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在鉴别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与肺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选择20例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比较两组间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肺栓塞组的V1-V3导联ST压低发生率、TV1-V3倒置发生率、SⅠQⅢTⅢ高于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的V4-V6ST压低发生率、TV4-V6倒置发生率高于肺栓塞组。结论采用心电图检查对肺栓塞与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有很大帮助。

  • 标签: 心电图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的心电图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2例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改变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资料。结果相比于ST抬高程度0.05~0.1mV,ST抬高程度>0.1mV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但阳性预测值的价值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壁ST抬高程度与患者的多支冠脉病变有关,对前壁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测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心电图 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冠脉病变 预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剂量的氯毗格雷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2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溶栓前均予以氯毗格雷治疗,对照组予以300mg,观察组给予600mg,随后以75mg/d剂量维持,总结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1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对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期间,采用600mg的起始剂量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剂量 氯毗格雷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对比法,比较分析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试验方法,将患者分成阿替普酶组和瑞替普酶组各48例,其中阿替普酶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瑞替普酶组实施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评价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瑞替普酶组治疗后的LVEF显著高于阿替普酶组,LVEDD、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低于阿替普酶组的39.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更利于改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状况,不良反应少,综合优势更明显。

  • 标签: 瑞替普酶 阿替普酶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GRACE评分和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以GRACE危险评分为基点分低危组(评分低于89分)、中危组(评分89-118分)及高危组(评分高于118分)各30例,三组GRAACE危险评分患者血浆BNP水平对比。结果与低危组及中危组比,高危组BNP水平低,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科学合理的应用GRACE评分系统有利于对高危患者护理中获得收益实际情况加以识别,有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同时相应的BNP释放量往往以患者机体内细胞延伸与心室壁应力实际情况为基点加以合理调整,主要包含尿钠排出、血管舒张、肾素抑制剂交感神经活性抑制等,其在预测冠心病动脉血管重要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 GRACE评分 BNP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采取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方法于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在该时间内选择在我院接治疗且无典型特征的86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患者案例。根据随机数数字法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瑞舒伐他汀5mg/d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以瑞舒伐他汀20mg/d进行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与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与预后效果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差异突出,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采取瑞舒伐他汀的作用突出,20mg/d的用药剂量具备更强的抑制作用,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依那普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衰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那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满意,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依那普利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护理技巧和效果。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5例,对所有患者均加强临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护理满意度达97%。结论加强对AMI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指导、止痛与吸氧、溶栓后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改善预后起着显著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2—9月期间在广州新海医院就诊的无胸痛症状AMI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室和后壁导联,每位患者3小时做1次心电图,共做3次。结果100例患者中具有典型AMI改变63例,改变不典型的37例,Q波异常40例,ST-T改变67例,T波改变56例,R波异常34例。100例患者中有2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前侧壁心肌梗死、22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18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7例心内膜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论对无胸痛症状的AMI患者必须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无胸痛症状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结果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静脉溶栓组和PCI介入治疗组。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血管再通15例(71.4%),PCI接入治疗组血管再通18例(85.7%)。经组间比较,血管再通百分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溶栓治疗组出现1例患者死亡,4例不良反应。PCI介入治疗组0死亡病例,不良反应2例。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CI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8月收治的88例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hs-CRP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老年NSTEACS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氯吡格雷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急救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急救组各45例,常规组实施急诊PCI术前的常规护理,急诊组实施急诊PCI术前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常规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依次是82.2%、88.9%、80.0%,急救组依次是95.6%、100%、93.3%;急救组比常规组高,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4.4%,急救组是95.6%,急救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急救护理的实施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与急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诊 PCI 术前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网络诊断系统在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及转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高度怀疑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依据患者在我院心电图室工作站中有无既往心电图检查报告记录将入选病例分为实验组(62例,有既往心电图检查报告记录)和对照组(62例,无既往心电图检查报告记录),对比观察两组心肌梗死诊治及转诊情况。结果实验组诊断心肌梗死59例,同心肌酶指标诊断结果一致。确诊病例中,20例留院治疗好转,39例转上级医院。对照组诊断心肌梗死57例,19例未测定心肌酶指标即转院,15例留院治疗好转,后期转院3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心电图网络诊断系统可保存患者既往心电图记录,既能院间共享,又能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进行网内逐级会诊,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未确诊患者的转院风险,在优化心肌梗死诊断及处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网络诊断系统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纳入的急性心肌梗死500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做分析总结。结果可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54.8%、超重/肥胖53.0%、高血压50.2%、糖尿病19.2%、血脂代谢异常7.8%;存在≥3个可纠正危险因素26.8%、8.6%无可纠正危险因素。3.8%存在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存在饮食肥腻情况,80.6%存在运动缺乏情况。女性患者年龄比男性高,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情况多;男性患者吸烟/吸烟史及血脂代谢异常病史患者比女性多;≤55岁28.0%,男性88.6%。结论约25%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3个可纠正心血管危险因素,约50%存在吸烟史及超重/肥胖、高血压等情况,约80%存在饮食肥腻及运动缺乏等问题。

  • 标签: 中国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方式简单,实用性较强。自21世纪开始,相关研究表明,血栓抽取可提高ST抬高心肌梗死心肌灌注效果,并使患者预后恢复速度增加,但部分研究学者临床结果显现出差异性。对于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价值争议较大,该研究将对相关血栓抽吸治疗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血栓抽吸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栓抽吸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实践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救治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血压、心电、呼吸较对照组平稳,住院期间实验组的死亡率、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提高了救治心肌梗死的效率,降低了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值得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优流程化路径 应用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结果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以97.68%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结论临床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期,可有效增进疗效,促进心脏功能的改善,故方案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干预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9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而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选择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的97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另于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选择急诊科101例AMI患者为观察组,选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30.16±9.20)min、球囊扩张时间(75.82±4.97)min,均短于对照组的病患(P<0.05);观察组者抢救成功率98.02%、AMI复发率0.99%,而对照组分别为88.66%、7.2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够有效提高AMI的抢救效率,缩短救治时间,还可大大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AMI复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