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中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这个过程在肿瘤发生中至关重要。ETS-1是原癌基因ETS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血管生成,炎症反应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ETS-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TS-1所参与调控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ETS-1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本综述将全面的总结ETS-1在肿瘤血管成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展望ETS-1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转录因子ETS-1 肿瘤 分子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及医院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损伤脑组织中有血管再生且缺血半暗带区微血管密度增加,这类患者存活率高。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建立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亦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已证明中药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脑有脑保护作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着明显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与血管新生及神经细胞转化有关,但是其作用靶点不详,国内外未见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对VEGF及受体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综述,从而用于指导中药补阳还五汤在促进脑卒中后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 补阳还五汤
  • 简介:摘要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通路中的一些关键因子或受体,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目前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 标签: 肿瘤 抗血管生成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为寻求中医药方面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对目前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力求寻找新的抑制肿瘤的方法。

  • 标签: 肝癌血管 中医药 综述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来自美国的华人科学家WeilanYe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影响内皮细胞迁移的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该发现对于调控肿瘤等疾病中病理性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期的动物实验发现VEGF系统在肾脏疾病中表达上升,阻断VEGF通路可以改善肾功能,推测VEGF系统促进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一结果却与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相驳。对VEGF系统在肾脏中生理功能研究地不断深入发现VEGF系统的生理功能与其种类、局部微环境和剂量相关,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足细胞 内皮细胞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部分患者常无法完成血运重建,血管再生治疗可能是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新的治疗方法及热点。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一些生长因子、细胞及部分中药均有较好的促血管再生的作用,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标签: 血管生成 冠心病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近几年,伴随基因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领域研究血管生成,并多方位对血管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析。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中CT与磁共振(MR)评估的文献报道。

  • 标签: CT MR 肿瘤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TT法筛选赶山鞭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MTT实验法检测quercetin(1),rutin(2),hyperin(3),quercer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4),quercertin-3-O-β-D-glucoside(5)五种赶山鞭单体化合物对HUVEC细胞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化合物浓度梯度为0.1、1、5、10、50、100μg/mL。结果在此浓度梯度范围内,化合物1、2均抑制HUVEC生长,化合物1浓度<1μg/mL时不显著,≥1μg/mL时极显著(P<0.01),化合物2均极显著(P<0.01)。化合物3、4浓度≤5μg/mL时抑制生长,≤0.1μg/mL时有极显著生长抑制效应(P<0.01),>5μg/mL时有极显著的生长促进效应(P<0.01)。化合物5浓度<1μg/mL时抑制生长,≤0.1μg/mL时有显著生长抑制效应(P<0.05),>5μg/mL时促进生长,>10μg/mL有显著的生长促进效应(P<0.05),>100μg/mL有极显著的生长促进效应(P<0.01)。结论化合物1、2有抑制HUVEC生长的作用;化合物3、4、5低浓度(<5μg/mL)抑制HUVEC生长,高浓度(>5μg/mL)促进HUVEC生长。

  • 标签: 赶山鞭 HUVEC MT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检查将居住于海拔2500~4250m的高原地区常驻人群分为四组健康对照组(无肺动脉高压,a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b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c组)、重度肺动脉高压组(d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6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IF-1α、VEGF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组、c组及d组血清HIF-1α及VEG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肺动脉高压患者随肺动脉压力的升高HIF-1α及VEGF浓度增高,肺动脉压力高低与血清HIF-1α及VEGF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8及0.536,均P<0.01)。结论血清HIF-1α、VEGF与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高原肺动脉高压 缺氧诱导因子-1&alph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一直是整形外科治疗的难题,其发病机制还没有统一的见解,目前较多学者比较认可的机制是由内皮血管生长因子(内皮血管生长因子)经过一系列生理作用机制诱导产生的。内皮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侵袭生长有关,异质性肌成纡维细胞异常表达VEGF和VEGF/KDR复合物能通过旁分泌方式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裂来体现瘢痕疙瘩肿瘤侵袭性生长特性,阻断其生物学作用可能对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瘢痕疙瘩 内皮血管生长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鼻咽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并以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为对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鼻咽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7%(30/52)和63.5%(33/52),HIF-1α与VEGF阳性染色均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前者表达于细胞核,后者表达于细胞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HIF-1α与VEGF的表达均呈阴性,两者与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鼻咽癌中,HIF-1α与VEGF有较高的阳性表达,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发挥作用。

  • 标签: 鼻咽癌 缺氧诱导因子-1&alph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程度和组织的血液供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主要依赖与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的转移,关于乳腺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促进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放化疗能够有效提高结直肠癌的总生存期,但其副作用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而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具备减轻副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的独特优势。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使用时,可起到协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在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保护骨髓等方面有较好临床效果。但参麦注射液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时间窗问题一直是临床上难题,本文就参麦注射液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时间窗问题,即如何将此类药物以最佳方式应用于临床做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抗肿瘤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治疗 中医药 参麦注射液
  • 简介:摘要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已被公认为一种崭新的抗癌战略,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疾病机理、血管生成通路,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因实验模型的局限性,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文对鸡胚绒毛尿囊膜应用于血管生成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生成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超声血流征象与前列腺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74例及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经直肠超声CDFI血流检测征象(前列腺内动脉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动脉速度等),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相应标本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超声检查血流征象与病理免疫组化血管生成征象(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病灶内及边缘的动脉阻力指数(RI)、动脉血流分级及病理组织中的MVD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01);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灶内或边缘的收缩期峰值动脉速度(Vmax)、血流分级与前列腺癌组织VEGF的表达、MVD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经直肠前列腺彩色超声可清晰并较为准确地显示前列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其超声血流征象与前列腺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征象呈正相关。因此,经直肠前列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征象检查的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及敏感性,并可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初步判断。

  • 标签: 前列腺癌 经直肠超声检查 微血管密度 动脉阻力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EphB4蛋白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结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标本63例、正常结直肠组织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phB4蛋白的表达及MVD水平。结果(1)EphB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1%(41/63),正常组织中则为28.0%(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B4蛋白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中MVD为41.00±7.76,阴性表达组为32.91±10.27,EphB4蛋白阳性表达组MVD水平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EphB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phB4蛋白是反映结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结直肠癌 EphB4 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土贝母皂甙微囊栓塞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36只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12只,生理盐水1ml经肝动脉注入,B组12只,碘油0.6ml加1mg丝列霉素混悬液栓塞;C组12只,土贝母微囊行肝动脉栓塞,术后1周制备组织学和电镜标本,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FGF2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组中凋亡细胞个数分别为A组1.90±1.30,B组3.50±1.20,C组3.60±1.20,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VEGF阳性率分别为83.3%,、91.7%、91.7%,FGF2阳性率分别为41.7%、58.3%、50%、,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土贝母微囊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可以作为末梢栓塞剂,起到化疗栓塞作用,对新生血管生成影响较小。

  • 标签: 土贝母微囊 肿瘤细胞凋亡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PMVECs)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胎大鼠PMVECs,鉴定。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LPS作用后PMVECs表达VEGF水平的变化。将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LPS组(加LPS)、VEGF组(加LPS和VEGF)和VEGF抗体组(加LPS和VEGF抗体)。MTT比色法测各组不同时间细胞存活率。ELISA法测各组不同时间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LT)的浓度,分别测其与细胞存活率的比值。结果获得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阳性。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LPS浓度为0.1至1ug/ml时PMVECs表达的VEGF浓度最高;而不同浓度LPS诱导PMVECs表达的VEGF均在6至12小时达峰值。所有时间点VEGF组细胞存活率都高于VEGF抗体组,但只在24小时以后才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在LPS组、VEGF组和VEGF抗体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血栓调节蛋白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亦呈相似的变化。结论LPS作用后,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快速达峰然后缓慢下降,其峰值与LPS之间呈现出时间相关性和浓度相关性。VEGF能促进PMVECs增殖,但对血栓调节蛋白和E-选择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脂多糖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