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探究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比较血清与乳汁中HBV-DNA表达情况及乙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和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要根据静脉血中HBV-DNA载量的表达量来选择是否采用母乳哺育婴儿。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 乳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常用抗病毒中药的复习,总结经验,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方法系统复习常用抗病毒中药的临床特点。结果通过对常用抗病毒中药的临床特点的复习,总结临床经验,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结论熟悉常用抗病毒中药的临床特点,可明显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中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轮状病毒肠炎应用锌剂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选取60例来我院进行轮状病毒肠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待患者疾病确诊为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之后分组对于其中的观察组再次应用锌剂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例数,评价治疗疗效。结果经过常规药物+锌剂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人数多,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后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剂用于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理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止泻迅速。

  • 标签: 轮状病毒肠炎 锌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措施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5例,丙型病毒性肝炎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10例,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及健康教育,痊愈2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结论对病毒性肝炎病患的临床护理当中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护理体会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2002年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出现了第一起SARS病毒感染的事件,导致的疾病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又名非典型肺炎。2003年,SARS病毒迅速蔓延开来,席卷了超过33个国家,死亡774人,病死率为9.6%,因此,找到该病毒的源头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带领的专家团队研究发现SARS冠状病毒源头可能是菊头蝠。

  • 标签: SARS冠状病毒 源头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于2013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在对照组施药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阿德福韦酯。结果治疗2个星期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明显较实验组高,(P<0.05),此后各个时间段两组比对则未见突出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在乙肝病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可有效改善肝硬化的症状,对于提升肝功能有显著效果,与拉米夫定单独治疗相比,长期疗效更为突出。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致小儿腹泻的干预性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轮状病毒致腹泻患儿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儿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轮状病毒致小儿腹泻中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轮状病毒 小儿腹泻 干预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与诊断价值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24例病毒性肝病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全部合格的124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指标特点,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STB为(28.6±10.3)umol/L,AST为(136.7±24.8)umol/L,ALT为(189.8±25.3)umol/l,CHE为(5.8±1.2)kU/L,与对照组相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STB异常阳性检出率为92.6%,AST异常阳性检出率为86.5%,ALT异常检出率为89.7%,CHE异常检出率为90.6%,与对照组相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急慢性肝炎、肝癌患者的PA水平、LAP水平、ADA水平均高于其他病毒性肝病患者(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应用肝功能生化检验具有重要价值,STB、AST等指标可有效确诊,PA、LAP等指标则可鉴别肝病类型,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 指标变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病的特征和发病因素,分析预后信息和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份到2017年12月份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2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相关信息、预后和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住院、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其中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3类因素在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异常百分比对比分析显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较低,这两类因素各自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异常这5类因素均是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发生的关键危险因素。结论多项因素(如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等)可诱发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应积极预防,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利巴韦林与蒙脱石散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和病程均较对照组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采用利巴韦林与蒙脱石散联合用药治疗,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显著,缩短病程和用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 利巴韦林 蒙脱石散 药物治疗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研究。方法按照随机的方式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选择的我科室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8例,分为每组各49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优异,对比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治疗更加有利,同时还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病毒性心肌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风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孕早期及优生咨询门诊指导优生,为减少先天畸形婴儿出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700例育龄期女性进行风疹病毒lgG抗体和IgM抗体,巨病毒IgG抗体和IgM抗体检测,分析其巨细胞病毒与风疹病毒的感染状况。结果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在各种年龄段的易感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风疹病毒易感率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在35~39岁间人群易感率最高,为13.66%。结论应提高对高危年龄段孕妇的产前筛查。对IgM抗体检测为阳性的孕妇可采用羊水或脐血等方法对胎儿早期宫内感染的分析诊断。

  • 标签: 育龄期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院内感染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5月期间,在院内感染的轮状病毒肠炎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析,对照组50例患儿不给予护理干预,研究组50例患儿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相关体征消失时间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满意评分为(97.2±1.4)分,而对照组的满意评分为(83.9±0.5)分,两组患者的满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可在临床护理中使用。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临床护理干预 院内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TCT阳性7630例女性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35.75±21.63)岁。所有患者进行HPV和阴道镜活检,依据活检病理结果,统计分析HPV感染情况。结果在炎症患者中,HPV阴性患者占2611(80.09%),低危占387(11.87%),高危占262(8.04%)。在CIN-I患者中,HPV阴性患者占980(50.52%),低危占642(33.09%),高危占318(16.39%)。在CIN-II患者中,HPV阴性患者占308(29.24%),低危占395(37.51%),高危占350(33.24%)。在CIN-III患者中,HPV阴性患者占170(19.95%),低危占255(29.93%),高危占427(50.12%)。在宫颈癌患者中,HPV阴性患者占10(1.90%),低危占85(16.19%),高危占430(81.90%)。按照病理分型分组,计算各组HPV分型的统计学差异P<0.001。HPV高危对宫颈癌的诊断评价中,灵敏度为24.06%,特异度为98.37%。HPV阳性对宫颈癌的诊断评价中,灵敏度为14.50%,特异度为99.75%。结论宫颈病变患者中,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高危患者的阳性率逐渐增加,高危型HPV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的特异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一共8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2月1日—2017年5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改善时间(1.01±0.31)d、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时间(9.01±1.75)d、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10.11±1.01)d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家属满意度95.00%与对照组满意度75.0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康复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实施效果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30例结合常规治疗手段,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血清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时其疗效显著,相对中成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病患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核苷类 抗病毒药物 肝硬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9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生化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及检出项目的差异。结果不同检查方式后,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在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较为稳定、敏感、准确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有利的临床数据支持,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 病毒性脑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在MHL混合细胞中的增殖情况。方法利用LLC、MDCK以及HEP-2混合细胞培养瓶与MDCK单一细胞培养瓶对甲3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标准毒株进行接种,同时设置对照组。分析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毒株在MDCK细胞瓶以及混合细胞瓶中的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情况、细胞病变效应以及血凝滴度。结果病毒的血凝滴度为116,通过15稀释的甲3型与乙型流感病毒接种MDCK细胞瓶以及MHL混合细胞瓶在37℃的环境下进行48h的培养之后,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的细胞发生了脱落以及细胞固缩的现象,而感染甲3型病毒的细胞则出现了细胞团聚以及拉网现象。结论经MDCK、LLC以及HEP-2混合细胞瓶进行分离和培养,能够有效监测甲型流感的暴发趋势,并有助于对其它呼吸道病毒进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可为临床诊断以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混合细胞培养 MHL 甲3型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自然村一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特点和流行原因,探讨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并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结果2月10~28日该村共发生急性胃肠炎病例14例,罹患率为28.57%,最小31岁,最大70岁,男女性别比为1.31;10例患者粪便、肛拭子标本经疾控中心PCR检测,6份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通过采取病人隔离、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暴发原因可能是该自然村井水被污染。供水系统安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建议尽快改用市政自来水供水。

  • 标签: 诺如病毒 急性胃肠炎 疫情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