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黄埔区永和辖区内幼儿园的3~6岁学前儿童进行无症状性血尿发病率及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留取调查对象的尿液标本进行干化学分析,尿隐血≥±者进行离心尿沉渣镜检,镜检尿红细胞≥3个/HP为+阳性。于两周内再复查2次尿常规,均为尿红细胞≥3个/HP者确诊为无症状血尿。结果尿红细胞阳性±有106例,占8.4%,+有88例,占6.9%,2+有21例,占1.7%,3+有6例,占0.5%。仪器阳性率是17.4%;镜下血尿阳性率是15.2%。结论无症状血尿患儿若长期得不到发现和治疗,其中的少部分可能进行性加重,甚至发展为不可逆转的终末期肾病,因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血尿儿童对减缓其肾脏疾病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尿常规 隐血 尿沉渣 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体异常结果的临床疾病分布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日本SYSMEXCORPORATION公司生产的CA-55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D-二体,>256ug/L判定为异常结果。结果血浆D-二体异常患者的疾病分布为,冠心病22.5%,脑梗死15.0%,高血压8.9%,DM7.4%,急慢性支气管炎7.2%,肺部感染6.2%,动脉供血不足6.0%,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5.0%,肺炎3.5%,恶性肿瘤3.3%,脑出血1.7%。结论D-二体水平的动态检测对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D-二聚体 检测 疾病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DP、D二体、血凝四项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血凝四项、FDP、D二体用沃芬CAL-70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患者PT<0.05,APTT<0.05,FDP<0.05,D二体<0.05都有统计学差异,肝病、DIC的患者TTP<0.05有统计学差异,妊娠期、心脏病、血友病患者TT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FDP、D二体、血凝四项在妊娠期、肝病、DIC、心脏病、血友病的临床应用中很有价值。

  • 标签: FDP D二聚体 血凝四项 临床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粉碎性骨折应用镍钛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有2010年8月~2015年8月86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镍钛髌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镍钛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标签: 髌骨粉碎性骨折 镍钛聚髌器 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桂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6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患者,经皮穿刺注射桂醇泡沫硬化剂,观察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曲张静脉消失者为131例,占96.32%,83例C5期病人中,65例溃疡均消失,占78.31%;53例C6期患者中,37例溃疡愈合,且溃疡逐渐缩小,占69.81%;53例出现过敏性皮疹,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桂醇作为国产新型的泡沫硬化剂,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是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聚桂醇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溃疡 硬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复合高编织缝线(2#Fiberwire)柔性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25例使用复合高编织缝线(2#Fiberwire)柔性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患者,术后采用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着重于评估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评分标准95~100分为优,86~94分为良,76~85分为可,<76分为差。结果术后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均未见骨折端分离及内固定失效,终末随访时,本组25例病例,优1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复合高编织缝线(2#Fiberwire)柔性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不需二次手术取除内固定,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髌骨骨折 复合高聚编织缝线 柔性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酮碘溶液在外科手术腹腔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维酮碘溶液对腹腔及切口进行冲洗,比较两组患者冲洗效果。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2.2%,较低于对照组19.6%(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科手术中用维酮碘溶液冲洗腹腔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早日出院。

  • 标签: 外科手术 腹腔冲洗 聚维酮碘溶液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肺栓塞患者D-D二体的含量的变化,明确D-D二体对于肺栓塞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分别选择大面积PTE患者(46例)、小面积PTE患者(50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57例)和空白对照(181例)分为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所有患者D-D二体水平和PTE患者治疗后4d、7d的D-D二体水平。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血浆D-D二体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PTE组D-D二体水平高于小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d,小面积PTE患者D-D二体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且明显低于大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两组PTE患者D-D二体水平均基本恢复正常,两组D-D二体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D-D二体可作为诊断PTE的一项敏感的辅助诊断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PTE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

  • 标签: 肺栓塞 D-D二聚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检测D-二对无转移性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住院的6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术前D-二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2.5个月(5~78月)。D-二体升高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D-二体组(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D-二体水平、T分期及N分期、Dukes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COX回归显示,年龄、D-二体水平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D-二体升高提示非转移性大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时间较短,术前检测D-二体对患者术后生存预测有一定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D-二体联合FDP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DIC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D-二体以及FDP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体以及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二体以及FDP可有效诊断DIC,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同时也缓和了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D-二聚体 FDP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体联合CRP在冠心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心功能以及冠脉病变的程度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d-二体、CRP水平。结果AMI组的CRP、d-二体高于UAP组,UAP组的CRP、d-二体高于SAP组,心功能Ⅳ级组的CRP、d-二体高于Ⅲ级组,Ⅲ级组的CRP、d-二体高于Ⅱ级组,冠脉病变重度组的CRP、d-二体高于中度组,中度组的CRP、d-二体高于轻度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体联合CR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型。

  • 标签: d-二聚体 CRP 冠心病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联合检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D-二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观察组D-二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联合检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D-二聚体 FDP DIC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肺炎患儿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D-二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儿童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4ml,观察血小板参数和D-二体数值变化。结果(1)血小板参数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除MPV外其他血小板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2)D-二体数值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D-二体数值的数据变化显示肺炎患儿存在血液粘度增高。

  • 标签: 肺炎患儿 血小板参数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超引导下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最近一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3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在手术完成后两周的彩超复查中发现,大隐静脉主干10厘米以上未闭合患者4例,对此4例患者的患肢进行再次注射4毫升泡沫硬化剂,在再次注射一个月后的彩超复查中显示大隐静脉主干闭合效果良好;有4例患者在复查中出现静脉曲张未痊愈有可见残余现象,对该4例患者进行局部1毫升泡沫硬化剂注射,在1个月后的复查中发现静脉曲张已痊愈。结论彩超引导下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方式能很好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通过彩超检测能够很好的监测泡沫硬化剂注入后的流向。

  • 标签: 彩超 泡沫硬化剂 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三七粉预防血栓形成调节凝血紊乱的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行TKA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皮下注射1/日,并于术前1天至术后7天应用三七粉3g口服2/日。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皮下注射1/日,并于术前1天至术后7天应用三七粉及淀粉(按119)混合物作为安慰剂3g口服2/日。术后第3天检查D-二体,分别对两组病例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D-二体阳性率为22.1%明显低于对照组47.4,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七粉口服在TKA术后应用可以降低D-二体阳性率,为其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及对凝血功能的稳定、调节作用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七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 抗栓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体的定量测定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38例及健康体检者150例,用希森美康CA-15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中D-D浓度。结果心血管疾病组(冠心病和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定量检测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心脑血管疾病、溶栓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对诊断继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患者溶栓治疗后D-二体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1。

  • 标签: D-二聚体 冠心病 心绞痛 脑出血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一岩藻糖苷酶(AFU)、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体(D-Dimer,D-D)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分析120例原发性肝癌、80例肝良性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AFU、Hcy和DD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Hcy和DD水平明显高于肝良性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统计学意义;AFP、AFU、Hcy和DD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与单项检测比较均有所提高。结论联合检测AFP、AFU、Hcy和D-D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AFP AFU Hcy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的凝血参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名健康体检者和70例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血清学诊断、影像学及病理活检将肝病患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n=30),肝硬化组(n=30)和肝癌组(n=1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s)。结果肝硬化、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时间延长(P<0.05),FIB含量降低(P<0.05)。肝硬化患者PLT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慢性肝病患者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阳性率分别为10.0%、83.3%和70.0%(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PT、APTT、FIB、PLTs和D-D可用于评估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D-D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紊乱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慢性肝炎 肝硬化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4项及D-二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96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为对照组,另同期选取行孕期体检的96例临产妇为观察组,检测两组D-二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分析所得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T、APTT及PT均值相比于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观察组D-dimer、FIB均值较之对照组,均高于后者(P<0.05)。结论临产妇血液相比于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乃为高凝态,对其实施D-dimer及凝血4项检测,对防治临产妇异常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均具有十分突出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临产妇 凝血4项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