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生儿窒息(neonatal deficiency, NDS)是指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缺氧,而导致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围生期保健水平的提高,窒息发生比例明显下降。但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由于经济条件及医疗条件限制,仍然存在着许多因素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因此,进一步了解窒息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防治策略非常重要。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新生儿死于围生期窒息,占分娩总数的4.75%[1]。本文对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分类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30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22例轻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观察患儿抢救护理方法等。结果抢救护理后,轻度窒息均抢救成功,3-10分钟Apgar评分显示,其评分结果均在正常标准内,重度窒息中1例患有新生儿肺炎,其余均有所好转,未发生死亡。结论对于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患儿,需要加强抢救护理,以保证新生儿生命安全。

  • 标签: 剖宫产 新生儿窒息 抢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的科学抢救及治疗方法。方法 于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救的新生儿窒息患者中,随机选取90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组(54)和重度组(36),均予以临床急救及治疗。结果 经过临床急救与治疗,两组的复苏率均达100%。其中轻度组的完全复苏比例显著高于重度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临床抢救 治疗措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入的1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入组,均接受亚低温治疗,配合开展体温管理、呼吸道管理、合理喂养、体征观察与病情监护、预防感染管理等护理干预。结果:在缓慢降温、逐渐复温期间,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干预,10例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接受亚低温治疗期间配合开展有效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新生儿 重度窒息 亚低温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优质护理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入院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患儿94例作为实验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47)与试验组(n=47),对照组选用一般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对比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当中效果显著,患儿康复速度缩短,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大。

  • 标签: 优质护理 新生儿窒息 临床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降阶梯思维方式在新生儿窒息护理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抢救的方式,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降阶梯思维的治疗方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从表1的内容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分诊时间为(16.3±2.3)分,建立静脉通路的时间为(11.5±2.3)分,恢复呼吸的时间为(21.4±4.3)分;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为(9.3±1.4)分,建立静脉通路的时间为(4.4±0.4)分,恢复呼吸的时间为(14.5±3.2),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救治时间要比对照组更短。观察组的救治满意度为 80% (28/35),对照组的救治满意度为 51.43%(1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02,P=0.004)。从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的现象看,观察组患者中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人,肝功能衰竭的人员有1人,总并发症为3人,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为(8.58%),对照组中发生并发症的人数有15人,占据总人数的42.86%,可以看出对照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大。

  • 标签: 降阶梯思维方式 新生儿窒息护理 应用效果 观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气管导管及标准化救治流程用于大咯血伴窒息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内重症监护室行抢救治疗的大咯血伴窒息患者9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标准化救治流程,观察组45例在标准化救治流程基础上联合改良气管导管行单侧肺通气,对比两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止血(68.89%)总有效率与对照组(48.89%)相比,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31.11%)低(P<0.05)。患者经过抢救后24小时内的有效率观察组(88.89%)高于对照组(66.67%,P<0.05),死亡率观察组(11.11%)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 在基层医院中针对大咯血伴窒息患者,采用改良气管导管联合标准化救治流程救治,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抢救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大咯血 窒息 改良气管导管 标准化救治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神经行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护理。比较两组神经行为、心肌损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NBN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TnT、CK-M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神经行为,减轻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 标签: 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多元化护理神经行为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肾损害的临床效果及对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方法: 在本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窒息后肾损害患儿 中抽取 50 例,将其中 25 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另外 25 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进行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 对比两组 患儿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 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 ( P < 0.05 )。 结论: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儿肾功能,可在临床中积极借鉴 。

  • 标签: 多巴胺 联合 多巴酚丁胺 肾损害 肾功能 改善评价
  • 简介:摘要:病理切片制作是临床病理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病理切片在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同时,还有助于医师制定更加贴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治疗方案,促使病情的尽快控制,改善病症。病理切片的制作包括固定、包埋等多个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的实施进程和最终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最终标本制作质量。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病理切片制作的6个环节。

  • 标签: 病理切片制作 包埋 切片 染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