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宫腔镜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宫腔镜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异常子宫出血患者35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4岁。根据肾功能不全分期标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18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3例,肾衰竭期4例,尿毒症期10例。对所有患者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进行分类,比较治疗前后异常子宫出血改善、贫血纠正情况及对肾功能影响。结果术前、术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392.08±357.08)μmol/Lvs(380.31±337.5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102.80±23.28)g/Lvs(96.86±19.75)g/L、(30.93±7.29)%vs(29.16±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1例患者再次出现异常子宫出血,考虑为合并子宫腺肌症所致;失访4例;其余患者均明显好转。宫腔镜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异常子宫出血好转率为96.77%。结论肾功能处于任何程度,宫腔镜治疗对患者肾功能均无影响。宫腔镜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对于较为严重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应慎重选择。

  • 标签: 宫腔镜 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衰竭 异常子宫出血 肾功能 子宫腺肌症
  • 简介:目的研究观察131碘(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功能和骨代谢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2岁。按照131I累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对照组未行131I治疗。对照组1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5.8岁。小剂量组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34~61岁,平均年龄46.5岁。中剂量组2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33~59岁,平均年龄45.9岁。大剂量组1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6.6岁。小、中、大剂量组累积治疗剂量分别为1.1~3.7GBq(30~100mCi)、>3.7~7.4GBq(>100~200mCi)和>7.4~17.2GBq(>200~460mCi)。采用唾液腺影像检查评估腮腺和颌下腺的摄取分数(UR)和排泌分数(ER)。治疗后6个月检测骨代谢指标。结果131I治疗后,小剂量组、中剂量组腮腺和颌下腺UR、SR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剂量组腮腺和颌下腺UR和S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治疗后6个月4组行骨代谢指标检测,骨密度(BM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剂量131I治疗对唾液腺无明显损伤,大剂量131I治疗对唾液腺损伤程度较大,应加强对唾液腺的功能保护。不同剂量的131I治疗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放射性131I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 唾液腺功能 骨代谢
  • 简介:据FerreiraJCB2019年1月18日[NatCommun,2019,10(1):329-329.]报道,巴西圣保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一种选择性抑制剂——SAMβA(针对蛋白激酶β2,即β2PKC),能够改善因心脏病发作引发心力衰竭的大鼠心脏功能。心脏病发作后导致心力衰竭的一个因素就是线粒体损伤的积累或功能失调。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脏病 心脏功能 蛋白激酶 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后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后PS增加(P<0.05)。化学治疗前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后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及生存率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和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后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危险因素 缓解率 早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