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醇胺乳膏湿敷创伤性伤口的减痛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74例创伤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37例,分别采用藻酸盐敷料为主的湿性治疗以及醇胺乳膏湿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日常疼痛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揭除敷料疼痛、覆盖敷料疼痛、愈合时间、敷料更换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伤口发生率0.00%,对照组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醇胺乳膏湿敷治疗创伤性伤口,可减轻换药疼痛,加速伤口愈合。

  • 标签: 伤口 湿敷 疼痛 三乙醇胺乳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九头狮子草醇提乙酸乙酯部位的解热、止咳作用。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九头狮子草醇提物进行初步分离。采用用酵母人工发热模型,测量大鼠体温变化;采用氨水引咳法,研究九头狮子草乙酸乙酯部位的解热止咳作用。结果九头狮子草醇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九头狮子草乙酸乙酯部位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减少浓氨水引起的咳嗽次数。结论九头狮子草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热止咳作用

  • 标签: 九头狮子草 乙酸乙酯部位 解热 止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EDTA)在牙体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牙体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分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常规根管预备后,采用生理盐水结合双氧水交替冲洗,研究组患者采用乙二胺四乙酸冲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成功率95.00%,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5.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牙体疾病患者,在根管填充预备阶段,采用乙二胺四乙酸冲洗后,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乙二胺四乙酸 牙体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泮托拉唑、吗丁啉、碳酸镁联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还接受碳酸镁联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消失时间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0%。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χ2=6.82,P=0.01)。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6.0%。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7,P=0.00)。试验组症状消失时间为(4.7±1.6)天,对照组为(6.8±1.7)天。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0)。结论泮托拉唑、吗丁啉、碳酸镁联治疗可更加有效缓解症状,加快症状消失时间,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泮托拉唑 吗丁啉 铝碳酸镁 慢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基乙酸(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用质量浓度为20%、30%、45%、65%的羟基乙酸对3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每隔7天进行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个疗程。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并记录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治愈的患者1例(3.3%),显效的患者3例(10%),有效的患者6例(20%),无效的患者20例(66.7%),总有效率是33.3%;在第二个疗程结束后,29例患者中(第一疗程治愈的患者结束治疗),治愈的患者6例(20.7%),显效的患者7例(24.1%),有效的患者10例(34.5%),无效的患者6例(20.7%),总有效率为79.3%;第个疗程结束后,23例患者中(第一、二疗程中治愈的患者结束治疗),治愈的患者18例(78.3%),显效的患者4例(17.4%),有效的患者1例(4.3%),无效的患者0例,总有效率是100%。30例患者均能承受质量浓度为65%的羟基乙酸。瘙痒、刺痛等不两反应根据对症治疗后均消失。结论对于黄褐斑患者的治疗,使用羟基乙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面积、数量以及自觉症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羟基乙酸 黄褐斑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计以“PET显像剂碳核素标记乙酸盐合成工艺方法”为基础,通过四氢呋喃环和反应环的双环法设计合成装置。采用THF环冲洗稀释反应液,以便在微酸性溶液加入终止反应时,不再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方便可靠,符合临床要求。

  • 标签: 11C-乙酸盐 合成模块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采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法患者做为观察组,25例采用单纯动脉化疗栓塞法患者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23例总有效率为60.9%,对照组25例患者总有效率仅为32.0%,两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栓塞 化疗 乙酸 巨块型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硫糖、法莫替丁联合应用于急性胃炎患者治疗活动中的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急性胃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硫糖+法莫替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法莫替丁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在硫糖+法莫替丁治疗方案背景下,其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由此可见,硫糖+法莫替丁治疗方案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 标签: 硫糖铝 法莫替丁 治疗方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沙莫替丁联合硫糖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急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沙莫替丁单独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沙莫替丁联合硫糖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沙莫替丁联合硫糖对急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沙莫替丁 硫糖铝 急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法莫替丁联合硫糖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诊治的83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根据其接受的用药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法莫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析法莫替丁+硫糖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用药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57%,2组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4.88%,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2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硫糖治疗急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能够减少患者复发率,用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法莫替丁 硫糖铝 急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硫糖以及法莫替丁,探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共12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法莫替丁40毫克进行静脉滴注,而在观察组中,则联合硫糖以及法莫替丁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为66.67%,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83.33%,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用法莫替丁,在急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硫糖以及法莫替丁,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硫糖铝 法莫替丁 急性胃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许昌市面制食品中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部分市售面制食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5009.182—2003执行,即铬天青S比色法;卫生学评价按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100mg/kg进行制定。结果共检测样品72份,合格47份,合格率为65.3%,其中油条合格率最低,仅为37.5%。结论本市辖区内面制食品中含量超标严重,源于食品加工过程中含添加剂的过程使用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 标签: 面制食品 污染 限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硫糖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胃炎患者8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硫糖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实验组,仅以法莫替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97.7%)高于对照组(8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糖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急性胃炎,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硫糖铝 法莫替丁 急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胃炎患者予以硫糖联合法莫替丁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48例急性胃炎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均为2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法莫替丁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硫糖联合法莫替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了20.83%,而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则为8.3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胃炎患者予以硫糖联合法莫替丁进行治疗比单纯使用法莫替丁的效果更加良好,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且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胃炎 硫糖铝 法莫替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镁对胆汁返流性胃炎上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8例胆汁返流性胃炎分成两组,(n=64)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n=64)治疗组同时服用多潘立酮和碳酸镁,在经过四周的治疗后观察其症状变化。结果经治疗,两组的症状有效率和胃镜下胃黏膜炎症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76.7%、94.1%、和66.7%、91.2%(P<0.01),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碳酸镁作为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有效药物,它可结合胃内胆汁,对胃镜下胃黏膜炎症和胆汁返流性胃炎各项症状起到缓解作用,并且均没有不良反应。

  • 标签: 胆汁返流 胃炎 多潘立酮 铝碳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胃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50例。其中乙组的50例患者采用常规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而甲组的50例患者在乙组的基础上联合碳酸镁治疗,比较甲组与乙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乙组的86.00%,差异显著(P<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治疗以后,甲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乙组患者(P<0.05)。结论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胃溃疡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小檗碱联合磷酸凝胶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从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所有收治的小儿急性肠炎患儿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96例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盐酸小檗碱联合磷酸凝胶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腹泻缓解时以及大便常规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小儿急性肠炎患儿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盐酸小檗碱联合磷酸凝胶灌肠治疗,能够加快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缓解时间,有效的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和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

  • 标签: 盐酸小檗碱 磷酸铝凝胶 小儿急性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碳酸镁治疗和控制胃溃疡合并胃出血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施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施予奥美拉唑+碳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症状积分、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采用奥美拉唑+碳酸镁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胃溃疡合并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