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观察大鼠不同负荷耐力训练后骨骼肌一氧化氮(NO)含量、骨骼肌铁代谢及其相关关系,研究NO对不同负荷耐力训练过程中大鼠骨骼肌铁代谢的调节机制。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度运动组、过度运动组,对照组大鼠不运动,适度运动组和过度运动组大鼠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5周后,测定肌四头肌铁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过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股四头肌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适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股四头肌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适度运动引起血清及股四头肌NOS提高的结果是增加了NO含量。NO使摄入细胞内的铁增加,向细胞外转运的铁减少,最终增加肌细胞内的贮铁量,保证运动中骨骼肌铁的需求,使机体对运动产生有益的生理适应。

  • 标签: 耐力训练 大鼠 肌四头肌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铁代谢
  • 简介:目的比较视可尼喉镜与普通直接喉镜在小儿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和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需全身麻醉婴幼儿60例(其中新生儿1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0天~3岁,平均年龄1.1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新生儿8例,其余为1个月~3岁患儿。术前处理和麻醉诱导方法相同,Ⅰ组采用视可尼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经口、左侧磨牙入路),Ⅱ组则采用普通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记录各组患儿插管时间,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3、5、10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计算HR与收缩压乘积(RPP)、全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于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后5min采动脉血检测血糖。结果Ⅰ组患儿用视可尼喉镜行气管插管时间虽略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指标:组内各时点比较,两组患儿在诱导和插管时变化过程相似,诱导后至插管前HR、SBP、DBP及RPP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1);插管后1min的比插管前的明显增高(P〈0.01)并且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组间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前、诱导后及插管后3、5、10min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minⅡ组患儿的HR、SBP、DBP及RPP比Ⅰ组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组内、组间,两组患儿插管过程中各时点之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全部病例SpO2无变化。Ⅰ组内有10例困难气道患儿全部一次性插管过程顺利,Ⅱ组内有8例困难气道患儿,其中5例一次性插管过程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可尼喉镜(儿童型)用于小儿气管插管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尤其对声门暴露不理想者更具优势;采用视可尼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可引起与用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相似的应激反应,但相比较轻。

  • 标签: 视可尼喉镜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婴幼儿 困难气道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疼痛、下肢肌力、肌肉状态及功能表现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KOA患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35岁。以1∶1比例按随机数字进入WBV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男女例数相同,WBVT组采用传统治疗+多频振动仪干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RC分级法),肌肉状态采用Myoton-3设备检测,膝关节功能状态采用WOMAC评定。干预时间为1个月。结果组间基线一致。干预1个月后,WBVT组肌力和肌肉状态有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MT)=6.07,t(Freq)=3.43,t(Stiff)=2.79,t(Decr)=8.97,P〈0.05];VAS和WOMAC数值两组均有下降趋势,WBVT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S)=3.19,t(WOMAC)=2.26,P〈0.05]。结论WBVT可以减轻KOA患者疼痛,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肌肉状态和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膝骨关节炎 疼痛 肌力 肌肉状态
  • 简介:为评价医疗器械极性及非极性可沥滤物同时接触人体时产生重复接触全身毒性的可能性,该研究设计了大鼠胃肠外双途径接触试验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本研究设计了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玉米油组和胃肠外双途径接触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同时腹腔注射玉米油)。试验期间每天进行临床观察,每周称重。14d后,取血进行临床病理检测、大体病理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双途径接触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毒性相关性改变。结果表明该试验法能够使大鼠同时充分接触极性及非极性浸提介质又不引起不良病理反应。

  • 标签: 医疗器械 大鼠重复接触全身毒性试验 胃肠外双途径接触法 浸提液注射法 非极性浸提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