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插胃管法和液体石蜡诱导快速插胃管法对提高插管成功率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插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插胃管法,观察组采用在传统插胃管法的基础上液体石蜡诱导快速插胃管法,比较两种效果。结果两种插胃管一次性成功率、插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液体石蜡诱导快速插胃管法能缩短插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 标签: 液体石蜡 插胃管 有效方法
  • 简介:摘要儿科液体疗法是教学的难重点,传统的授课方法效果往往欠佳。为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以腹泻时液体疗法为例,推荐从明确液体疗法的目的出发,理解21液的由来,并以其为中心阐示临床所需液体的配制,同时贯穿“三三制”补液方法及补碱的活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拉近理论与临床的距离,使学生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并有助于灵活地临床应用,可供借鉴。

  • 标签: 小儿 液体疗法 教学 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肺炎支原体液体培养基进行改良后的效果,改善液体培养基法较高的假阳性率。方法将商品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头孢吡肟(马斯平)作为改良培养基,同时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做结果参照,用原液培养基和改良培养基同时平行检测116份呼吸系统发生感染的病患咽拭子标本,依照其具体的颜色变化对最终的培养结果进行判定,将其与未改良前的培养结果相对比。结果改良后的培养基敏感性稍许下降,而特异性、阴、阳性预测率均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假阳性率。结论在培养基改良后对于一些杂菌能够发挥较好的抑制性效果,6小时快速培养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服务,指导临床正确用药,且步骤简便灵活,值得在临床辅助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快速培养 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液体负荷在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儿童中对死亡率等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入住本院急诊科PICU病房的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患儿列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数据年龄,性别,病灶,基础疾病,简化急性严重程度生理评分(SAPS)Ⅱ评分。记录24,48,72小时每日累积液体平衡量。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比较,死亡组存在液体正平衡,48,72小时有显著差异。液体正平衡与液体负平衡组比较,各种感染性休克的预后相关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液体复苏仍是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案,液体正平衡与死亡率等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预后 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克服现有技术中,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不能实时准确测量的问题以及保留灌肠操作时能够控制灌肠液的流量及速度,保证灌肠效果。方法改革现有灌肠的医疗用具,自行设计一种带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结果通过特别设计的测温装置,完全解决了精确实时测量灌肠袋中液体温度的问题以及保留灌肠操作的临床效果。结论带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由于通过金属传热,直接采集袋内液体的真实温度,其测量结果精准,并且电子温度计可反复使用,从而提高了本灌肠袋的性价比。当需要保留灌肠时,在管道上还可设置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装置,可将流量调节装置调节成小流量状态。当灌肠液为中药时,在所述金属管内设置有金属过滤网,使灌肠液均匀的进入患者体内,保证了临床效果。

  • 标签: 液体温度测定功能的灌肠袋 灌肠 装置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5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积极液体复苏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复苏后血乳酸、血气碱剩余值,24h及72h药物止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复苏后血乳酸、血气碱剩余值、24h药物止血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72h药物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组织的有效灌注和氧供,早期控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肝硬化 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血性休克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