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探测方法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用B超检查了698例胆系疾病患者,并做了脂餐试验。结果:肝胆湿热型182例,胆囊横径较大,张力较高,胆汁透声差;肝郁脾虚型166例,胆囊横径小,张力差,细长形,收缩率低;瘀血停着型82例,胆囊体积偏小,囊壁明显增厚或不规整、收缩率多明显降低;肝气郁结型166例,与肝阴不足型52例,介于肝胆湿热与肝郁脾虚型之间,尚未发现明显的特征,主要靠临床鉴别。结论:本研究使“望诊”深入到机体内部,可为胆系疾病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B 超声像图 胆系疾病 中医辨证
  • 简介:目的研究种钛合金-骨界面的力学及生物学特性,从力学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不同钛合金-骨界面对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钛合金内植物与骨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材料属性变化对钛合金-骨界面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运用Micro-CT分析技术及组织切片观察不同钛合金-骨界面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结果钛合金-骨界面力学模型的理论推导和分析提示TAV-骨界面的相对位移约是Ti2448-骨界面的相对位移的1.8倍.动物实验结果提示:Ti2448-骨界面周围骨质骨矿含量及骨质量均优于TAV-骨界面周围骨质.结论对于钛合金-骨界面而言,相对位移可能是力影响骨细胞功能的作用因素,较小的相对位移更有利于界面骨细胞的增殖,通过降低材料弹性模量,能够有效减低钛合金-骨界面相对位移,是实现钛合金-骨界面的更好愈合的可行方案.

  • 标签: 钛合金-骨界面 力学生物学 相对位移 弹性模量
  • 简介:目的比较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其中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28人,动力髋螺钉组26人。比较分析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随访患者54例,随访时间为13-17个月,平均14.6个月。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内固定系统。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检测早早孕试条是目前临床诊断妊娠、异位妊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诊断葡萄胎,绒癌可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病人血(尿)中β-HCG的含量。我们通过测定早早孕试条出现结果的时间,同时与测定的同一标本中的β-HCG的含量作对比,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早早孕试条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越快,尿β-HCG含量越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统计学处理 早早孕试条 时间 异位妊娠 莱芜市 葡萄胎
  • 简介:精液不液化症是男性不育常见病之一,近年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院男科门诊在1998年4月~1999年4月间,共收治48例精液不液化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男性不育患者,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是造成精液不液化的诱因。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精液不液化症
  • 简介:目的观察前方经胸骨及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对上胸椎结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上胸椎(T1-4)结核患者。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手术14例(A组),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13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27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量表的记分,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ODI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的记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手术方式治疗上胸椎结核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种手术方式无关。

  • 标签: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随访研究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前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的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的前侧。采用传统的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前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前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前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前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的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 标签: 跟骨骨折 改良外固定支具 撬拨复位
  • 简介:为探讨“束缚刺激”和“冷水刺激”在束缚-浸水应激性胃溃疡形成中各自的作用及体温降低与应激性胃溃疡的关系,本研究险测了束缚浸水应激和不同温度下单纯浸水应激对胃粘膜和腹腔温度的影响。相同水温下束缚-浸水应激和单纯浸水应激导致大鼠产生同等程度的胃溃疡,表明“冷水刺激”在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溃疡中起重要作用,而“束缚刺激”不起重要作用。浸水的水温越低,腹腔温度就越低,胃溃疡也就越严重,说明大鼠束缚-浸水应激模型中冷水刺激引起体温降低是胃溃疡的诱发因素。

  • 标签: 体温降低 胃溃疡 束缚-浸水应激 单纯浸水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及在PAH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PAH患者32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34例,平均年龄32.4岁。选择同时间段在体检中心体检的17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34.3岁。组均进行血液分析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PAH患者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PAH组MPV较对照组高[(9.08±1.20)fLvs(8.15±0.74)fL,P〈0.001]。在PAH组中,其中轻中度44例,重度284例。重度PAHMPV较轻中度PHA高[(9.2±1.1)fLvs(8.6±1.3)fL;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PV〉8.75fL作为分界点预测PAH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59%。结论MPV水平与PAH存在明显相关性,MPV能作为诊断PAH的一种炎性标记物。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平均血小板体积 炎性标记物
  • 简介:1例故障例1:每天透析2h以后,百特透析机集体出现卡泵现象,而其他机器无此现象。除钙后透析正常,大约2h后又出现此现象。经多方查找,发现系水处理设备反渗膜破膜,造成水质变差。当透析用水Ca2+达到一定浓度时,与透析液中的CO32-结合为CaCO3沉淀结晶,造成卡泵现象。由于百特比例泵泵头最精细(活塞的紧密程度可以拉出真空),是所有机器中唯一可以在产生微量钙结晶而发生卡泵报警的。

  • 标签: 透析液 透析机 故障 水处理设备 隐患 配制
  • 简介: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48例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夹板组)54例,比较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参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3.75%,夹板组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小夹板外固定法更佳,可提供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在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小夹板 内固定
  • 简介: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对食管狭窄的实用价值,着重比较X线和内镜下种置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40例患者置入41个支架,其中X线法27个,内镜法14个。结果 支架置入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明显改善,由术前平均3.4级降至1.03级。X线法置入的27个支架位置全部准确,而内镜法置入的14个有4个发生位置偏差。结论 食道支架治疗食道狭窄安全有效。种置入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狭窄段通过方面内镜法有优势,在狭窄段扩张和支架定位方面X线法更安全和准确。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支架 介入性放射学
  • 简介:比较分析本课题组原创的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分别将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各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RatGenome4302.0芯片,动态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和比较2种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种模型中共有28个(急性模型中23个,亚急性模型中24个;其中2种模型中均出现差异性的基因19个;仅出现于一种模型中的8个)炎症相关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但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Z=-2.513,P=0.012〈0.05)。说明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参与血栓形成。

  • 标签: 创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炎症 基因芯片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LC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细菌移位;LC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P均〈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移位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分型及压迫厚度对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平均腺体剂量(AGD)的影响,探讨不同乳腺分型和压迫厚度同AG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乳腺X射线摄影检查患者400例,均为女性,年龄21~72岁,中位年龄46岁。采用美国HologicSeleniaDimensions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所获得的400例乳腺片,回顾性分析不同的乳腺分型、不同的压迫厚度与AGD的关系。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分型为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乳腺分型、不同压迫厚度患者的AGD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乳腺分型、不同压迫厚度及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AGD的关系。结果乳腺X射线摄影AGD随乳腺厚度增高而增高,随着乳腺密度分型由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到致密型逐步升高,AGD也随之升高。结论乳腺AGD与乳腺的压迫厚度和不同乳腺分型有着密切关系,有利于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优化的曝光参数,以最低的辐射剂量获得最优质图像。

  • 标签: 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压迫厚度 乳腺分型 平均腺体剂量
  • 简介:用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查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管直径和血流量,结果表明:多数颈内动脉血管内径与颈总动脉内径的比值为70%左右,血流量的指标大都在54%以上;颈总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并非完全代表颈内动脉,者间存在差异,这对研究颅内血管血液供应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关系研究 动脉血流量 流量颈内动脉
  • 简介:目的通过X线骨盆平片测量,计算股骨头中心与这点的关系。分析其特点,找到一个简便、相对准确的体表确定股骨头运动中心的方法。方法门诊选取健康男女性各20人﹙无腰髋症状及病史﹚,得到年龄、身高、体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拍照前体表找到髂前上棘、定位,于其上放置参照物。使用测量软件测量骨盆宽度、高度、髂耻线及股骨头中心数据。将各项参数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头中心距髂耻连线距离平均为2.72cm左右。股骨头中心在髂耻连线的投影点均位于髂耻连线中点的外侧,距离髂耻中点1.08cm左右。结论股骨头运动中心是髋膝关节置换及骨折手术的重要标志,通过髂前上棘、耻骨联合等体表标志确定股骨头中心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可作为临床手术定位的辅助。

  • 标签: 髋关节 髂前上棘 耻骨联合 形态学 测量
  •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