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钝痛、热及冷和产生针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和麻刺次之,钝痛、热和冷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胀满、沉重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目的:观察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对改善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肌肉痉挛的作用。方法:对2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督循经点穴按摩、健脾益气按摩、捏脊疗法、节段性按摩、足底按摩、促肌力恢复按摩及关节活动度按摩7种方法治疗,按摩在背景音乐下进行,选佛经音乐和中医五行音乐(心、肝、肾经音乐)。每日1~2次,30天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股内收肌角和足背屈角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30天后显效106例(占37.1%),有效172例(占60.1%),无效8例(占2.8%)。治疗前后足背屈角分别为(105.64±12.66)°与(76.58±9.89)°,治疗前后股内收肌角为(119.89±25.47)°与(158.99±18.66)°,治疗前后CSS评分分别为(12.39±2.56)与(7.069±2.97),经统计学处理,均P〈0.01。结论:督益肾健脾按摩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对脑瘫患儿坐、跪、站、行大运动功能恢复有极积治疗作用。

  • 标签: 脑性瘫痪 通督益肾 关节活动度 音乐疗法 综合痉挛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