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乳宁Ⅱ号方(主药:生黄芪、太子参、当归、枸杞、天门冬、淫羊藿、鹿角片、米仁、莪术、八月札、露蜂房、山慈菇)的作用机理,将体外培养的MA891细胞接种在小鼠右腋皮下,然后将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A)、环磷酰胺(CTX)组(B)、CTX+乳宁Ⅱ号组(C)、乳宁Ⅱ号组(D)、扶正组(E)、祛邪组(F).各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2倍的上述各种药物治疗.21天后处死小鼠,运用免疫组化和PT-PCR方法观察各组小鼠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1K-1蛋白和mRNA的变化.结果:B、D、C、E、F组都能减少VEGF、f1K-1蛋白和mRNA的表达,其中C组效果最好,D组次之.提示:抑制VEGF、f1K-1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可能是乳宁Ⅱ号的作用机理之一;乳宁Ⅱ号与化疗药CTX有协同作用.

  • 标签: VEGF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乳宁Ⅱ号 动物模型
  • 简介:痫宁1号是由硼砂和小量苯巴比妥组成的中西药结合制剂,临床报道有抗癫痫作用。本实验证明,小剂量硼砂对各种惊厥基本无效,小剂量苯巴比妥对几种惊厥疗效差,但当这两种剂量的药物合用时,则抗惊厥作用提高。本品腹腔注射或灌胃给药,对电惊厥、戊四氮惊厥和士的宁惊厥均有较好对抗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其中抗电惊厥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抗士的宁惊厥好于苯妥英钠、安定。本品腹腔注射抗电惊厥的治疗指数为10.43。

  • 标签: 惊厥 苯妥英钠 士的宁 苯巴比妥 小剂量 实验性
  • 简介:患者,女,26岁,因痛经前来就诊.在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时,在三阴交(双)、关元穴注射黄芪注射液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按1:1混合,2ml/穴;黄芪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309041;复方当归注射液,江西桔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206)后3h,全身瘙痒,以脸部、颈部及四肢为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无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

  • 标签: 穴位注射 黄芪注射液 复方当归注射液 药疹 病例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正>炎见宁片主要由管玄参、毛冬青、广防己等组成,有报道对该制剂中苦玄参进行检识,但未见有对该制剂含量测定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炎见宁片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并对其中主药苦玄参的有效成分苦玄参甙I_A进行了含量测定。1实验材料和仪器CS—900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日本岛津公司);苦玄参甙I_A对照品(广西植物研究所提供);炎见宁片(广西梧州

  • 标签: 苦玄参 炎见宁片 定性鉴别 玄参甙 广防己 毛冬青
  • 简介:目的:研究电针逆转血管紧张素-(17)[Ang-(1—7)]在大鼠延髓尾端腹外侧区(CVLM)引起血压降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枢核团微量注射和微透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等技术观察Ang(17)及其选择性受体拮抗剂(D-Ala7)-Ang-(1—7)(Ang-779)在大鼠CVLM引起血压改变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变化以及电针对血压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在CVLM微量注射Ang(1—7)可引起血压降低,同时伴该区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释放增多和抑制性氨基酸牛磺酸(Trau)释放减少;相反,在CVLM微量注射Ang779则可引起血压升高,同时伴Glu释放减少和Tau释放增多。在相当于人”足三里”穴位电针20min,可分别抑制在CVLM微量注射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血压降低或升高,同时也能部分抵消注射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Glu、Tau释放的改变。结论:电针逆转Ang(1-7)或Ang-779在CVLM引起的降压或升压作用可能与Glu、Tau释放量的改变有关。

  • 标签: 血管紧张素(1- 7) 延髓尾端腹外侧区 电针 血压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 简介:运用不同中药对骨关节损伤小鼠滑膜组织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的实验观察表明:(1)实验小鼠滑膜组织的IL-1释放水乎较正常小鼠高,P<0.001,尤以初起2周最高,与中、晚期比较,P<0.05;(2)养血软坚药物和益肾壮骨药物在造模4周后运用,对滑膜组织释放IL-1的抑制率分别为45.9%和48.4%,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P<0.01;(3)温补肾阳药物在第2周和第4周,对滑膜细胞释放IL-1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2.6%和-67.5%。本实验提示: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IL-1作为炎症介质的诱导剂,对滑膜炎症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养血软坚和益肾壮骨药物在炎症的后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在骨关节炎的早、中期不宜使用温补肾阳药物。

  • 标签: IL-1 白细胞介素-1 药对 药物 温补肾阳 滑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