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肝脏代谢途径是由昼夜生物钟驱动的,并且肝脏的健康由代谢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模式的适当时间维持的。昼夜节律系统可确保脂质吸收、储存和运输中的日常节律与休息活动和摄食周期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因此,时钟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昼夜节律与饮食周期的紊乱将导致脂质体内平衡受损。

  • 标签: 昼夜节律 脂质代谢 时辰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辅治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代谢综合征病患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每组62例,两组病患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常规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舒张压、三酰甘油及收缩压等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有效降低血糖、血压、三酰甘油,促进人体脂肪消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半夏白术天麻汤 代谢综合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年代谢综合征患者102例;选择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药物治疗同时实施老年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科学干预;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和一般生活指导。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及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代谢综合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糖管理及护理。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7月我院80例糖代谢异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血糖管理。对比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后FPG(4.37±0.52)mmol/L、2hPG(7.69±0.31)mmol/L,两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糖代谢异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预防糖尿病、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糖代谢异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糖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糖解郁汤对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临床疗效、糖脂代谢与磁共振特点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诊断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G)与空腹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LDL-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给予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基于图论的网络方法构建脑结构网路。结果治疗前、后,研究组患者血清TNF-a与对照组水平下降,研究组患者血浆BDNF(65.80±11.36)pg/mL比(129.65±22.54)pg/mL,t=3.561、对照组血浆BDNF(67.09±12.56)pg/mL比(89.45±13.58)pg/mL,t=2.464水平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研究组患者FBG较对照组患者水平下降,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额上回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1.27±0.24)比(2.31±0.52),t=3.864、左侧壳核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1.79±0.43)比(3.28±0.52),t=3.995,对照组患者额上回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1.34±0.29)比(1.98±0.34),t=2.563、左侧壳核节点介数中心度属性值(1.81±0.52)比(2.75±0.41),t=2.65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糖解郁汤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共病抑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糖脂代谢,参与神经重塑,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弥散张量成像 抑郁症 糖尿病 神经重构 脑结构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慢性肾衰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低磷饮食,治疗组应用补肾健脾汤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骨化三醇治疗三个月,监测治疗前后血钙及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变化情况,每月记录症状积分,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a2+、P、PTH比较均能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PTH,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疗效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案运用补肾健脾汤(杜仲、枸杞子、补骨脂、党参、山药、白术、丹参等)联合骨化三醇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三个月后症状积分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实验室检测水平改善明显,与单纯骨化三醇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增加临床疗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 矿物质骨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钙浓度透析液在血液透析滤过中对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患者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A组患者血清钙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磷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钙、血清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C组治疗后血清钙治疗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钙指标,A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治疗前下降,C组较治疗前升高;血清磷指标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A组最为显著;甲状旁腺激素三组均较治疗前下降,甲状旁腺激素下降幅度与钙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低钙透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转移性钙化及高钙负荷,调节血清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 标签: 钙浓度透析液 血液透析滤过 钙磷代谢 甲状旁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与常规乳腺肿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乳腺良性肿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切除术,观察组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比较两种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 常规乳腺肿物切除术 乳腺良性肿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中防范跌倒和坠床应用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管理,实验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和坠床发生情况和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跌倒和坠床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3<12),护理管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和8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风险管理能够明显降低内分泌代谢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和坠床发生概率,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风险管理 内分泌代谢病房 防范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血液透析(HD)与血液灌流(HP)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钙磷代谢紊乱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血液透析组)与观察组(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处理。结果观察组iPTH、钙磷乘积以及血磷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中仅血磷指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钙磷乘积以及血磷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植入的安全管理对策,预防植入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植入的准入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加强对治疗人员相关植入方法以及护理人员相关植入知识的培训,制定标准的植入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以及监测等标准操作规程,并再次基础上建立植入物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结果植入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管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规范。结论加强对治疗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的植入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规范,是做好植入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植入物 安全管理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湿疹属于一类发病原因复杂的皮肤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湿疹的发病种类繁多且发病反复难以康复,已成目前为严重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类皮肤疾病,合理用药成为了治疗湿疹这类皮肤疾病的重中之重。本篇介绍的药物组合不但经济实惠,而且治疗效果十分显著。100例治疗者中,治愈率达98%,且无复发者。

  • 标签: 湿疹 药物组合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复方脑络通”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调脂稳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使用自拟复方脑络通和西医常规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清中IL-6、INF-α、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方脑络通组血清中IL-6、INF-α、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论自拟复方脑络通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6、TNF-α、C-反应蛋白的表达以及改善脂质代谢有关。

  • 标签: 复方脑络通 中风急性期 炎性反应 脂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2型糖尿病且伴随抑郁症患者采取社区综合性行为与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社区综合性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前糖代谢指标和抑郁指数均较高(P>0.05);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以及抑郁指数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伴随抑郁患者采取社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糖代谢指标并缓解其抑郁程度,该干预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 抑郁 糖代谢 社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维生素D干预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效果观察。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出病例数80例,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这8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给予饮食、运动干预,观察组给予维生素D3进行治疗,对比2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而且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干预治疗效果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 标签: 维生素D 初诊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肿瘤标志在胃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早期患者50例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50例与胃部黏膜正常或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分别作为B组与C组,对比三组患者的肿瘤标志水平。结果在A组中,低分化型患者糖链抗原(CA242)、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与Ⅳ期患者、肝脏转移患者的癌胚抗原(CEA)、CA242、CA19-9、CA72-4显著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相比,A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相关指标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标志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显著高于单一使用检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给予肿瘤标志联合检查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减少漏诊率与误诊率,保证患者早确诊早治疗,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早期检测 肿瘤标志物 胃癌患者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加味芍药四汤对腰腿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腰腿疼痛患者均接受中医自拟加味芍药四汤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58例腰腿疼痛患者治疗后VAS量表评分较之前显著下降,SF-36量表评分则较之前显著提高,P均<0.05。结论应用自拟加味芍药四汤治疗腰腿疼痛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腰腿疼痛 自拟加味芍药四物汤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外周血炎性标志与哮喘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哮喘儿童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IgE及血常规,对两组的IgE及血常规的炎症因子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哮喘儿童外周血的炎性标志如IgE、淋巴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数目、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而中性粒细胞比率哮喘组低于对照组(P=0.034)。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及IgE在哮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分布不一致,表明上述几个炎症因子可作为判断哮喘发生发展的炎性标志,辅助临床医生对哮喘发作的判断。

  • 标签: 哮喘 炎症因子 IgE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调脂稳斑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随机分4组,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治疗组50例,复方脑络通治疗组50例,中风1号方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治疗组使用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和西医常规治疗2周,复方脑络通治疗组使用复方脑络通和西医常规治疗2周,中风1号方治疗组使用中风1号方和西医常规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2周,检测治疗前后四组血清中IL-6、INF-α、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复方脑络通治疗组、中风1号方治疗组比较,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治疗组血清中IL-6、INF-α、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论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治疗组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L-6、TNF-α、C-反应蛋白的表达以及改善脂质代谢有关。

  • 标签: 复方脑络通合中风1号方 中风急性期 炎性反应 脂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