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定位脊髓圆锥末端对提高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湖南省怀化市妇幼保健院行中孕系统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63432例,利用PACS系统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增加对胎儿脊髓圆锥末端的定位;对照组行规范系统产前超声检查,分析两组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闭合性脊柱裂15例,孕妇引产后或生后随访证实有闭合性脊柱裂18例,检出率83.3%;对照组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闭合性脊柱裂6例,孕妇引产后或生后随访证实有闭合性脊柱裂16例,检出率37.5%。结论在系统产前超声检查中定位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可明显提高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诊断率。

  • 标签: 产前超声 胎儿 脊髓圆锥 闭合性脊柱裂
  • 简介: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结构、使用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应用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辅助操作的2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用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辅助操作的12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成功的穿刺次数、时间、并发症、穿刺成功后CT扫描穿刺针头与目标点重合偏离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20例,手术时间平均4.7min,无并发症.对照组1次、2次、3次、4次穿刺成功分别为2例、2例、6例和2例.手术时间平均12.4min,3例并发血尿.结论CT经皮肾穿刺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穿刺深度精确、保证导引穿刺针到达穿刺目标、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特点,可作为CT定位经皮肾手术的辅助器械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CT定位 经皮肾 穿刺导向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检查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意义。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间,随机选择64名上消化道穿孔病人,采用X线片及MSCT检查,并对两者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片检查符合率显著低于MSCT。结论:MSCT能提高上消化道穿孔病人的诊断准确率,是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病的首选手段。

  • 标签: MSCT增强扫描 消化道穿孔 定位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心梗患者中选出60例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指标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各项临床抢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急诊心梗患者实施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护理,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值得重视和推广。

  • 标签: 分工定位 抢救配合 急诊 心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孤立性肺小结节微创治疗中应用不同精准定位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35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按照术前定位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17例患者命名为甲组(实施hook-wire定位),另外18例患者命名为乙组(实施弹簧圈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定位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乙组的定位时间短于甲组,乙组的定位成功率高于甲组,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术前定位 孤立性肺小结节 微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电图检查在足下垂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价值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间来我院就诊的20例足下垂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实验分析,全部患者均行相同检查,患者的胫神经MCV(运动传导速度)和AMP(波幅)、腓浅神经SCV(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以及腓肠神经患者均行表面电极检测,患者的腰椎旁肌、腓总神经、臀上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坐骨神经、胫神经均行肌电图检测,观察患者的诊断情况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20例足下垂损伤患者中,3例腰骶神经丛损伤,占比为15.00%,2例坐骨神经损伤,占比为10.00%,1例腰神经根损伤,5.00%,14例腓总神经损伤,占比为70.00%。结论通过对足下垂神经损伤患者行肌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有效判断,同时能够判断患者损伤的程度,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从而能够使患者得到对症治疗。

  • 标签: 肌电图检查 足下垂神经损伤定位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锐影技术结合双定位像对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短期内进行腹部复查的30例患者,同一患者初次行正位定位像扫描,复查时行正侧双定位像扫描,将患者首次检查与复查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并设置相同的扫描条件及扫描范围。采用自身对照30例患者第2次复查采用正侧双定位像扫描,使用锐影技术为试验组;30例患者初次检查,使用正位定位像扫描,使用锐影技术为对照组。测量和计算肝门层面肝脏、脾脏及肾门层面右肾的平均像素值(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采用5分制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和有效剂量(ED)进行记录与对比。结果2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试验组与对照组肝门层面肝脏、脾脏及肾门层面右肾的平均CT值及肾门层面腹主动脉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R试验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与对照组CTDIvol、DLP、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26.80%。结论应用锐影技术并结合正侧双定位像相应用于腹部CT扫描,可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基础上,使患者受辐射的程度大大降低,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锐影技术 双定位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腹部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2020 年 8 月我院急诊收治的 90 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 2018 年 9 月—2019 年 5 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 45 例患者 列为对照组,将 2019 年 5 月—2020 年 8 月进行分工定位抢救配合的 45 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 2 组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率(分诊、静脉通道建立用时、抢救时间、收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穿刺部位感染、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 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22%(P<0.05)。 观察组平均分诊、静脉通道建立用时、抢救时间及收住院时间 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结论 分工定位抢救配合运用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缩短分诊、静脉输液以及抢救所需时间,提高 抢救成功率,减少穿刺部位感染、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诊心肌梗死 分工定位抢救配合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用于腹部巨大肿块定位、定性诊断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27例腹部巨大肿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其定位、定性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MSCTA对腹部巨大肿块患者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均为96.30%,与手术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一致性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腹部巨大肿块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解剖定位模式在NICU新生儿长期静脉留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筛选我医院NICU新生儿中行长期静脉留置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所纳入的病例分成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置管操作,观察组则给予解剖定位模式置管,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所用时间较短,一次静脉置管操作成功率较高,置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最终患儿和家属对此次置管操作满意度评分也较高,两组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长期静脉留置 NICU新生儿 解剖定位模式 有效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进行肛瘘手术的过程中进行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标记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手术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复杂肛瘘患者50例,开展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双盲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25例术中进行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标记。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肛瘘内口准确率,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标记 肛瘘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支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 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 56支穿支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 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支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支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 6-12( 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支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56支穿支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支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支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6-12(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将大孔径CT模拟定位技术应用在放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到2022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5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乳腺癌患者26例,鼻咽癌患者26例。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均根据大孔径CT模拟定位技术制定放疗计划,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误差平均值较鼻咽癌患者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大孔径CT模拟定位技术应用在放射治疗中,能够有效为患者的病灶进行定位。尤其是针对鼻咽癌患者,定位更为精准,有着极其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孔径CT模拟定位技术 放射治疗 乳腺癌 鼻咽癌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癫痫病人术前诊断及术后辅助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临床诊断为额叶癫痫病的病人,在手术前后分别做头部MRI及脑电图检查,并对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对比,临床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结果:与MRI比较,脑电图在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率上均优于MRI,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电图术前与术中脑电图的一致性良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和MRI的结果一致性良好;在脑电图追踪和监控下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可达97.14%。结论:脑电图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手段,对癫痫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手术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癫痫 头颅核磁共振 脑电图 灵敏度 特异度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不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更新技术水平,医学专家也越来越重视该项技术的专研与学习等,正是由于这些现象出现,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不仅安全性高、定位精准,还具有实时、高效性、辐射危害性小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不断发展与进步,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指数等。本文主要从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发展、应用原理、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尖端定位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肺小结节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定位技术,观察组实施肺结节定位技术。对比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及脱钩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肺结节定位针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准确地定位肺小结节的位置,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及脱落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肺结节定位针 肺小结节 术前定位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讨论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364例,进行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8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麻醉有效性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采用传统解剖定位,使用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好。

  • 标签: 超声引导定位 随机对照研究 臂丛神经阻滞 传统解剖定位 麻醉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