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一侧钻孔引流术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66例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划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3)。参照组予以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实验组使用经一侧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症状恢复率是96.97%,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恢复率是81.82%,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发生1例并发症,参照组发生5例并发症,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一侧钻孔引流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经一侧钻孔引流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拍背痰护理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观察该种管理方法运用的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小儿需要拍背痰护理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并且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拍背痰护理管理,治疗组使用PDCA循环管理法管理。结果: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6.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9.78%,(P

  • 标签: PDCA循环 儿科 拍背排痰护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16螺旋CT在现代医学影像领域中也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并能够促进医疗诊断的效率以及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因为16螺旋CT设备的精密度非常高,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因此各医疗机构还需要做好其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要做好日常的辐射防护工作,促进其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此,本文主要就16螺旋CT的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重点进行探究分析。

  • 标签: 16排螺旋CT 维护保养 辐射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多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多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多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多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 128层螺旋 CT扫描仪,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多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多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多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多螺旋 CT和多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多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多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联合胚汤治疗宫腔残留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实施人工流产术且发生宫腔残留的62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法划入联合组与常规组(n=31)。常规组使用米非司酮治疗,联合组使用米非司酮与胚汤联合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清β-HCG水平、宫腔残留物缩小情况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β-HCG下降值、宫腔残留物缩小值均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间差距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65%,联合组为96.77%,数据差距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发生7例不良反应,联合组患者发生1例不良反应,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胚汤治疗宫腔残留的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机体指标,且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米非司酮 排胚汤 宫腔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于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中多螺旋CT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2018年3月到2020年6月的60例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做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多螺旋CT检查、DR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在60例疑似患者中,经临床确诊有40例患者是职业性尘肺病,5例患者为叁期、14例患者貮期、21例患者为壹期,10例患者并发胸膜肥厚粘连、18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12例患者并发肺气肿、9例患者并发肺大疱。CT和DR的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CT和DR对于并发症的检查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CT和DR的叁期、貮期检出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CT的壹期检出率高于DR(P<0.05)。结论:于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诊断中,多螺旋CT应用价值比较高,能灵敏检出职业性尘肺病和并发症,并能鉴别职业性尘肺病的分期。

  • 标签: 职业性尘肺病 多排螺旋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胸部骨骼骨折诊断中16多层螺旋CT后处理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所收治的100例胸部骨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的研究样本资料,采用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方法,从患者的实际病况出发给予其16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多平面重组以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分析研究患者胸部骨骼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采用16多层螺旋CT后的处理技术后的肩胛骨骨折、肋骨骨折、胸骨骨折以及胸椎骨骨折患者检出情况显著高于常规的CT技术,对比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的CT检测而言,在胸部骨骼骨折患者的诊断中采取16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的准确度更高,提升了检出率,减少了处理时间有着优秀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胸部骨骼骨折 16排多层螺旋CT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R结合多螺旋CT扫描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共82例胸部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单纯DR诊断以及DR结合64螺旋CT扫描进行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结果:联合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DR诊断,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结合64螺旋CT扫描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从而制定完善的治疗策略,保证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DR 64排螺旋CT 胸部创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痛风急性发作期用加减三金石汤治疗效果 。 方法 :取 2 01 7 年 8 月 -201 8 年 9 月 本院收治的 6 0 例 痛风急性发作期 患者 进行研究,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实验组 ,每组 3 0 例。对照组 行常规药物 治疗, 实验 组 增加 加减三金石汤治疗,对比 C 反应蛋白水平、症状积分、治疗总有效率 。 结果:相较于 对照组,实验组 C 反应蛋白水平、症状积分 较 低 , P<0.05 (统计学有意义); 相较于 对照组,实验组 治疗总有效率 较 高 , P<0.05 (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在 痛风急性发作期 治疗中,采用 加减三金石汤治疗, 既可减少 C 反应蛋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 16 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时间: 2015年 12月 -2017年 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 6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 16 CT扫描检查,随后进行 MRI或手术确诊,观察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CT扫描检查显示,中膨隆型、突出型、经骨突出型以脱垂游离型等类型的检出率较高,与 MRI或手术检查相比较,诊断准确率为 94.11%,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 16 CT扫描检查的准确度较高,可反映腰椎突出类型,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无创、辐射低、适用范围广等临床特点,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16排 CT 腰椎间盘突出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8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实验组(行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各24例。比较两组预后、手术指标。结果:相较对照组,实验组预后优良率更高,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更少,P

  • 标签: 颅骨钻孔 尿激酶 微创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