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开展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上半年针对护理人员工作期间的各项护理不良事件未做上报管理,下半年采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加强不良护理事件的报告管理,记录及对比两个时间段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情况。结果下半年经过对护理不良事件作以非惩罚性管理,该阶段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数量多,处理结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且投诉率低,数据较之于上半年差异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开展护理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加强重视,采取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效果好,有助于提高不良护理事件上报率,护理人员可就相关事件原因作以分析,从而有效规避事件再次发生,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非惩罚性 护理 不良事件 报告制度 安全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当前工作状态下急诊生化检验从标本采集到结果报告的时间(TAT),探讨影响急诊标本报告时间的主要原因,寻找缩短结果报告的途径。方法利用LIS系统的统计功能,收集生化实验室某月内的急诊生化检验从标本采集到报告发出的各个环节所需时间,进行TAT统计并分析。结果门诊急诊标本平均回报时间为48分,TAT2>1h的标本所占的比例为6.05%,满足预期目标;住院急诊标本平均回报时间为111分,AT2>1h的标本所占的比例为12.55%,未能满足预期目标,标本从采集到上机是影响TAT的主要因素。结论优化标本的运送流程与标本接收高峰期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增强与临床联系与沟通,才能进一步缩短急诊标本报告时间。

  • 标签: 急诊生化 回报时间 TAT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妇女在医院的健康普查报告分析妇女的健康情况,为预防其妇科疾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1057例妇女的健康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057例妇女中,有722例患有妇科疾病,其患病率高达68.3%,宫颈肥大、乳腺增生、宫颈糜烂的发病率高,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此外,还有188例伴有宫颈涂片查脱落细胞异常现象。结论在本次普查中发现,妇科疾病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症,其发病率较高,因此对妇女进行健康普查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妇女 健康普查 妇科常见病
  • 简介:摘要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死亡案件时常可见,但是婴儿的死亡往往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而试管婴儿更是寄托了家庭的希望,出现医疗意外后如得不到妥善处理,往往引起的社会矛盾及冲突将更为严重,而这方面的死因鉴定是妥善处理这类矛盾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 标签: 死因鉴定 试管婴儿 胎儿窘迫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院从2010年1~12月收集到的12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情况及特点,促进我院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升药物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数、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例ADR报告中,以医师报告为主;大于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7.43%,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9.23%;抗菌物药发生率ADR最高,占21.54%。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减少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X线技师工作对放射医师诊断报告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数字X线片600张,对放射科医师诊断报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数字X线拍摄体位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的共51张,所占比例8.5%(51/600),而数字X线摄影扫描参数设定为主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的共37张,占6.2%(37/600),其中这两种原因占比高于其他因素。结论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数字X线技师应熟悉数字X线的主要性能、检测方法、各部位拍摄体位及标准扫描参数,同时加强数字X线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 标签: 数字X线(DR)技师 放射诊断 报告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O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上报的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男性发生几率高于女性,年龄0~l4岁76例,占57.57%;静脉滴注给药107例,占81.06%,居首位;涉及10类药物4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占40.91%。132例ADR患者,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8.34%。结论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调整给药途径,减少静脉用药,对儿童谨慎选择药物,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合理用药指导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居民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措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12年沈荡镇居民合计死亡271例,粗死亡率774.53/10万。男性粗死亡率832.42/10万,女性粗死亡率717.92/10万,居民死亡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亡总数的87.08%,其中恶性肿瘤处于首位,应加强综合防止工作。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死因 慢性病 死亡率 分析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36例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皮疹、皮肤搔痒症状为主。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特殊人群的使用,减慢滴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1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ichter's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提高对其疾病本质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Richter's综合症,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与结论患者以淋巴细胞增多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淋巴结、脾脏进行性肿大,经淋巴结活检证实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虽经积极治疗,但诊断后仅存活6月。RS病人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 标签: Richter's综合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检验报告单的污染情况,并进行菌种类型分析。方法在检验报告单上直接取样增菌后,对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300张检验报告单共检出细菌11种,17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2.0%)、表皮葡萄球菌(16.7%)和枯草杆菌(15.3%)为主。MRSA检出率为21.2%;MRCNS检出率为20.0%;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7.6%。结论检验报告单污染是医院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应警惕因报告单为传播链而造成各种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检验报告单 污染情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上报的58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85例ADR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以静脉滴注为主;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位于前三位的是抗结核药、头孢菌素及复方制剂、喹诺酮类;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 统计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等关系,并分析不良反应所累及的主要系统和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老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最严重的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结论中药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11年12月8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儿平均年龄(2.26±1.22)岁,惊厥发生时体温(38.83±0.19)℃,发作时间(5.48±4.29)min,单纯型高热惊厥70例,复杂型高热惊厥10名,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止惊、降温、吸氧、降低颅内压、治疗原发病;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随访(19.58±9.90)月,30例复发(37.50%),复发平均(2.01±0.33)次,2例患儿出现智力障碍,2例患儿转变为癫痫。结论高热惊厥在儿科常见,虽然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应积极控制惊厥发作,并预防高热惊厥复发。

  • 标签: 小儿 高热惊厥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2~2013年度汇总的25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连云港市东方医院2012~2013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不良反应中心(ADR)上报的255份报表,分别从患者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药品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55例ADR报表中,抗菌药物所致ADR居首位(占68.6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4.12%);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与医学技术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发生特点。方法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12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从患者的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有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服用中药制剂等。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身体的器官与系统以及皮肤遭到损害。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督控制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相关情况,为以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收集到的7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37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59.0%;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2.1%。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34.1%;严重ADR有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ADR报告人以医生呈报的例数最多,占84.6%,护士呈报最少,占3.8%。结论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集的ADRs病例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7例ADRs中以抗菌药物引发的ADRs居首位(19例次,33.3%),中药制剂占第2位(10例次,17.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占第3位(7例,12.3%);ADRs受累的器官/系统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居首位(50.9%)。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扩大报告监测的覆盖面,提高用药安全

  • 标签: 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