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周围面瘫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引起广泛关注。我国“面瘫”的发病率为4.26‰,为神经内科,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此病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治疗不及时与治疗不当会导致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或者在后期出现面瘫到错;面肌痉挛等难以调控的局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障碍;为了更好、更快、更完全的治愈此病,并更经济、尽可能少的不良反应治疗周围面神经炎,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报道和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并查找探讨其未来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 标签: 针灸 面瘫 概况 周围性面瘫
  • 简介:摘要探讨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常用方法及其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常选穴位及其经脉;并根据本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该病的恢复。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在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周围面瘫的早期及恢复期采用针刺面部及全身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总有效率为98.82%。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面瘫的一种有效手段,早期及恢复期在取穴及针法上有所区别,早期应用效果优于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病损程度 治疗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针刺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5例周围面瘫患者经针灸治疗,痊愈60例好转5例。结论针刺治疗周围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康复指导等)对周围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2010-2011年收治的周围面瘫患者137例,在常规治疗下合理运用中医护理,回顾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痊愈15例,显效12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11%,总有效率100%。结论正确运用中医护理对提高周围面瘫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中医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周围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有28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针灸治疗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是96.67%,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是80%,组间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x2=5.543,P=0.019)。结论加强周围面瘫患者针灸治疗护理,能够明显改善疗效,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周围面瘫患者57例,将57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37例,对其采用穴位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对其采用传统的激素以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在周围面瘫的临床治疗中,针灸刺激穴位能使面部神经产生兴奋,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周围面瘫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在病床上使用现代临床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设计出"周围面瘫分期"治疗模式。该疗法以药物为基础,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来确定疾病的程度。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病情情况选择相应的疗程方案。本文将对周围面瘫分期治疗的重要进行分析,并且简单概述周围面瘫分期治疗的基本流程,为如何诊断和治疗面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分期治疗 流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瞬目反射检查,探讨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面瘫愈后情况。方法测定周围面瘫患者中频脉冲电治疗前、后瞬目反射的R1、R2、R2′。结果50例周围面瘫患者中频脉冲电治疗后瞬目反射R1、R2的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周围面瘫患者通过检测瞬目反射的潜伏期,证实了中频脉冲电治疗的疗效。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中频脉冲电 瞬目反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运用针灸疗法对周围面瘫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针灸科门诊与住院部进行周围面瘫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40例为针灸治疗组,另40例为常规针刺对照组。针灸治疗组采用0.3mm×50mm的毫针对患者各穴位进行针灸,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常规针刺对照组则使用纯粹的常规针刺治疗方式,选取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min,坚持1次/d。1个疗程16次,每天针灸1次,在完成1个疗程之后休息1d,持续两个疗程。疗效利用H-B评价系统和Prommnn简易评分法实行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1)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4.21%,愈显率85.46%,对照组分别为34.52%、5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愈显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不仅疗程较短、效果显著,也有效杜绝了相关并发症和副作用的产生和影响,尤其针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提供高治愈率、愈显率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经济、方便的特性也使其易于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

  • 标签: 针灸治疗 周围性面瘫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青霉素和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60%。结论学针灸治疗可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肉收缩,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面瘫的疗效及其观察方法,观察针刺治疗的效果,并通过测量排除自然愈合的结果。方法测量面部自然状态的左右口角到同侧耳屏切迹的距离,见面瘫的存在;测口角尽量向同侧耳屏收缩状态的左右两侧的距离,这更能显示面瘫的程度。经针刺治疗半小时后,再测量上述的四种距离,这样就可以了解针刺的效果,排除自然愈合的说法。结果37例患者通过测量记录并观察到针刺治疗周围面瘫的有效率为95%。结论针刺治疗周围面瘫有效,测量观察法能客观反映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排除自然愈合的说法。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治疗 方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周围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激素、抗病毒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以20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评分炎差异不大,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33例,其治疗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例、84.78%,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效果更好好,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安全高,实用强,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针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