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术后不同流量吸氧模式对早期低氧血症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全肺切除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奇偶随机分为研究组(高流量吸氧组,30例)与对照组(低流量吸氧组,30例),氧疗过程中同时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吸氧时间等。结果研究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持续吸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肺切除术后高流量吸氧能够纠正早期低氧血症,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对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全肺切除术 吸氧模式 早期低氧血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流量吸氧(HHFNC)与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为7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早产儿,接诊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对两组患儿进行随机性临床分组干预,其中接受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疗的患儿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临床上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以及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aO2、PaCO2相对比,其数据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结果研究数据显示,HHFNC与nCPAP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高流量吸氧的临床并发症较低,且氧合指数以及SaO2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高流量吸氧(HHFNC) 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
  • 作者: 黄彦1陈新平1谢亮2闫立冬2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门诊部  北京  100086;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信息科  北京  100086)  【摘  要】目的:通过回顾性调取医院HIS系统门诊就诊流量数据,对就诊量分布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为门诊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对分时段预约就诊进行思考与探讨。方法: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季节指数法将门诊流量按月流量指数、日流量指数、分时段流量指数进行分析,发现规律。结果:门诊流量3月12月为全年就诊高峰;周一至周三为一周就诊高峰;8:00至10:00为一日内就诊高峰,下午4:00至5:00为一日内流量最少时段。结论:根据医院门急诊流量在一年中不同月份、一周的不同日期、一天不同时段具备的特定分布规律,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时段预约诊疗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有效实施。  【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呼吸支持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两组患儿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研究组采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呼吸支持,对比两组患儿上机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再次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上机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再次插管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呼吸支持对患儿进行干预,不仅能有效维持患儿通气功能,还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