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之间采用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50例(100眼)的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摘镜后视力多在0.6以上。其中有10眼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除6眼因角膜较薄,手术未能全矫以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视力分别为0.60±0.32、0.8±0.46、1.05±0.56、0.8±0.43、0.8±0.62。SBK-LASIK术后第1d、第1mon、第3mon、第6mon屈光状态平均偏移分别为(1.07±0.63)D、(0.97±0.63)D、(0.79±0.63)D、(0.31±0.64)D。屈光回退多发生在第12个月。术后第12个月时屈光状态为(-0.55±0.21)D。结论SBK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其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角膜薄的患者以及再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姑息及赡养服务以及姑息护理的需求将增大。在我国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尤其在藏区,由于信仰因素,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死亡只是二者分离,灵魂会在另一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死亡,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正是这种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因此藏区群众缺乏对临终护理知识重要性的意识,加之多数护士的藏语言不通,与患者家属缺乏交流和沟通。在姑息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更需要大量的心理护理,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真诚的相互关心,体谅,疾病咨询等都可以增强牧区群众对姑息护理工作的认同。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有1.护士的责任素质有待提高;2.家属重医轻护;3.姑息护理本身的专业特点,护士没有时间与家属沟通交流。对策1.加强姑息护理人员的前期教育;2.增强业务知识;3.表扬优秀的护士;4.普及日常生活运用的简单藏语言,加强与藏区群众的沟通,普及疾病的病因,本质,预防并发症及善后的重要性。

  • 标签: 护士 姑息护理 患者家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87例,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对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次研究中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为8.0%(7/87);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越长,PLT、RBC、HGB的检测结果越高,WBC的检测结果越低;常温下血常规检验的WBC、PLT、RBC、HGB的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冷藏;静脉血的WBC检测结果显著低于末梢血,PLT、RBC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末梢血,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的时间、储存温度、不同的采血部位等均是造成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以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验血液采集的3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皮肤采血,观察组进行静脉采血。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误差率,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静脉采血的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小于皮肤采血标本常规检验的误差率,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两种采血方法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均为采血时间不恰当、标本容量不够、溶血、标本存在凝块等。结论在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中,应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并根据产生误差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血液常规检验采血的技术误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液标本 常规检验 静脉采血 皮肤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3例(52眼),对于患有白内障的眼睛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及囊袋内超声乳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手术前的眼轴平均值为26.30mm,屈光度球镜平均值为(-13.71±0.93)DS,柱镜平均值为(-3.94±0.24)DC;进行超生乳化手术治疗3个月之后,屈光度球镜平均值达到(-0.66±0.19)DS,柱镜平均值达到(-0.97±0.13)DC。将术后三个月视力同术前进行比较,T值为58.27,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时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方法合理选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实施检测,比较不同情况下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立即送检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均明显低于2h送检和4h送检,而白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2h送检和4h送检(P<O.05)。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检验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以显著提高血常规的检出率。

  • 标签: 血常规 误差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技术结合Hexapod系统校正摆位误差以提高放射治疗摆位的精度。方法入组36例病例,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每次摆位后、校正后行锥形束CT扫描,在线经Hexapod系统校正摆位误差并记录误差值,统计校正误差数值,并予比较。结果校正前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别是(1.8±1.4)㎜,(3.9±3.0)㎜,(2.1±1.5)㎜。旋转轴摆位误差分别是(0.8±1.3)°,(0.7±1.5)°,(0.2±0.9)°。校正后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4±0.4)㎜,(0.5±0.6)㎜,(0.4±0.4)㎜。旋转轴摆位误差分别是(0.15±0.5)°,(0.08±0.6)°,(0.06±0.5)°。结论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结合Hexapod系统校正应用于肿瘤放疗不仅可提高平移误差的治疗精度,还可提高旋转的误差精度。

  • 标签: 图像引导放疗 锥形束CT Hexapod系统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射波刀呼吸追踪系统治疗的肿瘤在实际过程中的误差值,指导精确放疗靶区外放。方法回顾分析过去一年中的呼吸追踪方式治疗的病例得出的误差值与球方小车模型得出的误差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对6个方向上的误差值比较。结果在病例呼吸模型六个方向上的左右平移TET(+)/RIG(-)、上下平移ANT(+)/POS(-)、头脚平移NIF(+)/SUP(-)、滚动角度R(+)/L(-)、浮昂角度Head-up(+)/Head-up(-)、旋转角度CW(+)/CCW(-)最大值分别为2.4mm、1.7mm、2.0mm、2.4°、2.3°、2.2°,最小值分别为-2.8mm、-2.3mm、-1.8mm、-2.1°、-2.0°、-1.6°。球方模型所得数据的误差值六个方向上平移平均参量误差为0.721mm,滚动角度平均误差0.211°、浮昂角度平均误差为0.223°、旋转平均参量误差为0.332°。结论了解呼吸运动对肿瘤移动度的影响范围能更加精确指导放疗靶区内界的勾画。

  • 标签: 射波刀 呼吸追踪 误差 影响因素 靶位置精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31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后视力为0.02~0.08者7眼(22.58%),0.1者2眼(6.45%),0.2者2眼(6.45%),0.3~0.4者3眼(9.68%),0.5~0.8者11眼(35.48%),1.0以上者6眼(19.36%)。所有的病例术后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对视力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无视网膜脱离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

  • 标签: 白内障 高度近视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密闭式腹腔引流管引流最高处平切口引流、低于切口30厘米引流和低于切口60厘米的引流效果。方法将90例有腹腔引流管置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腔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低于切口30厘米和60厘米的高度进行引流;观察组采用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位置平切口引流,两组均为密闭式腹腔引流。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和引流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引流效果与对照组有同样的引流效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引流袋平切口引流,能够使腹腔内的积液正常引出,并且能够随身携带,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腹腔引流 护理 引流 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事业的检验技术也越来越高。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检验技术的发展,使得检验结果越来越准确,保障了诊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得临床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机率缩小。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临床检验结果还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干扰,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因素,都致使检验结果发生了误差,导致医生做出了错误的诊断,延误患者的治疗,对患者造成伤害。本文主要针对临床检验结果展开分析,论述了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期望能够为临床检验医学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临床检验 误差 原因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标本的误差因素对于血液生化检验的结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住院患者在血液生化的常规检验当中通过复检以后结果有很大误差的78例标本开展研究,并对于影响检查结果的原因提出预防与处理的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对于血液生化的检验结果最为主要的两大影响因素为标本采集与溶血。结论影响到患者血液检验的结果因素能够出现在检验室及临床的各环节当中,实行检验的人员需要积极的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掌控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避免结果出现误差,从而提升检验结果可靠性与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液 标本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标本采集误差对生化检验的影响,尤其是血液标本(下简称血标)采集误差对其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后半年在我院接受血液检查的550份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并讨论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时间以及血标溶血等采集误差对生化检验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血标采集后若放置时间过长,其pH值、酶活性以及其他成分等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不同位置采集的血标各指标含量不同、发生溶血现象的患者与正常血标相比,血清中的浓度远小于红细胞内某些物质的浓度等因素对血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均有较大影响。结论血标采集误差对患者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影响很大,尤其是血标送检时间、采集部位、采集时间、血标溶血等因素,所以为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从医人员应尽量避免、严格控制血标采集误差的产生。

  • 标签: 标本采集 血标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使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温度和存放时间不同对于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6次相应检测的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测得的结果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通过对立即送检、2小时和4小时的测量发现2小时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该熟悉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对于血液样本的影响情况,对样本检测前后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检验人员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 标签: 血常规 误差来源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食道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方法在传统食管癌患者放疗时利用定位线和治疗中心线摆位的基础上,在肚脐上方加一组参考摆位线。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50例食道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160例,均采用传统的一组定位线和一组治疗中心线的方法进行摆位治疗。研究组患者190例,这些患者在一组定位线和一组治疗中心的基础上,定位时在患者肚脐上方多画一组参考摆位线。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时必须先对好定位线和摆位参考线后再对治疗中心线。分别选取这两组患者第六次治疗时的CBCT校准数据共350组进行对比。结果160例对照组,CBCT的校准数据均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左边方向1.8mm±1.1mm,右边方向1.9mm±1.2mm;Y轴(腹背方向)腹部方向2.1mm±1.3mm,背部方向2.4mm±1.5mm;Z轴(头脚方向)朝头方向1.7mm±1.1mm,朝脚方向1.8mm±1.0mm。190例研究组,CBCT的校准数据均值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左边方向1.2mm±0.9mm,右边方向1.3mm±0.9mm;Y轴(腹背方向)腹部方向2.3mm±1.4mm,背部方向2.3mm±1.5mm;Z轴(头脚方向)朝头方向1.5mm±1.1mm,朝脚方向1.5mm±1.1mm。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其中X轴方向的P<0.05,Y轴和Z轴的P>0.05。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对于食道癌患者,定位时在患者肚脐上方加一组参考摆位线的小改进能够增加患者体位的重复度,有效减少食道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

  • 标签: 食道癌 放疗 摆位误差 CBCT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抽样选取我院收治的1320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并分析误差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结果1320例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为2.27%,不同放置时间下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温度下常规见血结果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总结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误差发生,提高检验质量,有利于临床明确诊断患者疾病。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常见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