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近十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药在内天然药物、植物药、草药等受到了普遍欢迎。世界草药市场以每年10%~20%速度递增,以植物为来源所开发新药已占到处方药30%以上,已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草药法规,有关研究开发文献亦越来越多。但国外这类研究大多数是参照化学药物思路进行单味药研究,较少有复方研究,而以方剂为对象研究就更鲜见。

  • 标签: 方剂 世界范围内 草药市场 天然药物 研究开发 化学药物
  • 简介:树突状细胞(DC)发现和研究进展为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阐述了DC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反应、肿瘤宿主DC表型改变与肿瘤免疫抑制、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进展以及从DC探讨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初步思路。

  • 标签: 中药多糖 树突状细胞 影响 抗肿瘤 免疫药理学
  • 简介:目的:研究灰色链霉菌对芦丁生物转化及其产物对超氧阴离子(O2^-)清除能力变化。方法:用标准马铃薯培养基培养灰色链霉菌中加入底物后继续培养4天,发酵液经萃取后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结构根据光谱数据予以鉴定,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转化产物对邻苯三酚-鲁米诺-碳酸缓;中液(pH10.2)体系产生O2^-清除能力。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代谢产物,分别是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和山柰酚,其中4个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比底物芦丁强。结论:此转化过程涉及到3类反应即糖苷水解、甲基化和去羟基化反应,其中苷类去羟基化反应为首次发现,本研究表明微生物转化是增加天然化合物多样性有效方法。

  • 标签: 生物转化 灰色链霉菌 芦丁 抗氧化 超氧阴离子
  • 简介:目的:对前期研究所获得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罗汉松脂素(rsatairesinol)、牛蒡苷元(arctigenin)、lappaolA、lappaolF、lappaolC、arctignanE、牛蒡苷(arctiin)和lappaolH.结论:从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中分离所得化合物均为木脂素类化合物,以牛蒡苷元和牛蒡苷为主要成分,推测牛蒡子具有降糖作用物质基础与所含总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 标签: 牛蒡子 总木脂素类 降血糖
  • 简介:本文报道以Wistar雄性衰老早期(21—26月龄)及晚期(30—32月龄)大鼠为对象,用~3H—QNB为配基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配对实验观察了衰老时脑M受体变化。结果表明,衰老早期脑M受体已明显减少(早期减少7.5%,n=45对,晚期减少10.7%,n=14对)。哀老模型长期(6个月以上)小量饮服几种不同类型补益中药(生地知母合剂,首乌,黄芪,附子肉桂合剂,仙灵脾肉苁蓉合剂),结果发现衰老早期生知显效,晚期黄芪显效。

  • 标签: M受体 滋阴药 生地 知母 黄芪
  • 简介:癌息痛对小鼠有镇痛、抗炎、镇静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为18.8±1.60g/kg;大鼠灌服半数致死量1/8、1/20、1/45剂量90天,对肝、肾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及血象、心电图、体重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癌息痛 镇痛 镇静 抗炎 解痉
  • 简介:目的:研究石刁柏根茎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ODS和Sephadex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D—fructofuranose—1,2’:2,1’-β-D—fruclofuranosedianhyclride(1)、1,3-O-di—trans-p-coumaroylglyceml(2)、二十四烷酸(3)、山柰素-4’,7-二甲醚(4)、芦丁(5)、槲皮素(6)、5-羟甲基-糠醛(7)、L-天门冬酰胺(8)、咖啡酸(9)、阿魏酸(10)、肌苷(1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2)、乙基-β-吡喃果糖苷(13)、蔗糖(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2,4,7,10~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标签: 石刁柏 化学成分
  • 简介:蟾酥之名,源于《本草衍义》,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分泌白色浆液,经采集加工干燥而成。其民间别称较多,有蟾蜍眉脂、蛤蟆眉酥、蛤蟆酥、蛤蟆浆等。由于多种成药使用蟾酥,近年价格已高达每公斤2000多元。虽然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目前仅江苏、山东等少数地区有采收习

  • 标签: 蟾酥 耳后腺 蛤蟆 竹篓 尼龙筛 本草衍义
  • 简介:目的:解决牛黄原料匮乏问题,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牛黄原料药.方法:根据胆红素钙结石体内形成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体外牛胆囊胆汁内培育牛胆红素钙结石(体外培育牛黄);采用电镜扫描、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检测体外培育牛黄性状、结构、成分和主要成分含量.结果:体外培育牛黄呈类球形,棕黄色;有同心层纹状结构,扫描电镜下见呈网状结构,网架富集胆红素钙颗粒;含胆红素、胆酸、胆固醇、磷脂、去氧胆酸、牛磺酸、糖蛋白、18种氨基酸及21种微量元素;在避光、密封、防潮条件下存放三年稳定.结论:体外培育牛黄性状、结构、成分、含量与天然牛黄相似.

  • 标签: 体外培育 牛黄 药学 牛胆结石 中药材
  • 简介: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HPAs)与不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山紫菀类药材(橐吾属植物)进行鉴别.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9种不同基源山紫菀类药材总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通过提取、扩增和测序,得到了9种橐吾属植物nrDNAITS区间序列,统计分析结果得到了9种植物遗传距离和转换、颠换数,分支分类结果得到了系统树.结论:9种橐吾属植物nrDNAITS区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了两类山紫菀类药材有着明显区别,是两类药材鉴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吡咯里西啶 生物碱 山紫菀 中药材 分子鉴别 植物药
  • 简介:目的:观察止眩颗粒对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干预作用.方法:将瘀血9ml注入家兔左侧颈夹肌及头夹肌内复制CSA模型,用眼震电图(ENC)、激光多谱及小脑浦肯野氏凋亡细胞、颈部组织病理变化等观察药物对模型干预作用.结果:止眩颗粒组、西比灵组在四柱秋千振幅10°、20°时,ENG次数显著高于模型组2W、4W,在振幅30°时,ENG次数显著高于模型组4W,对前庭血流(VBF)中有明显改善作用.止眩颗粒组小脑浦肯野氏凋亡细胞较模型组2、4周明显减少.结论:止眩颗粒对CSA模型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前庭器官和脑干神经元缺血损害,减少小脑浦肯野氏凋亡细胞,控制颈部无菌性炎症,显著降低颈部肌张力,调节力学平衡等治疗作用.

  • 标签: CAS动物模型 止眩颗粒
  • 简介:迄今已查明附子中含40多个成分,大致可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异喹啉生物碱、Dopamine类生物碱、脂类、有机酸及其它等。它们毒性、药理和生理活性不尽相同,本文仅对具有生理活性二萜类生物碱综述如下:双脂型脂溶性二萜类生物碱这类成分包括乌头碱(Aconitine,AC)、中乌头碱(Mesaconitine,MA)、下乌头碱(Hypaconitine,HA)、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二-乙酰乌头碱(二-Acetylaconitine))三-乙酰

  • 标签: 乌头碱类 二萜类生物碱 药理作用 中乌头碱 异喹啉生物碱 脂溶性
  • 简介:因多数药物都有随着剂量加大作用增强,作用达峰值后,随着时间延长作用减弱。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药物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均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达。本文根据药物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研究了党参水溶性部分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和灭炎灵对小鼠退热作用效量半衰期,药效半衰期(或半效期)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内体存量,并依据体存量求其表观半衰期。结果表明,药物上述三种半衰期都比较接近。其中以药效半衰期最长。

  • 标签: 半衰期 党参 灭炎灵
  • 简介:实验表明,“再生汤”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机能损伤小鼠有治疗作用,能使骨髓有核细胞增殖,Hb、RC、WBC、PTC升高,有的趋近于正常。小鼠预先灌服“再生汤”,对环磷酰胺导致骨髓造血系统抑制、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再生汤 环磷酰胺 髓骨造血细胞 血象
  • 简介:目的:研究凤仙花属植物冷水七ImpatienspritzelliiHook.f.var.hupehensisHook.f.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学成分,用光谱法测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2′-乙酰胺基-3′-苯基苯丙醇基2-苯酰胺基-3-苯基苯丙酯(1),豆甾-Δ7,22-双烯-3β-棕榈酸酯(2),豆甾-Δ7,22-双烯-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和二十二烷酸甲酯(5).结论:这5个成分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 标签: 冷水七 生物碱 甾体
  • 简介:一、中药饮片在保管中出现变异现象中药饮片在保管中经常出现很多变异现象。有的受自然气候及霉菌害虫寄生繁殖等因素影响,使药物颜色、气味、形态及饮片内部组织等出现变异现象。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1.发霉:发霉饮片会使颜色变化,气味

  • 标签: 中药饮片 气调养护 变异现象 吸潮剂 生虫 吸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