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VBIV)患者采取活血通络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86例作为观察目标,采取随机抽签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以常规疗法为基础联合活血通络汤治疗,评价患者病情改善效果及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BIV发病后,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活血通络汤可改善其临床病症,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功能及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时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的治疗价值。方法:此次试验区间2020年8月023年8月,将3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另外16例列为观察组(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的DHI、Berg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也能更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可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椎基底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在改善脑部供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血流状况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医护理的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改善效果。方法:按照选用护理方式的不同,在我科2018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当中选取132例。采用常规护理的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护理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48%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中医护理,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具有缩短恶心、头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效果,且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升高,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面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2-2021.8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全面护理。对比生活质量、焦虑程度。结果: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17例自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参与本次研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考TOAST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LAA型及小动脉闭塞型(SAO)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LAA型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AA型缺血性脑卒中以高血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LAA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措施结合平衡针刺法在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缺血性眩晕患者取样63例,救治时间为2020年0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组,行常规院前急救(n=30,对照组)和院前急救+平衡针刺法(n=33,研究组),比较总有效率、VSI分值。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94%(31/33),比对照组73.33%(22/30)高,头晕(2.08±0.75)分,头痛(0.86±0.25)分,恶心呕吐(1.75±0.53)分,平衡障碍(2.67±0.68)分,视觉敏感(1.90±0.63)分,眩晕(2.46±0.81)分,比对照组VSI分值低,P<0.05。结论:缺血性眩晕患者院前急救中结合应用平衡针刺法可提升急救有效性,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借鉴。
简介: 摘要:目的:通过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疗效。方法:收集近2年我卒中中心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行动脉取栓术的患者资料共71例;以三级侧支循环分级(一级侧支willis环,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代偿开放,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造影可见软膜支开放))为标准分为willis环开放组、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开放组、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开放(软膜支)组及未开放组,分别对患者基线资料、再通时间、取栓前、取栓后1周,取栓后后30天,取栓后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并进行不同组别疗效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开放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二级及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不良后果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 均 <0.05;而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无侧枝循环开放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4例术后出血,6例术后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90 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循序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注射西医治疗,为普通组,一组采用天麻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 91.11% ( 41 例),高于普通组的 73.33% ( 33 例),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验组复发率为 6.67% ( 3 例),明显低于普通组的 22.22% ( 10 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且能够有效减少复发情况,建议在临床中进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