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I,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标志在临床前毒理实验中诊断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雄性SD大鼠单次腹腔注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5、5、50mg/kg,于给药后1、3、6、12、24h采血及解剖。采用液态悬浮芯片系统Luminex测定血清cTnI,ELISA法测定H-FABP与CRP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力,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ROC曲线比较给药后1-24h各标志的灵敏度与特异性。cTnI在3-24h内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H-FABP在1-3h时给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于可见病理损伤出现的时间;CRP在24h时中、高剂量组略有升高。大鼠血清中cTnI、H-FABP、CRP、AST、CK-M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763、0.584、0.741、0.742。在本心肌损伤模型中,cTnI和H-FABP诊断效能可能高于传统心肌酶谱,而CRP未表现出对早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肌钙蛋白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标志物 心肌损伤 ROC曲线
  • 简介:目的检测Clinprot系统中2种磁珠对于同种样品的蛋白分选能力,初步探讨磁珠选择的步骤、指标。方法分别同时利用Cu^2螫合(IMAC-Cu)磁珠和弱阳离子(WCX)磁珠检测同样30例血清标本,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其他良性卵巢肿10例,健康人10例。比较2种磁珠分选后的蛋白质谱图基本参数、组内一致性和2种磁珠寻找差异的能力.结果①对于该实验样本,WCX磁珠在蛋白质谱图中总峰数量、峰面积均优于Cu^2+磁珠(P〈0.001)。而在峰高度上.Cu^2+有一定优势;②比较3个组的质谱图组内一致性,WCX与IMAC-Cu均有良好的一致性:③初步了解2种磁珠寻找差异的能力,WCX磁珠与IMAC-Cu磁珠均能区分疾病组与正常组.相对WCX磁珠构建的模型更为稳定。结论在Clinprot实验开始前,选择合适的样本量,综合多个衡量指标,结合多个选择步骤评价不同磁珠抓取蛋白的能力.选择一种磁珠扩大样本量,可以为进一步实验中寻找差异蛋白奠定良好基础。就该实验样品.WCX磁珠更利于扩大样本时应用。

  • 标签: Clinprot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磁珠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患者239例,均为单发病灶。患者年龄22-84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行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术后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的毛刺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肿块形态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是ER阳性表达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直径〉2cm是HER-2、Ki67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为早增强、晚消退是HER-2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其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超声 超声造影 乳腺癌 预后因子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 简介:严重烧伤后出现进行性红细胞缺失,血中多种循环寿命很短的异常型红细胞不断增加。热烧伤所致红细胞损伤为细胞膜损伤,表现为渗透和机械脆性改变,对于氧合性血细胞溶解的抵抗力降低。所以烧伤之初被损坏的红细胞数量不断增加,而红细

  • 标签: 氟碳化合物 烧伤治疗 血细胞溶解 循环寿命 红细胞膜 红细胞损伤
  • 简介:针对传统医护监测设备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联网的智能医护监测系统,从联网的三层架构出发,设计了系统的四层架构,旨在实现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通过web方式异地访问患者生理参数的目的。方法:采用ZigBee簇树型无线网络进行多点数据传输的方法、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的底层控制、采用B/S架构的应用层数据访问。该系统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准确度不大于±0.01,显示数据具有动态实时性;并能实现患者异常参数智能预警提示。突出设备的小型化,将其内嵌于病号服中。设计的基于联网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动态实时远程监测患者信息,明显减轻了医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远程医疗系统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物联网 智能医护系统 无线传感网络 PSOC ZIGBEE协议
  • 简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体内试验表明,6×6×10mm^3的骨缺损即需要通过骨移植来修复,脊柱融合、内植物和假体表面涂层的处理也需要骨移植。骨移植手术是临床中仅次于输血最常见的组织移植术,每年在美国有500,000例,在全球有超过2,000,000例骨移植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

  • 标签: 骨移植替代物 人工 口腔颌面外科 组织移植术 体内试验 脊柱融合
  • 简介: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经注射、输血、针刺及创伤等途径传播。血液透析室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为其传播提供了条件,而且尿毒症病人缺乏免疫力,常不能消除病毒,因而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相对较高,并有可能传染给其他患者、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甚至他们的家人。国外报道,乙型肝炎在世界各国的血液透析中心传播率很高。经统计1994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患者21例,占总透析人数的22.8%〔1〕。因此,在血液透析中心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控制血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传播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院情况介绍一下我们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经验。1 血液透析室易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1.1 血液及血制品的传播1.1.1 直接传播

  • 标签: 血液透析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制品 携带率 血液透析患者 临床工作
  • 简介:制备聚吡咯/聚乳酸(PPy/PLA)电活性复合膜并对其表征。应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Py/PLA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检测复合膜的表面特征和结构特点,使用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的导电稳定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察PPy颗粒连续分散在PLA基质中,红外光谱检测显示有PPy和PLA的吸收峰,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电导率缓慢下降,在560h到1146h之间电流持续保持在28~35μA。表明制备的PPy/PLA电活性复合膜确实含有PPy和PLA高分子聚合,40天内在生理环境条件下仍具有生物意义的直流电。这种结合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将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聚吡咯/聚乳酸电活性复合膜 制备 表征 表面特征 导电稳定性
  • 简介:1引言生物医用复合材料(biomedicalcomposite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材料,主要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替换和人工器官的制造.自从有研究发现人骨组织中含有58%的钙、磷成分,许多研究者就把钙磷陶瓷作为一种潜在的移植物.

  • 标签: 生物活性陶瓷 聚合物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他们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尤为多见.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佩带支具、药物治疗等,都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一种新的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aplasty,PVP)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术中所用的填充仍有其不足之处,并导致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疗效的降低,这促进了人们对理想的填充进行探索.本文就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填充物 研究现状 脊椎血管瘤 溶骨性转移瘤
  • 简介:引言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却是脊柱外科医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严重感染不但导致内固定手术的失败,也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有较多的研究来探讨脊柱内固定后术后感染的处理,在此就目前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内固定技术 内固定术后 感染诊断 治疗 术后伤口感染 内固定手术
  • 简介:据SchwartzRE2012年1月30日(ProcNatlAcadSciUSA,2012Jan30.)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和威斯康星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从身体组织制造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产生肝样细胞(1iver-likecell),该肝样细胞能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标签: 肝样细胞 感染 HCV Schwar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用人
  • 简介:本文研究了玫瑰花总提取对正常状态以及肾上腺素所致微循环障碍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玫瑰花总提取局部应用可增加微动脉的血流速度,对微静脉作用不明显。滴加肾上腺素可导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局部滴加玫瑰花总提取后,可加快微循环障碍的恢复。玫瑰花总提取的上述作用与丹参注射液相似但较弱

  • 标签: 肠系膜 微循环 玫瑰花 丹参注射液 实验研究
  • 简介: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虽然意外损伤的感染率有报道为0.33%,但是目前艾滋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将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所以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较为关键。

  • 标签: HIV感染者 手术医生 骨折病人 防护 艾滋病人 骨科医生
  • 简介:据OkumuraN2012年6月13日[AmJPathol,2012,181(1):268—277]报道,日本学者开发出一种方法来加强移植的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cells,CECs)的附着,从而成功地开展角膜移植来修复病理性的角膜功能障碍。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移植 抑制物 视力 cells 功能障碍
  • 简介: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研究了壳聚糖与质粒DNA(pEGFPC3)复合的形成、收集、释放,结果发现,当+/-电荷比等于或大于2时,所得的复合可用两倍复合物体积的无水乙醇收集;壳聚糖酶和溶菌酶在37℃下,2h内能将复合中的壳聚糖降解而释放出DNA质粒.研究表明,壳聚糖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基因治疗载体.

  • 标签: 壳聚糖 基因疗法 pEGFPC3质粒 制备 收集 释放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感染 经皮内固定
  • 简介: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外科植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近几年检测外科植入,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从炎症、纤维囊壁形成、周边组织反应及材料降解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比较。结果 镍-钛合金类、胶原止血海绵材料组织反应较轻,有些植入点还优于对照材料;而羟基磷灰石类材料组织反应呈中度,甚至有的植入点呈重度。结论 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评价得分被检材料生物相容性是良好的。通过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以期对外科植入材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外科植入物 组织学 评价
  • 简介:介绍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的结构与性能,综述了其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临床应用,并对产品的优缺点做了评述。

  • 标签: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性能 介入栓塞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型磷酸三钙骨填充促进腱一骨愈合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比格犬48只建立动物模型,在双侧后肢切取趾长屈肌腱进行前十字韧带重建。重建方式模拟临床:肌腱两端采用悬吊式固定,肌腱只充填骨隧道靠近关节腔的一部分。。。侧作为实验侧,在肌腱移植物两端的隧道内注入磷酸三钙骨填充;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作类似处理。术后2、4、6、8、10、12周,各取8只犬,其中3只作组织学检查,了解腱一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另外5只作生物力学检查,了解腱.骨愈合强度。通过对比,了解注射型磷酸三钙骨填充促进腱一骨愈合的效应。结果实验侧,术后2周组织学显示腱.骨界面充满磷酸三钙骨填充,并被少量成骨细胞分割成小岛;4周在磷酸三钙骨填充内形成许多骨岛,腱.骨界面出现不规排列的Sharpey纤维;6周时腱-骨之间充满新生骨,出现大量排列规则Sharpey纤维;8周时腱-骨间Sharpey纤维集结成束:10周时腱.骨问出现纤维软骨,未见钙化软骨;12周时腱.骨间纤维软骨和钙化软骨问出现潮线,类似正常ACL止点。对照侧,8周时新生骨明显,腱-骨间隙出现稀疏的Sharpey纤维,与实验侧4周时类似;12周时腱-骨界面出现的Sharpey纤维和实验侧6周时相仿。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在术后6周内,实验侧腱-骨结合部的抗拉脱强度高于对照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型磷酸三钙骨填充在肌腱移植物两端骨隧道内的填充可以促进并增强腱-骨的愈合。

  • 标签: 注射型磷酸三钙骨填充物 前十字韧带 腱-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