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治疗宫颈上皮(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的患者共800例为研究对象,就诊后于月经干净后2~7d实施手术,统计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创伤愈合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病理改变情况,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两年的疗效。结果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经阴道镜下活检为CINII-III患者经LEEP术后病理构成的再评估,分析病理差异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嘉兴妇幼保健院就诊经阴道镜下活检为CINII-III患者共416例,予行LEEP术,并对年龄、宫颈细胞学、高危型HPV、阴道镜下活检病理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INII-III患者经LEEP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1.3%,其中病理降级共77例(18.38%),病理升级为宫颈浸润癌共6例(1.43%)。结论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和LEEP术后病理对CINII-III的诊断有一定的差异,需正确掌握两者的适应证,严格按照诊疗规范操作,才能避免宫颈疾病的过度诊疗。

  • 标签: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镜下活检 LEEP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III级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宫颈上皮III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宫颈冷刀锥切术(CKC)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病变复发率、高危HPV持续感染率、术后宫颈形态恢复效果、术后恢复期时间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宫颈上皮III级过程中,LEEP术式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的优势,CKC术式具有术后宫颈形态恢复效果好、术后病变复发率低、高危HPV持续感染率低以及术后恢复期较短等优势。

  • 标签: 宫颈锥切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III级(CINIII)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对于年龄在45-50岁之间,坚决不愿保留子宫的50例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示宫颈上皮III级(CINIII),先行宫颈锥切术排除浸润癌,后行子宫全切术,其中40例行宫腔镜宫颈锥切术(TCRC组),40例常规冷刀锥切术(CKC组),比较两组锥切手术时间、出血量、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证实两种锥切术后CIN残留率。结果TCRC组平均手术时间15-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15ml,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证实术后CINI残留率(2/40×100%=5%);CKC组平均手术时间25-30min,平均出血量20-30ml,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证实术后CINI残留率(3/40×100%=7.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子宫全切术后病理证实两种锥切术后CIN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宫颈锥切术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比较,术中出血少,耗时短,定位准确,术后病理CINIII残留率相当,可运用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CINIII的治疗。

  • 标签: 宫腔镜 宫颈锥切术 CINIII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冷刀锥切在宫颈上皮III级(CINIII)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4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的CINII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4例中有116例锥切与活检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16/164)70.73%;25例级别降低为CINI-II级,考虑到CINIII病变已经被初次活检取走,故仍维持原诊断;23例级别升高为宫颈浸润癌,其中IA1期16例,IA2期5例,IB1期2例,按宫颈癌规范化治疗。141例术后仍诊断为CINIII的患者根据年龄,生育要求,切缘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生殖道病变等,50例行筋膜外子宫全切术,91例未进一步处理。术后至少随访1年,发现高级别的CIN及浸润癌认定为治疗失败,其中半年内发现者为病变残存,1年后发现者为复发,共有2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失败与高危型HPV持续阳性、术前HPV载量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与病变是否累及腺体无关(P>0.05)。结论冷刀锥切术是宫颈上皮III级的重要诊断及治疗方法,建议阴道镜下活检提示CINIII的患者先行宫颈冷刀锥切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冷刀锥切术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宫颈锥切术治疗不同级别的宫颈上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上皮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观察组患者以宫颈环形电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宫颈锥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理结果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符合率为72%;对照组患者病理结果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结果符合率为68%,结果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创面愈合时间短等临床优势(P<0.05)。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不同级别的宫颈上皮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锥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样病变(CIN)的效果。方法130例经细胞学、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样病变患者行LEEP。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情况。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学检查,并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结果LEEP治疗各级CIN一次性成功率达96.9%,平均手术时间6±1.3分钟,出血量平均为8±2.4毫升,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51.5%,术后病理级别上升19.1%、下降29.2%。结论LEEP用于治疗宫颈上皮样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且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对早期诊断宫颈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筛查宫颈上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妇科进行宫颈上皮检查的患者2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筛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宫颈上皮的检测诊断中呈现阳性的有109例,阳性诊断符合率为76.22%,对照组患者的宫颈上皮的检测诊断中呈现阳性的有71例,阳性诊断符合率为49.65%,两组患者的宫颈上皮诊断中阳性符合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宫颈上皮阴道镜活检筛查结果中宫颈上皮变轻度、中度、重度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宫颈上皮临床检测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筛查,可以将阳性符合率的诊断结果提升,所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筛查宫颈上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筛查,是宫颈上皮检测的最佳方法。

  • 标签: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阴道镜活检筛查 宫颈上皮内瘤变 阳性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前聚焦超声治疗是广泛被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无创性治疗手段。而对于治疗外阴上皮样病变,聚焦超声利用其独有的治疗模式从根本改善病变位组织,从而促使病变区组织恢复正常功能,且病人耐受性强,而不易复发,从根本弥补了常规治疗手段所存在的弊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聚焦超声 治疗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瘤注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患儿年龄特点、血管病变部位、类型及面积大小,使用不同剂量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小儿血管,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注射的方法和过程,耐心讲解博莱霉素药代动力学,配合注射前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本组病例29例,经1-5次注射后达到疗效者27例,总有效率达93.1%。结论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注射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注射前后给予详细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指导、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指导出院后家庭护理,能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顾虑,提高疗效,促进患儿早日治愈。

  • 标签: 小儿血管瘤 瘤内注射 博莱霉素+地塞米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血管不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对36例肌肉血管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肌肉血管超声图像典型,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9%,超声像图不典型,无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诊断对照,误诊率为100%。结论肌肉血管超声图像不同,血流信号多少不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同。

  • 标签: 肌肉血管瘤 超声 病理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镜对食管孤立性静脉的诊断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扬中市人民医院胃镜中心通过镜进行诊断发现的168例孤立性食管静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我院胃镜中心一共做胃镜31438例,其中发现孤立性食管静脉186例,孤立性食管静脉发生率为0.58%。结论孤立性食管静脉临床上属于良性病变,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出血,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必要时可以做超声胃镜检查,并注意与食管静脉曲张相鉴别。

  • 标签: 食管 血管瘤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巨大蛇形动脉(G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GSA行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GSA起源及其蛇形通道;结论GS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是诊断GSA的理想方法。

  • 标签: CTA 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颅动脉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颅动脉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其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出血率为28.89%(13/45),观察组的出血率为6.67%(3/45),两组在出血率上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颅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试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其预后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超声引导下体内注射重组溶病毒(H101)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行H101注射并于注射后吉西他滨化疗2个疗程,针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指导,术后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联合治疗,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腹泻与骨髓抑制。结论镜超声引导下体内注射重组溶病毒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

  • 标签: 胰腺肿瘤 内镜超声 溶瘤病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颅动脉破裂出血急性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致密栓塞24例,动脉大部栓塞7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死亡2例。结论颅动脉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介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术后随访探究颅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颅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血管内介入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远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45例患者栓塞成功率为97.78%,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89%;随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者正常生活80%,死亡率4.44%。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动脉效果明显,复发率低,预后与栓塞程度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