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8-18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8期
  • 机构:就像在使用热摄影机搜捕逃跑的罪犯,却最终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一项新扫描技术正在让研究人员准确找到艾滋病病毒在体内的藏匿窝点。“这项技术真正有助于功能治疗性研究。”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艾伦温斯顿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这项研究在正常糖耐量(NGT)和二型糖尿病人中进行,评估一种新的离子渗透技术(EZSCAN)的设备来检测糖耐量受损和预测未来糖耐量异常的能力。方法总共试验了133位二型糖尿病人和41个对照对象,参试者将双手和双脚放在镍电极上,将渐增的低压直流电施加在阳极上,为时2分钟,根据诱发的低压和产生的电流计算ESC,用ROC曲线模型法分析ESC诊断的准确度,用BlandAltman试验分析法评估可重复性。结果糖尿病人的手,脚ESC显著降低(分别为±16μsi和67±14μsi),与此对比,对照对象的显著较高(分别为68±16μsi和80±7μsi,P<0.0001)。ESC数值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当EZSCAN上标度的阈值设定为5%时,曲线面积为0.88。手脚测量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和7%。结论EZSCAN的良好灵敏度,特异度和可重复性使它能够成为泌汗运动神经障碍——一种糖尿病人自主神经病的临床表现——评估的替代方法。这一实验只需不到3分钟,病人不需做任何准备,医生也不需培训。

  • 标签: 无创 糖尿病 汗腺功能 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新技术在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中的检测。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行CRT植入CHF患者20例,通过RT-3DE、STI、TDI对心脏收缩不同步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两组LVEDD、LVEF、Ts-SD-12、SPWMD、Tmsv16-SD指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采取心脏超声新技术进行筛查,左室不同步可经CRT获益。

  • 标签: 慢性心衰 超声新技术 心脏同步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fMRI)在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脑胶质瘤全切术后行化疗或放疗患者,采用MR功能成像新技术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最大CBVnorm和平均CBVnorm差异显著(P<0.05),ADCnorm、Cho/NAA、Cho/C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临床鉴别诊断中,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扩散加权成像(DWI)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胶质瘤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PWI DWI MR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点病种在急诊绿色通道服务时限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有效控制重点病种在急诊的服务时限,达到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隙连接与全程质量控制,规避医疗风险。方法通过设计“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质控记录单”,采取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对重点病种在绿色通道救治流程中,各个服务时限节点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结果缩短了重点病种病人在急诊的服务时限。结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各个服务时限节点的质量管理控制,有效缩短了重点病种病人在急诊科的服务时限,加强了急诊科与临床各科室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重点病种的急诊救治成功率,提升了急诊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重点病种 绿色通道 服务时限 质控管理
  • 简介:摘要我院从2014年3月成立胸痛中心后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建立了绿色通道,从3月-9月半年期间共收治急诊患者25例,从人员安排,门球扩张时间的控制,急救处理流程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临床路径,制定相关的急救方案,保证通道的畅通,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患者的成功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 急诊PCI 绿色通道 体会
  • 简介:摘要目前,医学影像学更新速度非常快,放射技术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型医疗技术逐渐被引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伴随医学影像设备的逐步发展,MRI(核磁共振)、CT技术、DSA、DR等设备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像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分子影像学、放射学开展后,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 放射技术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社区医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6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集体训练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身体各项能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患者运动与日常活动功明显增强,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提高。

  • 标签: 脑卒中 社区康复技术 集体训练 身体功能
  • 简介:摘要调强放射治疗是指能对射线强度进行调整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调强技术从利用金属补偿器开始对X射线能量调节发展到利用独立准直器和MLC的调强技术,到现在广泛应用的旋转调强和断层调强以及IGRT技术。调强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旨在更加精准的确定治疗靶区,形成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调强 IMRT 放射治疗 MLC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种病理检查技术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9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支气管疾病患者、胸骨旁裂孔疝患者各4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将每种疾病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疾病诊断技术进行诊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病理检查技术进行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纤维支气管疾病患者的对照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80%,较观察组低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胸骨旁裂孔疝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对照组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诊断得到安全性较传统方法更高。结论病理检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应在临床诊断中予以推广。

  • 标签: 病理检查 诊断 准确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和生物研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中医中的望、闻、观、触等初步诊断方式毅然发展成为现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聚类分析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和方法。类似多种高科技研究方式在中药鉴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方面都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很客观以及长远的发展前景。在不断地引进新技术进行发展应用和推广的同时,不能废弃最为传统和经典的技术,需要将现在和传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中药鉴定的合理高效发展。本文通过对有关中药鉴定技术的相关研究,综述此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应用。

  • 标签: 中药 鉴定技术 研究 发展
  • 简介:摘要医院污水处理关系到绿色医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文章结合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以及医院给排水及污水处理方面的设计经验,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现有处理系统的升级改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 标签: 污水处理 医院 给排水
  • 简介:摘要为适应医学新的发展方向,临床麻醉工作面临着从任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开始转变。而本文就着重从小儿麻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像是一些术前禁食、术前用药和一些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等困扰麻醉师的情况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阐述和研究。希望能给相关人员带来一些用处。

  • 标签: 小儿麻醉 术前禁食 术前麻醉 术后呼吸暂停 上呼吸道感染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8期
  • 机构: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他们通过一种新型基因技术,重新激活人体红细胞中一个“沉睡”的基因,成功提高了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产量。在此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新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技术是按照影像诊断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的临床技术,目前,在临床诊断中放射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供准确的图像信息资料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通过探讨放射技术和临床的相关性,对于增强利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的能力,促进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更好地诊断疾病。

  • 标签: 放射技术 临床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R投照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DR投照技术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在我院骨科进行股骨头坏死治疗的300例患者进行DR投照技术和传统的X线投照,并结合诊断过程和最终结果,对比检出率。结果DR投照技术的特点是图像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动态范围广并能够后期处理;通过对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患者进行两种技术投照,其中DR投照技术诊断出292例,诊断率97.33%;传统X线投照技术诊断出249例,诊断率83.00%,DR投照技术诊断率高于传统X线投照技术诊断率。结论DR投照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功能多,易操作,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的放射学科普及。

  • 标签: DR投照技术 特点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和分析神经外科ICU夜班静脉输液操作环节风险,为护理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安市的80名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0.1—10模拟评分法,测量静脉输液技术31个操作环节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事件威胁性。结果进行静脉输液技术环节的总体风险值为4.98,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风险事件威胁性的评分数值为(5.08±1.97)以及(4.91±1.92)。通过统计学软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数据进行处理,初级职称组的评分数值均高于中级职称组以及高级职称组的评分数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另外,三个组别的风险威胁性数据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静脉输液技术的31个操作环节中有12个高风险环节,7个中风险环节以及12个低风险环节。结论静脉输液环节风险评价能从护理工作预见、护理纠纷规避、医护人员资源优化以及护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静脉输液的安全性进行提升。

  • 标签: 静脉输液技术 风险评价 临床研究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儿童股骨干骨折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13岁,平均7岁。均采用外固定支架技术。术后随访临床疗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7周,平均约9周。2例发现针孔处浅表感染,给予清创换药,骨折愈合后,外固定架拆除后迅速愈合,无骨折感染、骨不连、骨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固定架技术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避免骨骺损伤、免除二次手术、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微创 外固定架 儿童 股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