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和早、中奥陶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早、中、晚寒武和早、中奥陶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 标签: 中国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槽地 台地 地质资料
  • 简介:本文是和的继续.本文的基础是笔者等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的成果.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定量图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地质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全国范围的晚寒武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因此,在本文中,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的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是定量的和比较精细的,其他地区的岩相古地理图及其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和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寒武,中寒武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依然存在.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台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这5个古地理单元的范围与中寒武的基本上相同,但他们的次级古地理单元的特征则与中寒武的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 标签: 中国 晚寒武世 岩相古地理 槽地 台地 地质资料
  • 简介:兴山下奥陶统由西陵峡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和牯牛潭组组成。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白云岩等,为一套典型的台地或沉没台地型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颗粒灰岩在剖面中占绝大多数,其中,缅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多数生物碎屑灰岩均为亮晶方解石胶结。缅粒和砂屑的粒度参数和曲线分布特征说明,砂屑和角粒在形成过程中均经历了较强的水动力搬运或搅动。早奥陶从西陵峡组沉积开始到牯牛潭组沉积结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局限台地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再到浅海陆棚的演化。其中,潮坪环境包括云坪、灰坪、灰云坪等,而开阔台地环境为各种颗粒滩和生物礁。环境的演化反映了从早到晚海水逐渐加深的过程。

  • 标签: 湖北 兴山 早奥陶世 沉积环境 碳酸盐岩
  • 简介:应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河南省中寒武以期为单位编制岩相古地理图,探讨海陆分布状况及其演化规律。在毛庄期,华北台地西南部有熊耳陆,台地呈现为泥坪和坪间局限海。泥坪为豫鲁皖泥坪,局限海为晋豫局限海东南部,其中散布有1个准滩、2个雏滩。徐庄期熊耳陆变化不大,华北台地发生分化。豫鲁皖泥坪范围缩小为狭长的晋豫皖泥坪,晋豫局限海向东南扩展成为豫鲁皖局限海,其中分布有3个准滩和5个雏滩。熊耳陆西侧则成为豫陕局限海,发育1个雏滩。到张夏期,熊耳陆逐渐缩小,华北台地泥坪几乎消失,全部变为华北陆表海,为广阔的碳酸盐岩台地,鲕粒滩广布,共发育8个滩、2个准滩、3个雏滩。从毛庄期到张夏期,熊耳陆由扩大变缩小,华北台地泥坪面积逐渐萎缩,而局限海由西北向东南、再向西、向南逐渐扩展,最终占领全部海域。

  • 标签: 河南省 中寒武世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 简介:从寒武纪末至早奥陶特马道克期(牙形类Cordylodusintermedius带至Serratognathus带),地处扬子陆块的湘鄂地区分为3个沉积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两个沉积区的层序地层分为4个正层序,在同一陆块内不同沉积区这4个三级层序相互可对比,代表了4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其中牙形类Paltodusdeltifer带中、下部是特马道克期最大的海侵时期。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和晚期(Serratognathus带中、上部)分别发生过大的海退事件。各正层序的体系域岩相古地理格局能更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特马道克期古地理演化特征。特马道克初期(C.1indstromi带至C.angulatus带下部)自鄂西北至湘中地区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开阔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黑色碳质页岩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特马道克早期(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缓慢海退时期海水普遍变浅,自北向南依次为潮坪、潮间清湖白云岩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特马道克中期海进时期,生屑灰岩和页岩沉积向北超覆,扩展至青峰裹广断裂。湘鄂浅水碳酸盐沉积区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混合沉积区为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湘中地区为深水泥质岩外陆架。特马道克晚期缓慢海退时期海水再度变浅,在湖北、湘西北开阔碳酸盐台地上,出现台内生屑浅滩、台地边缘生屑浅滩,浅滩上发育有海绵、苔藓虫礁丘。

  • 标签: 湘鄂地区 寒武世 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演化 层序地层
  • 简介: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无江断裂、西北至垅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城-庐江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000000km2。在露头剖面和钻井部面的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奥子统新厂阶和宁国阶的各科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新厂期和宁国期岩相古地理图。在这两幅古地理图中,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使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前5个古地理单元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两个古地理单元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幅古地理图的最大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和数据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我国南方早奥陶还是首次出现。这种定量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沉积矿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早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定量 古地理体系
  • 简介:通过对藏南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雏形。

  • 标签: 藏南地区 晚白垩世 岩相古地理 被动大陆边缘海盆 周缘前陆盆地
  • 简介:为研究福建沿海的全新气候环境变化,对取自晋江龙湖的柱样进行了沉积相、粒度、磁化率、有机碳、有机氮等分析,结合加速器。4C测年结果,对龙湖的形成演化以及该地区中晚全新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湖形成于约5580cal.a.B.P.,之前为河流相沉积;约5580—850cal.a.B.P.,该区为深灰色粉沙和砂质粉沙的湖泊相沉积;约850-470cal.a.B.P.,龙湖水位下降,变为沼泽湿地;之后,湖泊水位再次上升,再次形成湖相沉积。各种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自龙湖形成以来,当地的气候呈阶段性相对干、湿变化,并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福建沿海中晚全新气候的不稳定性,还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与太阳辐射的长周期变化有关。沼泽湿地的形成,反映当地降水的进一步减少,而湿地的形成年代,可与太阳活动、北大西洋冰筏、亚洲季风等突发事件对比,说明该沼泽层的形成与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下的突发气候事件有关。龙湖沉积记录也表明,气候变冷,福建沿海与台风有关的降水将减少;反之,全球变暖,福建沿海台风降水将增加。

  • 标签: 福建晋江 龙湖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气候
  • 简介:内陆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含量与湖水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通过测试沉积物(岩心)的易溶盐含量可以重建古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在安固里淖湖心区钻取沉积剖面,以1cm为间隔分样,测试剖面中八大离子的含量(即K+、Na+、Ca2+、Mg2+、CO32-、HCO3-、Cl-和SO42-)和其他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对各项离子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剖面易溶盐组成变化曲线和易溶盐指标变化曲线。根据易溶盐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岩心纹层纪年得到的纹层年代,将安固里淖8507aBP以来的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507~7600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高;7600~472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SO42-型,盐度最高;4724~3057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3057~57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O32--HCO3-型,盐度较低;574aBP以来,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低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同岩心的粒度分析结果相比较,易溶盐变化曲线的转折早于粒度变化曲线,反映易溶盐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粒度特征更敏感,是一个较好的反映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有待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全新世 易溶盐 沉积 环境变化 安固里淖
  • 简介:山东郯城麦坡被命名为典型地震活动断层遗址,其最醒目的标志是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_2)东盘的紫灰色下白垩统逆冲到断层西盘的红棕色第四系之上且界线截然。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郯城麦坡第四系于泉组中发育液化砂涌管、液化砂脉、震裂缝充填构造和同沉积断层等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事件记录。根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砂质黏土光释光测年分析,推断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属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_2在中更新晚期发生的强构造与地震活动。这些地震事件记录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该地震活动断层遗址的内涵。

  • 标签: 地震事件记录 软沉积物变形 中更新世 地震活断层 郯城麦坡 郯庐断裂带
  • 简介: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22.95m厚的硅藻土沉积剖面上以10~30cm为间距所采集的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了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古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年平均温度15.6~17.2℃,最热月份平均温度24.7~27.8℃,最冷月份平均温度5.0~6.6℃,温度年较差20.5~25℃;平均相对湿度72%~75%,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mm,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mm,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mm,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81~153mm,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08~111mm.山旺中新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mm左右.总体反映出山旺中新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 标签: 山旺 中新世 植被演替 古气候 定量研究
  • 简介:自20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与地理环境、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应有很大关系;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以来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其中有多次气候波动和降温事件发生;古洪水、古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古蜀文明发展的关系很密切;基于成都平原诸多先秦遗址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表明,河流、地貌、气候等因素与史前聚落变迁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受限于研究材料和方法,目前仍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自然灾害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古文化演变的一些重要节点的耦合关系仍不明确;今后还需要加强与河流地貌有关的聚落环境考古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定量和模型化研究史前人地关系也将是未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全新世 环境考古 人地关系 成都平原
  • 简介:河南省中二叠统山西组发育了一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的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的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和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一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山西组 中二叠统 河南省
  • 简介: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沙拉岗矿区发育一套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的碎屑流、滑动流与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主要由斜坡相碎屑岩夹硅质岩和灰岩构成。在这个斜坡背景中出现了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与海底扇相等3种类型的岩相组合。其中,上斜坡以各种规模的滑动沉积为特色,下斜坡以不同性质的碎屑流沉积为特征。海底扇具有完整的内扇、中扇与外扇组合,可划分出进积型和退积型两种序列类型.它们多半是由浊流形成的各种砂体组成的。

  • 标签: 藏南江孜盆地 侏罗世 白垩世 重力流 沉积 海底扇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的岩心资料和较完整的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的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的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的干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的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湘西北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内的桃源、沅陵、怀化一线以北及以西的区域。根据2010年以来在区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剖面资料及填图资料,应用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早奥陶特马豆克期、弗洛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基于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沿张家界—古丈—吉首—凤凰一线有古隆起的存在,大致以古隆起为界,两侧沉积分异明显;西北侧属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地层为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斜坡和浅海陆棚6种沉积相和若干亚相、微相;东南侧属浅海陆棚,沉积地层为白水溪组/盘家咀组、桥亭子组,主要有混积陆棚和碎屑陆棚。沉积特征的分析和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的编制,提高了区内下奥陶统的研究程度,同时对金属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湘西北 早奥陶世 沉积特征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XYC孔位于钱塘江南岸曹娥江下游地区。在对1717个样品的色度、粒度、总有机碳(TOC)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该钻孔沉积物色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并结合年代框架讨论该地区环境变化特征。初步结论如下:(1)钻孔沉积物呈现高亮度、较低黄度和低红度特征,纵向看,(1)、(2)层色度波动明显,(3)层至(8)层下段色度变化稳定,(8)层上段至(9)层色度波动变化再次增强,呈波动—稳定—再波动特征。(2)亮度值与砂含量及TOC含量相关性较好,沉积动力强,砂含量高,亮度值高;TOC含量高,亮度值低。黄度、彩度值与TOC含量呈较好负相关,对气候的状况及海面变化有较好指示意义。(3)色度及其变化过程指示多水或水下沉积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该地区海平面变化以及河流相—潮坪相—浅海相—湖沼相的沉积相变化过程:9690—9107calaBP时段,该区以河流沉积为主,水动力变化不稳定,气候偏干,TOC含量较低,亮度高,红黄度低;9107—8613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降低,气候转湿,半咸水贝类生物及毕克卷转虫为主的底栖有孔虫的出现,表明研究区发生海侵并逐步由低潮坪转为高潮坪环境;8613—7330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最低,气候更湿润,伴有正常盐度的异地希望虫和少量抱球虫、圆辐虫等浮游有孔虫,海面进一步上升,成为浅海环境;7330—5131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升高,海面降低,气候变干,研究区转化为湖沼环境,泥炭发育。

  • 标签: 曹娥江 钱塘江南岸 全新世 色度特征 环境演变
  • 简介:运用埋藏学与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中国东部晚白垩具有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的埋藏地层层序与年代、埋藏骨骼化石特征、骨骼化石埋藏类型及其埋藏成因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产出时代、埋藏相、埋藏特征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的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从恐龙种群、埋藏相及沉积地层学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晚白垩全球古环境、古生态及古气候的相似性。(1)中国晚白垩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可分为早期与晚期2个阶段:早期的Cenomanian期与晚期的Santonian_Maastrichtian期。而国外晚白垩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只发生在晚期,在美洲及蒙古国发生在Campanian晚期,在欧洲则为Campanian_Maastrichtian期的过渡时期及Maastrichtian期。(2)中国埋藏骨骼化石种属以鸟脚类鸭嘴龙科与兽脚类恐龙为主,它们埋藏于紫红色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与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欧洲与蒙古国的种群各地不相同,都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骨骼在不同沉积相组合地层中埋藏学特征各异,与古地理、古生态及古环境密切相关。(3)结合盆地中的化石埋藏学特征与盆地演化特征,总结了恐龙化石埋藏类型主要有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盆地古地理格局变动、火山活动、古温度升高及古地震等事件的综合作用是可能的埋藏成因,并提出了恐龙化石的埋藏模式。此研究为揭示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晚白垩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态环境及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证据。

  • 标签: 恐龙骨骼化石 埋藏学 晚白垩世 国内外对比
  • 简介:基于大量钻井资料分析及数据统计,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老挝桑怒地区新近纪中新含煤盆地内识别出13种岩石类型、5种沉积相和2种沉积体系。依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恢复了该地区中新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陡坡带位于盆地西南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缓坡带位于盆地东北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物源剥蚀区位于盆地西南缘及东北部三叠纪古陆;水流方向由西南部及东北部汇入盆地中心;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盆地中心区域。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中新世 老挝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