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这是孩子再扮演顾客、厨师和餐厅服务员,顾客可以点各种食物,厨师负责做菜,服务员给顾客们提供服务。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各种食物,尽量丰富素材,让孩子体验角色扮演的快乐。

  • 标签: 角色扮演 服务员 顾客 孩子 厨师 食物
  • 简介:设计意图: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探索行为的频发率是很高的,凡是可以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他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孩子们在这些探索中不仅锻炼了许多新的身体能力,还激发了孩子们不断萌发出新的游戏方式和游戏兴趣,并促进孩子们的相互学习与模仿。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健康活动,希望激发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游戏行为,

  • 标签: 健康活动 日常活动 身体能力 游戏 孩子 行为
  • 简介:制作意图: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致使现在的孩子们的能力较弱、依赖性强、不自信。针对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动手设计了“小手巧滋”手工箱,希望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 标签: 手工 自理能力 动手能力 自信心 孩子 依赖性
  • 简介:角色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集兴趣性、娱乐性、学习性为一体。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实现愿望。孩予们通过操作材料、摆弄物品、再造环境,体会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游戏中的师生关系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的指导不是支配和命令而是引导和激发,要研究游戏中的孩子,分析游戏的潜在教育功能,合理组织各方面教育因素,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放下自己,平视孩子,一切从追随开始……

  • 标签: 游戏 追踪 个案 师生关系 身心放松 教育功能
  • 简介: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特点,以提高对小儿炎症性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2年3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3例炎症性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炎症性病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腹泻、便血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罗思病(Crohn’sdisease,CD)的共同表现,而血便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痛多见于Crohn’s病,外表现Crohn’s病更为多见。病变部位,溃疡性结肠炎以乙状结肠分布为主,Crohn’s病以末端回肠、回盲部分布为主,与成年人炎症性病相比,病变累及范围更广。结论需建立统一的小儿炎症性病活动指标,对炎症性病进行系统管理,尽早做出诊断,避免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小儿 临床分析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在儿童炎症性病(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0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48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IBD类型,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组(n=12,确诊为UC患儿)和克罗恩病(CD)组(n=36,确诊为CD患儿)。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30例非IBD受试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3组受试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以及检测其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IgG和ASCAIgA、抗乙糖苷甘露糖抗体(AMCA)IgG、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IgA、抗细菌鞭毛蛋白cBir1抗体(anti-cBir1)IgG和粪钙卫蛋白(FC)水平,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3组受试儿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pANCA、ASCAIgG、ASCAIgA、AMCAIgG、ACCAIgA、anti-cBir1IgG和FC水平分别进行整体比较,再采用SNK-q检验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3组受试儿的性别构成比及血清pANCA、ASCAIgG、ASCAIgA、AMCAIgG、ACCAIgA、anti-cBir1IgG阳性率和FC阳性率进行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1)3组受试儿的年龄、BMI及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受试儿血清pANCA、ASCAIgG、ASCAIgA、AMCAIgG、ACCAIgA、anti-cBir1IgG和F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间血清pANCA、ASCAIgA、AMCAIgG、ACCAIgA、anti-cBir1IgG和FC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受试儿血清pANCA、ASCAIgG、ASCAIgA、AMCAIgG、ACCAIgA、anti-cBir1IgG和FC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pANCA或许可以作为诊断UC的首选指标,而血清ASCAIgG、ASCAIgA、AMCAIgG、ACCAIgA和anti-cBir1IgG,或许可作为诊断CD的指标,但

  • 标签: 生物学标记 炎症性肠病 抗体 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诊断 血清学试验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的新生SD大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phospholipaseA2,sPLA2)含量变化,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n=10)和对照组(n=10)。对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自出生48h后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对其进行100%氮气缺氧90s和4℃冷刺激10min处理,每天2次,连续处理3d,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处理后24h,将其空腹断头处死,同时处死对照组SD大鼠。对两组新生SD大鼠均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组织损伤评分和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检测。当标本组织学评分≥2分时,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单位为:pg/mgprot)。应用Kruskal-WallisH检验等方法对两组大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等症状;对照组新生SD大鼠进食及排便正常,无腹泻及腹胀症状,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NEC模型组和对照组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x-±s)分别为:3.300±0.850和0.450±0.400;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pg/mgprot)分别为1.752±0.483和0.669±0.180。两组间组织损伤评分和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PLA2=0.834,P=0.000)。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100%(10/10),对照组无一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关键介质,持续过度表达�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分泌型磷脂酶A2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