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反复冻融法制备胶原-聚乙烯醇(PVA)复合水凝胶材料。方法制备组分比例(胶原固含量为0%、5%、10%、15%、20%)不同的5组胶原-PVA复合水凝胶试样,对其进行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表征.选出性能最优的胶原/PVA配比。将最优配比制备出的胶原-PVA复合水凝胶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的生物学评价。结果实验制备所得胶原一PVA复合水凝胶的红外图谱可见明显的酰胺谱带;差动扫描式热量法(DSC)图出现2个热吸收峰,峰值温度分别为65℃~72℃、222℃C~225℃;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材料为多孔结构;X射线衍射(XRD)峰值为20°;溶胀值最高为24g怃透水气性最高的达1400g/(m^2·24h);降解性能良好,15d内大部分降解达80%: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胶原-PVA复合水凝胶作为体表创伤敷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对其进行体表创伤修复效果及其他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 标签: 胶原 水凝胶 生物学性能 敷料
  • 简介:Ⅰ型胶原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其提取、分离、纯化和表征方法日趋成熟。文章从原料选取、除杂、提取、纯化、灭菌等方面,比较了Ⅰ型胶原的基本制备原理与常用方法,总结了Ⅰ型胶原的结构表征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Ⅰ型胶原的发展前景。

  • 标签: Ⅰ型胶原 材料制备 性能表征 生物材料
  • 简介:文章阐述了胶原基生物补片基材、其作用机制和不同来源生物补片的特点,以及生物材料钙化成因和机制。从表面活性剂处理、离子竞争抑制、封闭残余游离醛基、京尼平交联、环氧化合物处理等方面阐述了抗钙化的方法及进展。

  • 标签: 胶原基 生物补片 抗钙化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分别取10g胶原蛋白利用自制模具分别制备含0.25g川芎嗪和无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2%京尼平交联);对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进行拉伸实验并评价其力学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原神经导管交联前后的空间结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细胞外基质(ECM)混合后接种于导管内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质量浓度10g/L的川芎嗪诱导MSC7d后,荧光免疫化学方法鉴定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用8只Wister大鼠复制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复合MSC的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其中4只为无中药导管作为对照,90d后处死大鼠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功能。结果京尼平交联前后胶原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交联后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形成不规则孔隙且韧性增强;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分别为(0.23±0.09)、(0.20±0.12)N和(0.76±0.15)、(0.69±0.17)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能促进MSC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并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导管与MSC复合培养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能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 标签: 胶原蛋白 神经导管 京尼平 川芎嗪 神经缺损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纳米人工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骨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纳米人工骨块融合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骨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避免了取髂骨的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

  • 标签: 颈椎 前路融合 纳米晶 骨材料
  • 简介:针对超声组织谐波成像中基谐波分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volterra滤波器的超声组织谐波的提取方法。在谐波提取过程中,利用RLS算法估计SVF的系数,然后利用估计的二次成分成像。与传统谐波分离方法—带通滤波相比,该方法能更好地提取谐波。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提取谐波,所提取的信号的动态范围更大,图像梯度幅度累加和更高,性能优于传统的谐波提取方法。

  • 标签: 谐波分离 二阶volterra滤波器 带通滤波 动态范围 梯度幅度累加和
  • 简介:目的观察外源性VI型胶原蛋白(collagenVI,CⅥ)对人后纵韧带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的影响.方法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手术切除的后纵韧带未骨化部分和非OPLL患者因外伤手术切除的正常后纵韧带,原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分别记作O细胞和N细胞;两种细胞均采用0、6.25、12.5、25、50、100g/mlCⅥ刺激;CCK8法测定刺激后两种细胞1~7天光密度(D)值,评价CⅥ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对不同浓度CⅥ刺激的细胞进行诱导骨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成骨细胞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CⅥ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起促进作用,且随着CⅥ浓度增加,其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随之增强,但达到一定浓度后这种作用会保持不变或减弱,同一时间点内50g/mlCⅥ刺激时两种细胞的D值最大;BMP-2诱导后的两组细胞有CⅥ刺激的ALP、RunX2和OC的基因表达均高于无CⅥ刺激的对照组(P〈0.05);在无CⅥ刺激的情况下,O细胞的基因表达高于N细胞(P〈0.05).结论CⅥ能够促进人后纵韧带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转化,而来自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细胞则更易被促进增殖和诱导骨化,CⅥ可能具有促进后纵韧带细胞成骨的功能.

  • 标签: Ⅵ型胶原蛋白 后纵韧带骨化症 细胞增殖 成骨转化
  • 简介:根据人体信道特点,以FPGA为平台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的全数字锁相位同步提取电路。仿真和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较好的相位跟踪性能,可以达到锁定时间短、相位抖动小、锁相精度高的结果,为讨论人体通信系统的实现与传输方式提供了有效保证。

  • 标签: 人体信道 电流耦合性 人体通信 FPGA 相位跟踪 全数字锁相环
  • 简介:本文研究了玫瑰花总提取物对正常状态以及肾上腺素所致微循环障碍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玫瑰花总提取物局部应用可增加微动脉的血流速度,对微静脉作用不明显。滴加肾上腺素可导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局部滴加玫瑰花总提取物后,可加快微循环障碍的恢复。玫瑰花总提取物的上述作用与丹参注射液相似但较弱

  • 标签: 肠系膜 微循环 玫瑰花 丹参注射液 实验研究
  • 简介:利用脑-计算机接口这种新颖的人-机交互模式构建一种脑控拼写装置,其主要问题是实时、准确地从头皮电极记录到的脑电背景信号中提取视觉诱发电位,以决定用户选择按键。由于在一个短时程内可以认为自发脑电是平稳的,利用靶刺激出现前记录到的非靶刺激信号计算自回归模型参数,构造一个白化滤波器,再将实时信号通过白化滤波器滤波,使自发脑电得以白化,然后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滤除白噪信号。结果表明靶刺激信号更加突出,提高了后续模式分类的正确。采用模拟自然阅读诱发模式使短时信号的平稳性得到了保障,利用白化滤波器去除自发脑电是可行的。

  • 标签: 自回归模型 白化滤波器 脑-机接口 脑电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从24h心率变异性(HRV)的不同频段内提取关联维数(CD)进行分析,探讨该非线性指标包含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哪个频段,进而对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的数据进行研究。方法30例冠心病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51.3岁。24hHRV数据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30例健康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53.5岁。24hHRV数据来自MIT-BIH数据库。首先将24hHRV按照时间分成4段,从每段数据中提取CD;然后利用小波变换的分解和重构技术把24hHRV数据分成不同的频段,在不同频段内采用类似的方法分别提取4段时间数据的CD,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极低频段中提取的CD与小波分解前即全频段提取的CD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将冠心病病人与健康人在极低频段提取的CD进行比较,发现在下午时段,健康人CD的平均值大于冠心病病人。结论24hHRV的CD所反映的非线性信息主要包含在极低频段中;与冠心病病人相比,健康人在下午时段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复杂,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加以支持。

  • 标签: 心率变异 小波变换 极低频 关联维数
  • 简介:当前肌肉疲劳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lectromgography,sEMG)特征提取方法,忽略了非线性跳错信号的影响,且不能在非平稳状态下进行特征提取,存在特征提取准确度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采用小波变换对所采集的样本去噪,结合时域、频域特征分析法,融合傅里叶变换方法对肌电信号中的线性特征进行提取,根据带谱近似熵理论对非线性挑错信号进行特征回归分析,并利用拟态分解函数和希尔伯特变换法对肌电信号进行时频特征的整合提取,最终完成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实验验证,所提方法具有可行性,且将1000个肌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对其中的跳错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75%,在非平稳状态下将200个肌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33%。由此得出,所提方法优于当前特征提取方法。

  • 标签: 小波变换 时域特征 频域特征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 简介:据日本冈山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15日报道,该医院专家开发出一种胃癌诊断技术,这种技术向以往用于胃癌诊断的色素中添加醋酸,使病灶更加明显,从而使准确大为提高。

  • 标签: 胃癌诊断 准确率 日本 大学附属医院 家用 诊断技术
  • 简介:人工心肺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机体损害,轻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对5家医院体外循环发生意外情况及其造成的危害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引起体外循环灌注师对体外循环操作和意外情况处理的重视,以减轻对患者的损害程度。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计17671例,其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58年6月~2000年3月共计11593例,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36例;唐都医院1985年1月~1997年7月共计1275例,发生意外12例;宁夏医学院胸心外科1980年8月~1991年11月502例,发生意外12例;新疆医学院一附院1981年~1993年1300例,发生意外21例;广东医学院心胸外科1984年~1993年共361例,发生意外10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981年~1993年共2640例,发生意外27例。以上资料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由作者统计外,宁夏医院资料取自《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第8卷第2期102页,其余资料均取自1994年中国第二届体外循环论文集。1767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118例,意外情况发生0.67%;118例意外的病人中,病残8例,病残6.77%,死亡6例,死亡5.08%。见表1。

  • 标签: 体外循环 意外情况 患者 发生率 处理不当 人工心肺机
  • 简介:为了解决超声影像特有的斑点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发挥其无辐射、安全、低成本,可以实时成像的优势。利用超分辨重构技术弥补图像质量不佳的缺点,对超声更广泛的应用于疾病早期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甲状腺、腮腺、乳腺三个部位的五组超声图像进行融合重构。结果表明,超分辨图像重构技术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图像横断特征轮廓更清晰、抑制噪声水平。

  • 标签: 超分辨率重构 超声图像 图像融合 小波变换 甲状腺 腮腺
  • 简介:研究分离高刺激诱发的听觉诱发电位(AEP)暂态成分的方法。根据前期提出的维纳滤波技术,结合高阶反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一种长期记忆的迭代计算方案,在无需信号先验知识的条件下逼近一个稳定的AEP估计。将该方法应用于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检验,其效果接近理想条件下维纳滤波的理论解。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缺乏信号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得到一个接近于理论真实值的AEP估计,为在高刺激下还原AEP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听觉诱发电位 高刺激率 暂态成分 反卷积 维纳滤波
  • 简介:目的评价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T3D-TOF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5例有颅内动脉瘤相关症状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7岁。对其3.0T3D-TOFMR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3.OT3D-TOFMRA共显示28个动脉瘤,其中单发22例,3例为多发动脉瘤,起自颈内动脉系统25个;起自基底动脉系统3个;DSA检查共显示27个动脉瘤.结论3.0T3D-TOFMRA虽然对于直径≤3mm的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存在一定的误诊及漏诊.但其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能比较全面地显示动脉瘤.三维信息对临床确立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3.OT3D-TOFMRA不失为高危人群或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筛查及随诊观察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据RossyJ2012年12月2日(Nat.Immunol,2012Dec2.doi:10.1038/ni.2488.)报道,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诺伊癌症研究中心的医学科学家利用了全球各地可获得的一些最先进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了T细胞中单个蛋白的变化。

  • 标签: 荧光显微镜 超高分辨率 T细胞 显微镜技术 医学科学家 新南威尔士
  • 简介:目的探讨计划(plan)、实施(do)、查核(check)、处置(action)(简称PDCA)管理循环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后湿包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常规模式下进行消毒的手术器械包、辅料包5000个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PDCA管理循环模式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消毒的手术器械包、辅料包5000个作为观察组。记录湿包发生及原因,并进行分析。对各组成员进行PDCA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为百分制,记录各小组成员的分数。结果实施PDCA管理循环模式后,湿包发生从10.60%降低到1.22%;两组间湿包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经过培训后,对工作人员进行湿包产生的相关知识考核,合格从73.91%提高到了10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循环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压力蒸汽灭菌后湿包的发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计划-实施-查核-处置(PDCA)管理循环模式 压力蒸汽灭菌 湿包 质量控制 标准化流程
  • 简介:基于互信息的全局配准算法是近年图像配准研究的热点之一,此法具有精度高、鲁棒性强的特点.现将互信息作为相似性测度,采用模拟退火与鲍威尔相结合的多分辨搜索优化策略,对临床使用的三维CT、MR图像进行了刚体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地防止优化陷入局部极值,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 标签: 图像配准 互信息 鲍威尔优化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医学图像 三维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