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护理在降低活跃期延长、胎儿宫内窘迫相对指征剖宫产,避免首次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体位护理产妇分娩结局。结果体位护理干预少,产程快,产后出血率低、会阴侧切率低、新生儿窒息率低,降低首次剖宫产率。结论体位护理是产妇出现产程异常时最佳干预时机和试产技巧,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

  • 标签: 体位护理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9例发病1月后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分组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VRF)、卒中部位和性质、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生活应激事件、照顾者抑郁情绪(SDS自评量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初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和NIHSS评分;而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则为保护因素。结论首次脑卒中发病1月后并发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有关。

  • 标签: 卒中 卒中后抑郁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因子分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18~50岁)无偿献血人员首次献血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电话回访测试记录方式,对106名首次献血者和106名多次献血者进行SCL-90有意义清单的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调查人员首次献血后的心理状态可分为3种:(1)健康状态;(2)不良状态;(3)心理障碍;不良心理表现为怕痛,担心献血后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无偿献血服务和技术操作要切实做到自然、热情、周到、可信。

  • 标签: 无偿献血 心理 服务 无偿献血人员 首次 心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海珠区首次脑梗死(CI)、脑出血(CH)患者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脑卒中首次发病患者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收入我区的9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其中CI860例,CH40例;昼夜按600~1200、1200~1800、18~000、000~600共4个时间段;发病季节根据广州市区的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按一年四季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卒中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性脑卒中发生于600~1200时间段居多,显著高于其他间期(P<0.05),且以春冬两季相对高发,夏秋两季相对低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段集中于1200~1800,但季节规律性不明显。结论广州海珠区脑卒中患者首次脑卒中发病具有昼夜和季节性规律,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发病规律性,并结合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标签: 脑卒中 首次 发病规律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患,以盲选的方式从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的方法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中的研究对象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而对于观察组中的研究对象则采用个人中心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方面降低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上,观察组增长的数值要多于对照组(P<0.05);而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P<0.05)。结论使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个人中心疗法 脑卒中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11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150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其中50例插管后6小时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8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10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分别为组1、组2和组3,比较三组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和4小时的牙菌斑评分。结果(1)组2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牙菌斑评分优于组1和组3,P<0.05;而组1和组3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口腔护理后4小时,组1和组2患者牙菌斑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可考虑插管后8小时,可较好控制细菌生长。

  • 标签: 急诊气管插管患者 首次口腔护理 适宜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患者首次肺功能检查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行首次肺功能检查的老年患者84例均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完成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依从率与肺通气、肺弥散功能一次性完成率(97.6%、97.6%、95.2%)高于对照组(81.0%、78.6%、76.2%),不良反应率(2.4%)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优质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一次性完成率,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

  • 标签: 首次肺功能检查 老年患者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早期的护理干预对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例首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透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早期干预措施对首次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20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首次透析,提高后续规范治疗的依从性。结论通过实施三个阶段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后可显着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首次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患者能更好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胃镜精检在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胃镜检查6120例患者中提示胃癌前病变的826例患者,对其进行胃镜精检以及活检,回顾分析所有患者胃镜精检的相关资料。结果826例患者通过胃镜精检后有108例提示为胃癌,所有患者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结论对于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患者强化胃镜精检,能够进一步提高胃癌早期检出率,从而尽早实施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镜精检 胃癌前病变 胃镜检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EDS)对脑损伤婴幼儿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63例脑损伤合并IEDS婴幼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进行测评,以其中应人能、应物能和言语能3个能区作为衡量认知发育水平指标,结果与461例对照组(脑损伤婴幼儿但无发作间期痫样放电)进行比较。结果婴幼儿脑损伤合并IEDS组GDS中以应人能、应物能和言语能3个能区发育商得分45.46±22.63、43.52±22.35和43.95±22.60低于对照组(49.59±22.52、48.10±22.71和47.58±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对脑损伤婴幼儿的认知发育存在不良影响,宜进行必要的康复干预。

  • 标签: 婴幼儿 脑损伤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 认知发育 Gesell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首次化疗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术后首次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焦虑忧郁量表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首次化疗的心理状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首次住院的糖尿病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将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两组进行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教育前后问卷得分、出院时血糖控制理想率的比较。结果实行糖尿病教育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下降7天,平均住院费用下降1390元,患者满意度提高23.3%,教育后问卷得分平均提高25分,出院时血糖控制理想率提高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首次住院的糖尿病病人中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医疗费用,提高了血糖控制理想率、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活生命质量提高。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健康教育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患者首次肺功能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月期间我科室行首次肺功能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进行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花费时间、检查依从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肺功能检查花费时间为(4.98±1.13)min,对照组(9.10±1.36)min(P<0.05);两组肺弥散功能一次性完成率、肺通气功能检查一次性完成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依从率为97.78%(44/45),对照组86.67%(39/4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患者首次肺功能检查中,可指导患者正确吸气及呼气,提高依从性,缩短检查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患者 首次肺功能检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伤口愈合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本院接受清创缝合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术后均需进行换药护理,观察组在术后1d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2d进行首次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结果清创缝合术后,对照组患者的I期伤口愈合率为76.3%,显著低于观察组的I期伤口愈合率(9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为10.5%,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在第一天时更利于伤口恢复,可降低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考虑采用。

  • 标签: 清创缝合术后 首次换药时间 伤口愈合情况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安市目前启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简称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2010年1月—2016年6月接受HAART的3147例HIV/AIDS病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病情状态及治疗相关情况。结果截至2016年6月,西安市共3147例HIV/AIDS病人接受HAART,死亡105例,病死率为3.33%,其中男性占89.5%(94/105),病人接受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49.1±12.5)岁,已婚或同居占52.4%(55/105),经同性性传播感染占46.7%(49/105),从确证HIV抗体阳性到接受HAART的时间平均为(8.1±19.2)月,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平均为(110.1±118.7)个/μL;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46.7%(49/105)的死亡病例在治疗开始时为临床Ⅳ期;70.4%(74/105)的病例开始治疗的前三个月出现AIDS相关疾病/症状;6.67%(7/105)的病例治疗前一个月患有肺结核,且全部进行了抗结核治疗。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临床分期、首次CD4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从确证HIV抗体阳性到接受HAART时间、开始治疗前三个月是否现出现AIDS相关疾病/症状的AIDS患者,其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AIDS病人应定期随访和CD4细胞计数检测,早确证、早接受HAART治疗。

  • 标签: HIV/AIDS病人 抗病毒治疗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护理路径改善肺癌晚期病人首次化疗时产生不良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来本科室就诊的120例肺癌晚期首次化疗的病人,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一组采用构建心理护理路径方法,每组60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护理满意度、病人接受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后,病人不良情绪改善情况观察组病人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且观察组病人改善较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癌晚期病人首次化疗时产生不良情绪应用心理护理路径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及不良情绪,且病人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路径 肺癌晚期病人 化疗 不良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体位性低血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接受健康教育、术后功能锻炼、选择合适下床时机、严格执行规范化下床流程构成的集束化护理措施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接受常规护理41例腰椎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由平卧位转换为站立位时血压变化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由平卧位转换为站立位时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降低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腰椎术后 体位性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血站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血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献血者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行心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嘴唇及全身发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献血反应情况,推荐推广。

  • 标签: 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 心理护理 常规护理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首次抑郁发作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盐酸氟西汀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价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接诊的126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所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单纯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使用盐酸氟西汀与氨磺必利治疗的观察组,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4、6、8周抑郁程度,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以副反应量表为参考依据,将两组治疗后患者抑郁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后1、2周末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悬殊,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盐酸氟西汀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首次抑郁发作效果优于盐酸氟西汀单用治疗方案,两种药物联用对首次抑郁发作的控制佳,明显缓解患者抑郁症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肯定。

  • 标签: 氨磺必利 盐酸氟西汀 抑郁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