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碳纤维复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颅骨板是一种新型的人体颅骨修复材料。为评价该人工颅骨板的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参照国外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学评价实验方法,对该材抖进行了有关生物相容性检测试验。其结果表明该人工颅骨板对机体无毒性,对组织、皮肤无刺激性,无热原、溶血,对皮肤无致敏性,无致突变性,植入皮肤及组织内反应轻微,因而是一种对机体无毒性和不良反应的较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其性能已达到临床要求。

  • 标签: 碳纤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人工颅骨板 生物相容性
  • 简介: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梅陶尔·泽尔伯曼教授开发了一种生物活性支架,可帮助断肢者实现骨骼和人体组织再生。这种生物活性支架是用特殊的溶解性纤维制成的,不仅可以支持骨骼、血管等人体组织,还能根据需要将刺激生长的药物及蛋白质释放到骨骼和组织生长的地方,使新长出的骨骼与周围组织连接在一起。为使培植的肢体尽量“完好如初”,这种支架具备根据需要确定造型的功能,医生可依据断肢形状确定支架结构,以使再生骨骼能按照预期的形状生长;骨骼发育完成后,支架纤维可通过人为控制使其降解,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该支架除可用于骨骼再生外,也可用于整型外科,如取代硅填充物修复下颚或提升颧骨等。负责这项研究的泽尔伯曼教授称,用生物活性支架诱使骨骼再生的关键在于使支架和骨骼生长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样才不会破坏生长刺激分子的活动。此前,刺激骨骼和人体组织生长的生物活性剂已经存在,但缺乏将其输送到缺失骨骼周围组织的有效方法,他们研发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生物活性支架具备组织再生领域所需的主要功能,即可用于骨骼再生,也可用于培植其他人体组织,如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按需定型的生物活性支架问世

  • 标签: 定型生物活性 支架问世 生物活性支架
  • 简介:  1引言  骨科、整形外科、牙科及颌面外科临床对于骨移植和替代物的需求正日趋增加.虽然自体骨仍然是骨缺损重建的最好选择,但是会带来疼痛、不适及局部触痛等潜在的并发症,有限的骨量也难以满足大段骨缺损修复的需要.……

  • 标签: 现状及进展 玻璃生物学 生物玻璃
  • 简介:制备聚吡咯/聚乳酸(PPy/PLA)电活性复合膜并对其表征。应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Py/PLA复合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检测复合膜的表面特征和结构特点,使用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的导电稳定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察PPy颗粒连续分散在PLA基质中,红外光谱检测显示有PPy和PLA的吸收峰,直流电刺激系统测定复合膜电导率缓慢下降,在560h到1146h之间电流持续保持在28~35μA。表明制备的PPy/PLA电活性复合膜确实含有PPy和PLA高分子聚合物,40天内在生理环境条件下仍具有生物意义的直流电。这种结合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将在组织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聚吡咯/聚乳酸电活性复合膜 制备 表征 表面特征 导电稳定性
  • 简介:1引言生物医用复合材料(biomedicalcomposite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材料,主要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替换和人工器官的制造.自从有研究发现人骨组织中含有58%的钙、磷成分,许多研究者就把钙磷陶瓷作为一种潜在的移植物.

  • 标签: 生物活性陶瓷 聚合物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 简介:本文讨论了纤维蛋白胶的配方、工具和使用方法,并报告了6例临床经验。纤维蛋白原浓度需>40mg/ml,凝血酶浓度>500U/ml能立即凝固,<50U/ml,凝固时间>60秒。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工具和配方。抑肽酶并非必要成份。通过6例初步临应用总结使用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标签: 纤维蛋白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 简介:目的比较自行研制的可显影HA-P软腭植入材料与Pillar软腭植入材料(即PET)的纤维化效果。方法普通大白兔20只分为2组,第一组肌层内植入1根PET,另一组植入HA-P材料,于术后第7、15、30、60、90天2组分别处死实验动物2只,将埋植材料连同周围组织完整取出,制成标本并做石蜡切片行组织学检查,然后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材料纤维层厚度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早期PET纤维化程度更好,术后90d实验组纤维层厚度为(16.7±4.4)μm,对照组为(17.9±4.1)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行研制的可显影HA-P软腭植入材料与Pillar材料有相似的纤维化效果。

  • 标签: 软腭植入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纤维化
  • 简介:观察妥霉素伤用凝胶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妥霉素伤用凝胶对临床分离的120株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以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表葡菌、对庆大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敏感绿脓杆菌的作用为最强,MIC50均为0.25mg/L.妥霉素伤用凝胶抗菌谱较广,对试验中的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

  • 标签: 妥布霉素 体外抗菌活性 MIC MBC
  • 简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硅酸钙粉体经成型,在1300℃下常压烧结,制备出高纯度的硅酸钙陶瓷,并且对其在体外的生物活性和细胞毒性及细胞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在1300℃下烧结制得的硅酸钙陶瓷主晶相为β型硅酸钙(β-CS),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4d后,其表面可见类骨羟基磷灰石生成,28d后生成大量羟基磷灰石,证明其可诱导类骨羟基磷灰石生成。经细胞实验可知,硅酸钙无细胞毒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生长的作用。

  • 标签: 硅酸钙 生物活性 细胞毒性 细胞贴壁
  • 简介:现将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史,传统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足之处,以及开发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的意义作一综述.介绍了聚乳酸作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并比较了以聚乳酸为基体的各种内固定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和机械力学强度.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材料 聚乳酸 纤维 羟基磷灰石类 复合材料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AST486微机上利用高速A/D转换电路HAS-1204对单纤维肌电信号进行信号采集,并利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进行显示分析和处理的有关技术。

  • 标签: A/D转换 单纤维肌电图 信号采集与处理 软件
  • 简介:目的研究CPC及CPC/BMP复合人工骨降解性能,寻找加快CPC降解的有效途径.方法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进行CPC和CPC/BMP复合物的溶解试验.通过植入小鼠肌袋和犬桡骨植入试验,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和降解规律.结果BMP促进了CPC的体外溶解.肌肉内植入CPC/BMP可以异位诱导新骨形成.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可以诱导新骨形成,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新骨形成的同时,材料出现了较快的降解.CPC不能异位诱导新骨形成,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弱,降解缓慢.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具有理想的降解性能和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降解
  • 简介: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 简介:据TavorI2016年4月8日[Science,2016,352(6282):216-220.]报道,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游离状态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图像可预测机体在行使特殊任务过程中大脑活性。截至目前为止,很多研究都希望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一动不动思考事情过程中大脑活性和其个体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大脑活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游离状态 任务状态 后期开发 可用数据 物理损伤 皮质下
  • 简介:制备细菌纤维素,观察纳米细菌纤维素的超微结构特点。用红茶菌做菌种,通过茶水发酵培养制备纳米细菌纤维素,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新鲜制备的细菌纤维素膜为无色透明胶冻状膜,表面光滑;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菌纤维素膜呈疏松的网状结构,纤维素微纤丝从菌体胞壁小孔中分泌出来;透射电镜下,经负染后,在深色的背景中间可见浅色细丝状。说明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纳米纤维网络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材料 细菌纤维素 超微结构 组织工程 电子显微镜
  • 简介:聚乳酸(PLA)是具有代表性的可生物降解聚酯,聚乳酸纤维的纺丝成形加工也一直是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熔融纺丝、溶液纺丝、静电纺丝等纤维成型的特点及进展。

  • 标签: 聚乳酸纤维 生物降解 熔融纺丝 溶液纺丝 静电纺丝
  • 简介:目的探讨无定形磷酸钙(ACP)对rhBMP-2的缓释作用,检测rhBMP-2/ACP纳米缓释微粒的成骨活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已制备rhBMP-2/ACP缓释微粒的大小、形态:测定rhBMP-2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描绘曲线;用MTT法检测缓释微粒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情况的影响: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缓释微粒对其分化的影响.并与ACP的作用进行比较;将缓释微粒植入大鼠股部肌袋.通过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缓释微粒的异位成骨能力。结果缓释微粒大小为100nm左右.具有典型的无定形球形面貌。开始时为快速释放期.随后呈缓慢持续释放。缓释微粒能显著促进MSC的增殖和分化,植入大鼠股部肌袋12周.材料大部分降解.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ACP可作为rhBMP-2合适的缓释载体材料.生成的纳米缓释微粒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成骨活性

  • 标签: RHBMP-2 无定形磷酸钙 纳米微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异位成骨能力
  • 简介:目的利用聚己内酯(PCL)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普朗尼克F68(PluronicF68,F68)共混物作为载体材料与抗癌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组成微球控释系统,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微球,研究PCL/F68载药微球及PCL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微球表面形态,考察PCL/F68载药微球对小鼠肝癌H22实体瘤和腹水瘤的抗肿瘤活性并与紫杉醇注射液进行比较。结果紫杉醇的包封率约为9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球形圆整,PCL微球表面光滑,而PCL/F68微球表面粗糙,呈现多孔状(Fig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紫杉醇微球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 标签: 体内抗肿瘤 制备小鼠 小鼠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