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程优质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6月份160例住院产妇随机分为产程常规护理组和产程优质护理纽,每组各80例。产程常规护理组给予产前基本护理,产程优质护理组进行全面评估,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优质护理组80例产妇中自然分娩75例,剖宫产5例,常规护理组中自然分娩68例,剖宫产1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剖宫产

  • 标签: 产程优质护理 降低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随机选取大化县儿童90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形式,展开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发现,大化县儿童办卡为99.89%,办证为98.00%,平均接种为93.35%。城镇儿童接种高于农村儿童(P<0.05)。3~4岁龄儿童平均接种最低(P<0.05),1~2岁龄儿童平均接种最高(P<0.05)。各种疫苗的及时接种明显低于接种(P<0.05)。结论大化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处于较高水平,然而目前农村儿童的接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各种疫苗的接种虽较高,但及时接种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应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儿童家长及时带儿童接种各种疫苗。

  • 标签: 儿童免疫规划 疫苗接种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都区剖宫产趋势,探讨有效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新都区8年来剖宫产变化趋势。结果一剖宫产的高低和年度活产多少无正相关,二剖宫产医学指征的所占比例越高,剖宫产相对较低,充分说明剖宫产是可控的,严把剖宫产指征,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的关键。

  • 标签: 剖宫产 剖宫产率 剖宫产医学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孕妇60例,按照单双数的方法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孕妇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剖宫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孕妇受社会因素影响剖宫产为50%,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刨宫产为78.26%;实验组孕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为80.0%,两种比较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护理干预的措施能有效的降低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刨宫产

  • 标签: 护理干预 社会因素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生产的1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分娩,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对分娩的全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产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孕妇的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自然分娩为80.0%;对照组孕妇的自然分娩为46.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生以及生产后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方式,在孕妇分娩的过程中全程陪护,能够有效提高孕妇的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的比例,同时能够有效的确保产妇与婴儿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自然分娩率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剖宫产术是妊娠达28周以上,剖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是解决异常分娩和挽救胎儿的重要手段。但剖宫产毕竟是一种非自然的分娩过程,除剖宫产手术本身会带来的危险性外,WHO提倡的剖宫产应当控制在15%以内。但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剖宫产异常增高,某些医院剖宫产已达50%,抑或更高。其中不恰当剖宫产占较高比例,危害巨大。

  • 标签: 高剖宫产率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情况,以便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838名在本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20岁以上的体检者进行脂肪肝患病现状调查分析。结果1838名调查对象中,脂肪肝患病为22.63%,其中男性患病为27.81%,女性患病为15.74%,男性患病明显高于女性(P<0.001)。结论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较高,特别是男性体检者患病较高。应对这些特定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保健意识,从而达到预防或降低脂肪肝发病的目的。

  • 标签: 体检人群 脂肪肝 患病率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孕期保健服务对产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分娩产妇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100)和实验组(n=100),产妇均于2015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在笔者医院产后随访服务。对照组孕期不给予保健服务,实验组孕期给予保健服务。评价产妇的产后并发症。结果产后记录得出实验组的并发症(贫血、胎膜破裂、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糖尿病)少,与对照组数据比较经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孕期阶段时,施以保健服务,能够大大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孕期保健服务 产后 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气管插管脱管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在品管圈活动前先对ICU中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调查,成立质量控制品管圈,确立降低气管插管脱管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气管插管脱管较高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气管插管患者的交接班表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气管插管脱管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23%降为实施后的1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气管插管脱管,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气管插管脱管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药物使用合理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干预组50例,干预组接受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比较两组的药物使用合理情况。结果两组在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合理用药一方面来自患者,另一方面来自临床护理,其中对照组出现了21例药物使用不合理,而干预组仅出现了3例药物使用不合理,两组的药物使用不合理分别为42.0%、6.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应用药学专业技术来干预高血压患者的医嘱用药及临床用药,能够有效保证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 标签: 临床药师 干预 高血压 药物使用合理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保健及全程心理干预对降低初孕产妇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000例初孕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00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产前检查与知识指导,研究组实施系统性、综合性的孕期保健及全程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初孕产妇对分娩方式的认知程度与分娩结局。结果研究组孕产妇对分娩方式认知正确为5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7%(P<0.01);研究组社会因素剖宫产为24.8%,医学因素剖宫产为3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40.9%(P<0.01)。结论加强初孕产妇的孕期保健及全程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临床剖宫产

  • 标签: 孕期保健 全程心理干预 初孕产妇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浦区2007~2011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为我区肿瘤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青浦区2007~2011年居民恶性肿瘤进行发病、发病顺位以及性别、年龄分布等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青浦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粗发病为346.41/10万,男女分别为407.04/10万和287.29/10万;年均标化发病为180.48/10万,男女分别为214.46/10万和152.44/10万。男女发病比为1.41。恶性肿瘤发病前六位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食管癌,合计占61.32%;男性发病前六位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和前列腺癌;女性发病前六位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肝癌;男女发病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青浦区居民恶性肿瘤发病逐年上升,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人为恶性肿瘤发病的高危人群。

  • 标签: 恶性肿瘤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到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新生儿1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纯母乳喂养,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人工喂养,分析两组新生儿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胎便初排时间、每日排便次数的差别。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新生儿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胎便初排时间、每日排便次数的差别均比较明显(P<0.05)。结论纯母乳喂养能够轻微的通便,有利于胎粪的排出,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 标签: 母乳 新生儿 黄疸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肿瘤患者爆发痛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7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使用止痛针数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8~10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疼痛知识知晓及爆发痛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医生疼痛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疼痛爆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肿瘤患者 爆发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为主题,对影响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进行归因分析,制定目标,实施整改措施和评价品管圈活动成果等。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的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率由63.5%提高至94.5%。讨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中效果明显,通过品管圈活动,我科室出院护理病历归档合格显著提升,我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 标签: 品管圈 护理病例 归档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5年接诊的孕产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实验组,其中每组各50例,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实验组,且恢复情况较好,两组间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孕产妇 不良事件 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有效率92%,<对照组患者康复有效率84%,对比数据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帮助降低脑血栓患者的致残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降低致残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分诊结合医师反馈法提高分诊准确。方法选取在内科门诊待分诊的27126例患者,按照单双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双月分诊的134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分诊;观察组为单月分诊的13684例患者,护士采用标准化分诊结合医师反馈法调整分诊;最后,比较护士对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结果观察组分诊准确为98.6%,对照组准确为97.4%(P<0.001)。结论分诊护士实行标准化分诊的同时,结合医师反馈法进行分诊,能有效提高分诊的正确,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门诊 正确分诊 医师反馈 护士
  • 简介:摘要根据国家尘肺病的诊断标准,目前电焊工尘肺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胸部高千伏摄影。胸片由于密度分辨、空间分辨的影响,对于小阴影的诊断存在较高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本文采用常规胸部CT加HRCT技术,对76例I期电焊工尘肺作应用价值研究。

  • 标签: HRCT 电焊工尘肺 I期尘肺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红细胞沉降(血沉,ESR)、脑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及比较不同阶段冠心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ICM)、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1年内再住院。方法用酶联免疫荧光法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析,对133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ESR、BNP、CRP水平变化及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1年后,观察不同阶段冠心病患者再住院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CM组、AMI组、UAP组患者血浆中ESR、BNP、CRP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ICM组与AMI组升高更明显(P<0.001);而SAP组患者血浆中BNP、CRP水平较正常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ES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ICM组、AMI组血浆中ESR、BNP、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s患者(P<0.01),ICM组升高更显著,且较AMI组升高(P<0.05)。除此之外,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情况下,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住院病情发展程度增加而增加。结论ESR、BNP、CRP贯穿整个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指标;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情况下,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越严重,冠心病病情发展越严重,其1年内再住院越高。

  • 标签: 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血浆沉降率 脑利钠肽 C-反应蛋白 再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