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应用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中,分析及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入的30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用作实验组)和30例健康受检者(用作参照组)归于此文数据分析资料,对2组受检者均予以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研究及统计2组检测结果。结果此文数据展示出,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指标SDNN、SDANN,InTP、InVLF、InLF、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中采取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分析方法呈现较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Lorenz散点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空勤人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这一非创伤性检查诊断手段,来提高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的重要客观依据,以保障空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飞行安全。方法以38名男性飞行机组人员为调查对象,按40岁分成二组,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透、血糖、血脂、肝功能等全套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从数据上看,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上升。

  • 标签: 空勤人员 动态心电图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形态学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39例患者(48个病灶)乳腺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各项参数。结果肿块状中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滑,均匀强化或分隔未见强化,峰值时间多出现在3分钟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Ⅰ或Ⅱ型曲线,恶性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毛刺、边缘强化,峰值时间出现在3分钟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Ⅱ或Ⅲ型曲线。良恶性病灶早期增强率之间无差异性。结论肿块状的病变形态学表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占很重要价值。峰值时间、曲线类型对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但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灶有重叠,造成MR特异性减低。早期增强率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意义较低。

  • 标签: 动态磁共振 乳腺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动态心电图,观察组使用24h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检出率为97.22%,对照组心电图检出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及高。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老年心律失常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动态血糖监测仪脱落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持续质量改进工具对预防动态血糖监测仪脱落管理。通过加强医护沟通、仪器交接观察、操作步骤、固定手法等培训,制定内分泌动态血糖仪管理办法、动态血糖仪安置流程、动态血糖仪知情告知书等制度流程。结果通过将PDCA循环管理办法应用到动态血糖丢失的管理中,2018年2月-8月354名患者发生动态血糖仪脱落0台。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办法运用到动态血糖监测仪中,医护人员从医患有效沟通、仪器安置及固定、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大大减少动态监测仪的脱落,提高了数据的连续性、有效性、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诊断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CA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100例CAD患者中有82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根据有无伴随症状,将检测为心肌缺血的患者分为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B组(有症状心肌缺血)。其中,A组57例(69.51%),B组25例(30.49%)。两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492阵次,A组393阵次(79.88%),B组99阵次(20.12%)。A组ST段下移的平均幅度为(0.15±0.07)mV,B组ST段下移的平均幅度为(0.22±0.08)mV。两组患者上述三项结果数据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无症状心肌缺血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祖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人与自然合一”的客观实际,写出了《易经》,画出了八卦图。对我国的天文学,气象学,中医学等多学科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促进我们对“医易相通”的理解和学习,谨从“医易相通”的焦点和以数字表示的先后天八卦图在临床中的应用来谈谈“医易相通”的科学性。

  • 标签: 医易相通的焦点 先天八卦 一个观点,两条规律 后天八卦 子午流注针法 腹针疗法 D.N.A分子结构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的12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所有患者同时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更高,且能够快速、准确对检出严重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与Holter监测,评估监测结果。结果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35例(29.17%);Holter检出心肌缺血74例(61.67%),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PMI)51例68.92%,SMI23例(31.08%)。其中PMI与SMI在ST段下移程度与持续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在上午6~10时的发作频率最高,SMI的昼夜变化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ter能够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状态,对临床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高血压患者临床动态脉压变化与其靶器官损害间关系,从而为临床判断及预防患者病变发生。方法234例研究对象分别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将其分组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者,78例;乙组为单纯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78例;丙组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为78例。然后将234例研究对象按照其动态评价脉压情况分组为3个亚组,分别为脉压<40mmHg和40~50mmHg及≥50mmHg。然后监测各组人员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同时将丙组分组为<60岁组及≥60岁组,并对患者24h动态血压进行监测。结果乙组患者白昼舒张压和24h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明显高于丙组(P<0.05);随着患者临床病变程度增加,患者脉压也随之增加(P<0.05)。丙组中6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间比较(P>0.05)。结论临床监测患者动态脉压,其可有效反映出患者临床病变程度。临床可根据患者出现动态脉压增加及舒张压低情况来判断患者靶器官损害,从而为临床患者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 动态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分析青少年近视角膜塑形术后眼轴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行近视角膜塑形术的青少年患者56例,共89眼;观察配戴后1周、1、6、12、24个月患者眼轴变化情况;并根据年龄、近视的程度进行分组,共分为低近视组(球镜≤-3.00D)、中近视组(-3.25~-6.00D),低年龄组(8~10岁)与高年龄组(11~14岁)。结果戴镜6个月后患者眼轴增长,且与配戴前对比,P<0.05;1月后低近视组、中近视组眼轴增长,且差异显著,P<0.05;中近视组的眼轴增长慢,而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的眼轴增长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中近视(-3.25~-6.00D)青少年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更佳,但年龄不会对控制近视的效果造成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近视角膜塑形术 眼轴动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脑电图监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脑电图监测、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动态组重度异常(χ2=4.01)、中度异常(χ2=4.03)、轻度异常(χ2=4.86)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种不同脑电图监测方法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用于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估,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动态脑电图监测 病毒性脑炎 &theta 波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9例SS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来我院接受体检的79例健康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阜南县。结果SSS患者组的平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及24h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人群,SSS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以及窦房阻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入院接受诊治的4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22),给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对照组(n=22),给予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以及心肌缺血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收缩成对、二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诊断出心肌缺血阳性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8.1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其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进行鉴别与诊断,其诊断价值高,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其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80例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者的检出率。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房早、室早二三律、房早二三律、短阵室速、短阵房速、窦性停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检查方便灵活,临床实践价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24h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癫痫的诊断中使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95例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研究时间自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通过随机分组将95例患者分为两组,调查组(48例)、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的个人基本状况、患病程度、健康状况等无明显区别(P>0.05)。检查中,采用常规脑电图为对照组实施检查,采用动态脑电图对调查组实施检查,两组的前期准备、检查措施、后期记录等的内容保持一致。结果由患者的检查结果可知,调查组48例中,异常39例、正常9例,检出率为81.3%;对照组47例中,异常23例、正常24例,检出率为48.9%。调查组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癫痫诊断中,动态脑电图异常率更高,且相比常规检测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 标签: 癫痫病 常规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用,总结动态心电图诊断效用。方法2017年1月—2018年4月,医院拟进行冠心病诊断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对象144例入组,先进行常规心电图,而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电图诊断结果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更有助于排出其他疾病的干扰,避免误诊。

  • 标签: 冠心病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中运用动态心电图的效果。方法对本科室120例川崎病患儿(2015年1月—2018年6月)进行研究,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损伤组(n=40)和无损伤组(n=80),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总结患儿的诊断效果。结果冠脉损伤组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无损伤组(P<0.05)。冠脉损伤组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P<0.05)。实施动态心电图对川崎病冠脉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可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诊断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心电图检查患者,分别选择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阳性率,记录两组患者期前收缩、房室肥大、阵发性发颤、缺血性ST-T异常改变等指标。结果在异常指标检出结果方面,观察组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阳性率方面,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心电图检查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异常指标检出率高,阳性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学生今后的执业水平。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对临床教学越来越重视,切实把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抓。但在目前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学资源、教学师资、学生学风、教学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若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到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的质量及整个临床医学教育的质量。

  • 标签: 中医内科学 临床教学 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