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沉积岩铜矿床的有机矿作用肖荣阁,陈卉泉,帅开业,杨忠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关键词沉积岩铜矿床,有机矿作用1有机矿作用的提出据统计,沉积岩铜矿占世界铜矿工业储量的20%~25%,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类型。在我国的中新生代地层中及老变质岩...

  • 标签: 沉积岩铜矿床 有机聚矿作用
  • 简介:流体动力系统是盆地流体分析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莺歌海盆地和东营凹陷为例,分别探讨了泥-流体底辟型和盐底辟型盆地流体动力系统特征。研究表明,超压盆地内流体动力系统决定了不同成因流体流动的驱动机制和方询及流体域分布,进而控制油气运的全过程。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油气运聚 流体分析 东营凹陷 超压 流体流动
  • 简介:利用显微观察、包裹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集层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油气包裹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集层同时存在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三种有机质,储层的各种成岩矿物内发育大量的、类型各异的油气包裹,表明它有多期油气的活动过程。据包裹的产状和光学特征判定,储层早期活动的油气为成熟度较低的重、稠油,以自生自储为主;中-晚期活动的油气成熟度较高,成藏规模较大,油气主要沿构造运动的裂隙运移。

  • 标签: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运聚史 辽西-冀北地区 中-新元古界
  • 简介:有机包裹研究的某些进展施继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兰文波(中国科学院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有机包裹,油气勘探和金属有机成矿,分析方法有机包裹及其在油气勘探与金属有机成矿中的应用,已成为流体包裹研究的...

  • 标签: 有机包裹体 油气勘探和金属有机成矿 分析方法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成矿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的发展,流体包裹研究已成为金属、非金属、油气资源探索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七五”期间,我国广大的包裹研究工作者,积极配合黄金地质及油气勘探的画家科技攻关研究,几年来,先后对新疆、甘肃、内蒙、东西秦岭、山东、河南、湖南、浙江、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区的与花岗岩、火山岩、碱性岩、硅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矿物 地球化学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的一般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对世界上著名的斯开利戛德、布什维尔德、斯蒂尔沃特层状侵入和我国攀西层状侵入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 标签: 超镁铁-镁铁质岩 层状侵入体 韵律
  • 简介:由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主办,国际矿物协会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国际有机包裹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暨第14届全国包裹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9日至13日在河北廊坊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摘要72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有机包裹体 地质流体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短训班 应用
  • 简介: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一259Ma,持续时间小于1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Ma),持续时间超过20Ma,是孕育地幔柱活动的产物。(2)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上下地壳界面“消失”、下地壳增厚且具高波速特征、岩石圈地幔减薄,是地幔柱熔融产物在地壳不同深度底侵和内侵的结果。(3)完善了大火成岩省岩浆矿床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幔柱成矿系统的基本框架,提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4)从相对和绝对时间角度确证了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对应于叠纪末(PTB)和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GLB)生物灭绝事件;重建了华南叠一三叠纪海水温度和pH值的演变历史,使甄别叠纪朱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诱因成为可能。

  • 标签: 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二叠纪 成矿系统 生物灭绝
  • 简介: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含CO2包裹,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含CO2气液两相包裹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NaCleq,密度为0.69~1.00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卡林型金矿 成矿流体 泥堡金矿床 滇黔桂
  • 简介:为探讨丹寨古油藏的形成条件和热演化历史,本文对两种产状的烃类包裹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测温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古油藏经历了原油充注阶段、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和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在原油早期充注阶段,捕获于方解石、石英溶孔充填物中的包裹有气液H2O包裹、液相烃包裹和气液烃包裹,其均一温度为105.8~167.3℃,盐度为13.0%~22.6%NaC1eq,密度为1.00~1.12g/cm3,代表原油运移充注期低温、中盐度、高密度油田流体特征.在原油高温裂解成气阶段,溶孔充填矿物中早期捕获的烃类包裹发生变化或被破坏,包裹中油裂解气泄露而沥青残留,形成沥青包裹;封存完好的包裹变为含沥青的气相烃包裹.燕山期地壳抬升气藏剥蚀破坏阶段,形成方解石、石英构造裂隙充填物,其中的包裹类型有沥青包裹、气相烃包裹和气液H2O包裹,均一温度为147.7~245.8℃,盐度多为2.6%~8.7%NaCleq,密度为0.85~1.00g/cm3,反映了油藏破坏期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气田流体与地下水的混合流体特征.

  • 标签: 包裹体 热演化作用 古油藏 贵州丹寨
  • 简介:世界上有一种绳,它不是棉做的,不是麻做的,不是竹篾做的,也不是铁丝做的,而是石头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石绳或绳石。与其他绳不同,石绳不能弯、不能折、磐石般的坚硬。在地质学上,上述特殊的石头称之为绳状熔岩或火山绳,系岩浆从火山口喷发出至地表,然后顺坡而下,冷却表皮收到内部尚未凝固还在流动的岩浆的推挤作用下,熔浆流冷却表皮发生扭动与卷曲,形成绳状皱纹。

  • 标签: 绳状熔岩 竹篾 顺坡 随波漂流 成长速度 洋中脊
  • 简介:广东省内诸广岩的面积为2015km~2,是加里东—燕山晚期多岩浆旋回形成的复式岩。区域构造上处于南岭东西构造带北带中段,万洋—诸广南北构造带及新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岩为钙碱—亚碱性岩类组成,从早到晚总的演化趋势,由偏中性向偏酸、偏碱演化。岩石化学特征总体上酸度大、碱质高,钾大于钠,铝过饱和。

  • 标签: 造岩矿物 东西构造带 岩石化学特征 南北构造带 复合部位 燕山晚期
  • 简介:流体包裹分析是油气勘探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分析手段,但在分析应用中尚有一些模糊认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在油气包裹体检测过程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样品采集是研究的前提,自生矿物生成顺序是确定包裹期次的基本依据,强调碎屑岩中次生包裹在油气勘探研究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油气成藏期与充注期的区别。

  • 标签: 包裹体 油气勘探 自生矿物 油气成藏期
  • 简介:  白云鄂博Fe-Nb-REE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REE矿床,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该矿床成因一直是中外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曾先后出现过多种成因观点,而赋矿白云岩(H6~H8)的成因则是争论的核心问题,水成/火成、同生/后生的争论迄今未休.……

  • 标签: 白云鄂博 碳酸盐脉状体 流体包裹体
  • 简介:凌源-宁城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南部众多具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小盆地之一,为研究其中的油气资源情况,在牛营子地区部署和实施了油气地质调查井——牛D1井。该钻井揭示侏罗系海房沟组可能为研究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之一。系统采集了海房沟组岩心,对其进行了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海房沟组浅部多为好-很好烃源岩,而深部多为差烃源岩和非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主要为Ⅱ_2和Ⅲ型;浅部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升藿烷和甾烷系列丰度较高,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而深部烃源岩的三环萜烷、升藿烷和甾烷系列丰度较低,规则甾烷多呈"反L型"。综合认为海房沟组浅部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烃潜力,但牛D1井海房沟组烃源岩的成熟度较低,建议今后加强对海房沟组烃源岩展布和成熟度平面分布特征的研究。

  • 标签: 有机地球化学 烃源岩 成熟度 侏罗系海房沟组 凌源-宁城盆地
  • 简介:水泉沟岩体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与燕山沉降带交界部位。岩呈长条状,长30km,宽约7km。走向近东西,与区内最大断裂——崇礼—赤城深断裂平行。岩两侧为桑干群谷嘴子组变质岩系地层。近年来,在岩体内发现了大型金矿床——东坪金矿,并在岩体内、外接触带找到多处金矿床(点)。经研究认为,此矿床为产于偏碱性杂岩中的重

  • 标签: 金矿化 泉沟 外接触带 大型金矿 中朝准地台 内蒙地轴
  • 简介:根据石英在阴极射线下显示的生长结构差异,可以区分不同世代的石英斑晶,揭示岩浆演化过程。本次研究以西藏甲玛岩中石英斑晶为例,采用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仪(OM-CL)和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仪(SEM-CL)。研究表明甲玛矿区中基性岩有5个世代的石英斑晶。早期石英斑晶至少经历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第一次基性岩浆的混入,石英斑晶核部形成了浑圆状重熔表面,然后石英经历了较稳定的生长阶段,形成均匀的生长环带;随着岩浆的快速上升侵位,岩浆储层中压力减小,导致第次基性岩浆混入,形成富Ti的波状、港湾状重熔表面和石英钾长石外壳。

  • 标签: 阴极发光 石英 显微结构 岩浆混合
  • 简介:鲁溪岩和下庄岩为粤北贵东复式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岩构造背景相同,空间上紧密共生,时间上近乎同时生成,但鲁溪岩不成矿,而下庄岩赋存着大量铀矿床。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究对深刻揭示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鲁溪岩和下庄岩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穆斯鲍尔谱和ICP-MS分析表明,两岩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具有富铁贫挥发分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类似,具明显的负铕异常;相对于鲁溪岩,下庄岩的演化程度和挥发性组分F含量较高,而温度和氧逸度较低。从鲁溪岩到下庄岩,由于演化程度升高,F含量增高,温度和氧逸度降低,使铀在花岗岩中的丰度升高,赋存方式由不利于成矿的类质同像替换演变为有利于成矿的晶质铀矿形式存在,这是鲁溪岩不成矿而下庄岩有大量铀矿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黑云母 矿物化学 铀丰度 铀赋存形式
  • 简介:60年代中叶建立的40Ar39Ar计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各种矿物岩石的年龄,探讨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重要地质问题。高精度40Ar39Ar计时技术的建立,使微钾矿物、流体包裹40Ar39Ar定年成为可能。本文综合了笔者十多年来从事流体包裹...

  • 标签: 40Ar-39Ar法 流体包裹体 矿床定年
  • 简介:蒸发岩是保存古环境信息的宝库,而石盐是蒸发岩盆地完全干涸后最主要的矿物。石盐矿物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浅埋深状态就会固结成岩,没有孔隙并且不可压缩。石盐、石膏、钙芒硝、芒硝中的包裹,是潟湖或陆地盐湖环境下,通过蒸发而结晶析出过程中所捕获的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因此,在石盐矿物的内部可以保存下来良好的原生石盐流体包裹,它们记录了原始海洋/盐湖的温度、化学组分和大气成分的信息,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绝妙的直接记录。其中石盐原生流体包裹的均一温度,可记录卤水沉积时的温度;浅水环境石盐流体包裹记录的卤水温度近似等于气温。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中的卤水成分代表了海水/盐湖蒸发浓缩过程中的卤水,可通过其来推断当时的海水/盐湖水体的成分。石盐漏斗晶形成时是漂浮在卤水表面的,其原生流体包裹可捕获当时的大气,而石盐是一种稳定的无机矿物,其原生流体包裹可保存原始的大气信息。石盐原生流体包裹可以提供其他传统地球化学手段无法提供的直接、精确、定量的地质记录,因此在未来的古环境研究中将成为焦点。

  • 标签: 蒸发岩 石盐 包裹体 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