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金铁锁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EI-MS,NMR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3化合物,分别为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6-O—methyl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1),2α—hydroxy—ursolicacid(2),tormenticacid(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石竹科 金铁锁 三萜皂苷
  • 简介:目的:研究花刺参体内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SephadexLH-20,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HPLC对花刺参体内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萜皂苷类化合物: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7-烯-3β,23S-二醇(Ⅰ),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8-烯-3β,23S-二醇(Ⅱ)。结论:2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命名为variegatusideAvariegatusideB。

  • 标签: 花刺参 海参 三萜皂苷
  • 简介:目的:研究泽泻(Alismaoriental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原萜烷型萜,分别为24-(R)-羟基原萜烷-11,13-双烯16(S),23(S)-环氧化物,命名为24-去乙酰泽泻醇O(1),泽泻醇O(2)、24-乙酰泽泻醇F(3)24-乙酰泽泻醇A(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泽泻 原萜烷型三萜 24-去乙酰泽泻醇O
  • 简介:目的:研究奇乳海参体内的化学成分,寻找结构新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萜皂苷类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奇乳海参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萜皂苷化合物,分别为axilogosideA(1)holothurinB(2),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4≤MIC80≤16μg·mL^-1)。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的萜皂苷化舍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奇乳海参中分离得到,它们均显示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 标签: 奇乳海参 三萜皂苷 抗真菌活性
  • 简介:对活血化瘀中药棱不同基源荆棱块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为合理开发利用两种药用资源提供参考。两种棱主要含有机酸、异香豆素、茋、黄酮等类等成分,其中,异香豆素类茋类是棱的特征性成分;两种棱都具有抗炎、抗肿瘤、抑制血管生成保护肝纤维化等作用。异香豆素类黑棱素B是一选择性TLR2TLR4拮抗剂,具有多种活性。两种棱有相似的物质基础药理活性,为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块茎同为棱药用近千年的历史提供依据。

  • 标签: 荆三棱 黑三棱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 简介:目的:研究半红树植物黄槿(HibiscustiliaceusL.)的化学成分。方法:分离纯化采用硅胶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结构鉴定通过理化常数波谱数据与文献对照确定。结果:从黄槿中共分离鉴定了10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粉蕊黄杨二醇(2)、β-粘霉烯醇(3)、羽扇豆醇(4)、日耳曼醇(5)、豆甾-4-烯-3-酮(6)、豆甾-4,22-二烯-3-酮(7)、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8)、β-谷甾醇(9)豆甾醇(10)。结论:化合物3~5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黄槿 三萜 甾醇
  • 简介:目的:比较2川半夏种质的植株生长、产量质量,以期为筛选川半夏优良种质奠定基础。方法:设计2川半夏种质的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生长中测定植株上长情况,收获后测定产量主要成分含量。结果:川半夏1号川半夏2号生长的各项指标产量各项指标差异显著;质量指标中川半夏1号的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川半夏2号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总灰分、水浸含量、总酸含量、腺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川半夏1号在植株上长、产量质量上均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川半夏优良种质重点筛选。

  • 标签: 川半夏 种质 栽培 产量 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sublaetaChinget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HP-20,ToyopearlHW-40,Sephadex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化合物,分别为:2(S)-5,7,3′-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浅裂鳞毛蕨 鳞毛蕨属 二氢黄酮 2(S)-5 7 3’-三羟基-6 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 简介:阴性乳腺癌是一较为难治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亚型,患者往往临床预后很差。近年来,国内外积极开展针对阴性乳腺癌的中医药天然药物的研究。本综述了回顾中医药天然药物治疗阴性乳腺癌实验方面的进展,结果提示,一些中药天然药物的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同时也提示对抑制肿瘤转移的影响、对耐药的作用、对激素受体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药效学的研究也有待加强,复方治疗的研究也亟待关注。

  • 标签: 中药 天然药物 三阴性乳腺癌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浙江丽水市不同海拔高度叶青产量总黄酮含量变化,为扩大叶青生产适宜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叶青产量以鲜品称重测定,总黄酮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叶青产量随海拔升高逐步增加然后递减的变化规律,海拔618m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5~618m海拔范围叶青平均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青总黄酮含量在413~730m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730m黄酮含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5~618m海拔范围有利于叶青产量增加,520~730m海拔范围有利于叶青中黄酮含量增加,因此,在520~618m范围有利于提高叶青产量黄酮含量,是叶青最适宜种植海拔范围。

  • 标签: 三叶青 海拔 产量 黄酮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茶饮的系统整理研究,从生物演化、传统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等角度来探索茶饮(特别是别样茶)对防治慢性疾患的理论依据.氧化应激是导致人类衰老、产生慢性疾患的主要因素,而茶饮中普遍含有较高的多酚化合物则可抵抗或减轻这种氧化应激反应.这已在茶、水果或蔬菜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在实践中,某种特定茶饮往往会对某种或某几种慢性疾患产生较好的预防甚至治疗的作用,而对某些其他疾患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反作用.今后的研究应探索这方面存在的规律性.

  • 标签: 茶饮 别样茶 慢性疾患 氧化应激 理论依据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闹羊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IR,UV,MS1D,2DNMR技术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得2化合物,推定其结构分别为2β,10β-坏氧-3β,5β,6β,14β,16α-五羟基-木藜烷2,6-二羟基苯甲酸苯甲酯-6-O-α-L-鼠李糖基-(1→3)-β-D-葡萄糖苷。结论:两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 标签: 闹羊花 杜鹃花科 木藜芦烷二萜 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研究刺蒺藜果实中的呋喃皂苷。方法:以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两皂苷,分别为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12-one-22-methoxyl-3β,26-diol(terrestrosideA)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22-methoxyl-3β,26-diol.结论:TerrestrosideA为新化合物。

  • 标签: 刺蒺藜 呋喃皂苷 Terrestroside A
  • 简介:目的:研究金丝草(Pogonatherumcrinitum)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6-C-β-波依文糖-7-O-β-葡萄糖苷(1)、苜蓿素(2)槲皮素7-O-鼠李糖(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碳苷,化合物2~3为首次从金发草属中得到。

  • 标签: 金丝草 黄酮碳苷 波依文糖 结构解析
  • 简介:目的:研究刺蒺藜果实中的呋喃皂苷。方法:以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反应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两皂苷,分别为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α-furost-12-one-22-methoxyl-3β,26-diol(terrestrosideA)3-O-{β-D-xyl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26-O-β-D-glucopyranosyl-5a-furost-22-me-thoxyl-3β,26-diol.结论:TerrestrosideA为新化合物。更多还原

  • 标签: 刺蒺藜 呋喃皂苷 Terrestroside A
  • 简介:目的:研究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结果:-新的大柱香波龙烷苷已知化合物被分离得到,分别是(7E,9R)-9-hydroxy-5,7-megastigmadien-4-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anoside(1),(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uro-lignoside(3),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4),citrosideA(5),红景天苷(6),腺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菊科 小蓟 大柱香波龙烷苷 小蓟苷A
  • 简介:本文从兼具材料稀有性、结构新颖性、功能独特性药源可供性四种特性出发,对海洋微生物可作为新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进行了剖析,并对海洋微生物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海洋微生物 新天然药物
  • 简介:目的:研究青连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HPLC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手段,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体外平板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8种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从青连翘中分离并鉴定了5化合物:phillygenin(1),(+)-isolariciresinol(2),phillyrin(3),forsythiaside(4)andlianqiaoxinsideA(5)。结论:连翘新苷A(5,3,4-二羟基-β-苯乙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3-O-咖啡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为新化合物,咖啡酸苯乙醇苷类为连翘中的主要抑菌成分。

  • 标签: 连翘 咖啡酸苯乙醇苷 连翘新苷A 抑菌活性
  • 简介:目的:研究NocardiaspNRRL-5646对种不同母核的五环萜皂苷元-齐墩果酸、熊果酸23-羟基白桦酸的代谢.方法:在NocardiaspNRRL-5646的培养体系中加入底物后继续培养4天,发酵液经萃取后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的结构根据光谱数据予以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代谢产物,分别是齐墩果酸甲酯、熊果酸甲酯、23-羟基白桦酸甲酯.结论:分离得到齐墩果酸甲酯、熊果酸甲酯、23-羟基白桦酸甲酯这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其中23-羟基白桦酸甲酯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首次发现NocardiaspNRRL-5646菌株特异性地将齐墩果酸、熊果酸、23-羟基白桦酸代谢为相应甲酯的代谢途径.

  • 标签: NOCARDIA SP NRRL-5646 五环三萜皂苷元 齐墩果酸 熊果酸
  • 简介:目的:研究青连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HPLC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手段,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且通过体外平板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8种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从青连翘中分离并鉴定了5化合物:phillygenin(1),(+)-isolariciresinol(2),phillyrin(3),forsythiaside(4)andlianqiaoxinsideA(5)。结论:连翘新苷A(5,3,4-二羟基-β-苯乙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3-O-咖啡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为新化合物,咖啡酸苯乙醇苷类为连翘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更多还原

  • 标签: 连翘 咖啡酸苯乙醇苷 连翘新苷A 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