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伤风顾名思义是“热天伤风”。它属中医感冒范畴,病因都是感受风寒,症状可能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咽痒痛等,由于发生机制不同,治疗和预防保健的方法也大相径庭。

  • 标签: 热伤风 藿香正气液 清凉油 风油精 感冒
  • 简介:本文基于中医临床观察和理论探讨从症、证、病、治法、文献、文理、医理等方面对风感冒病因属风提出质疑,认为此证发病非感受风热病邪所致,实由外感风寒所致,属伤寒日久出现的兼变证,治法亦不能局限于“辛凉”。

  • 标签: 感冒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 简介:对“营”证素的特征证候及特定治法方药进行探讨。从中医学对“营”“营分”的认识,“营”的证候、鉴别与其他证素的关系,证素“营”常见证型及证治方药,“营”临证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证素 营热 辨证
  • 简介:目的评价感糖浆治疗普通感冒(风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设计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78例(小剂量组)口服感糖浆+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含感糖浆20mL);B组76例(大剂量组)口服感糖浆30mL/次;C组79例(安慰剂组)口服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每日4次,疗程为5d。结果A组和B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体温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上明显优于C组,其中B组在咽痛单项症状消失率、体温累积起效率、解热率等方面优于A组,在体温低于38℃时A,B组解热时间明显优于C组。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感糖浆是治疗普通感冒(风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风热感冒 疗效评价 随机双盲 对照 中医学
  • 简介:型”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尤其在外感病中出现的更为普遍,了解与掌握各种型的不同征象与特点,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非常重要。本文就《伤寒论》一书所论述的种种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根据其临床特征归纳为单发热、单恶寒、发热恶寒、寒热往来、潮、振寒及寒(厥)胜复七个类型。同时,又对每个型中的不同发热征象,进行逐一分析,使型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更加明朗化,更加贴近于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应用。

  • 标签: 伤寒论 热型 辨证论治
  • 简介:目的:观察痰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痰郁肺证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痰清注射液和舒萨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舒萨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血常规、血气的变化情况。结果:舒萨林加痰清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痰郁肺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舒萨林组,尤其在证候疗效方面作用明显,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痰清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郁肺证 疗效观察
  • 简介: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六经辨证 方剂要素 证候要素 方-证要素对应
  • 简介:阴阳理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观念和阴阳符号,是以太阳为物质基础发展起来的生命哲学和以二元论为基础模拟世界结构的系统论相结合的有机宇宙哲学,是解释宏观世界的理论范式,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阴阳理论并非社会的主流理论,但其所蕴含的生命哲学和系统论内涵将为当代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必须进行合理的扬弃,阴阳理论才能为中国当代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 标签: 阴阳理论 系统论 生命哲学
  • 简介: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及相关人员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分析、综合而做出临床判断的诊法。问诊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指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清代医家喻昌在《寓意草》中更对问诊的内容详加论述,在其所著《医门法律》中设《问病论》专篇。

  • 标签: 中医 问诊 辨证依据 肺病 辨证论治
  • 简介:目的应用红外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的痛经人群的红外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的红外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③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的患者测温区的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红外热成像技术 寒凝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从虚瘀湿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崩漏的发病不是单一病理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病理因素是以虚、为主,或兼瘀、湿。在治疗上,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病理因素,综合采用补虚、清热,或兼以化瘀、祛湿之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出血期"塞流"与"澄源"并用,标本兼治;非出血期"澄源"与"复旧"共举,缓则治其本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每获佳效。

  • 标签: 临床经验 湿 崩漏
  • 简介: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巫医仍拥有着相当多的信奉者。巫医的存在不能只是简单地归结于其受众的愚昧性,而应深刻地、多角度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才能使巫医逐渐失去其领地。因此,文章从医学团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出发,解析巫医存在的原因,以期针砭时弊、唤醒蒙昧,堵住巫医行骗的方便之门。

  • 标签: 巫医 医学团体 社会
  • 简介: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和"瘀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的主要原因,逐瘀、泻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的病机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临证经验,进一步阐释其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思路。

  • 标签: 消谷善饥 瘀热互结 伤寒论杂病论
  • 简介: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 标签: 黄疸病 金匮要略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 简介:毒证属温病范畴,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手足口病安全。从传播途径、传变规律而言,手足口病毒证相关。对手中口病轻症患者治疗更是以清热解毒为主。对重症病例则以清热解毒、凉血清肝为法。综上,手足口病具有毒症的一些特征。

  • 标签: 手足口病 热毒证 中医病因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