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提高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为肿瘤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拍摄的正常样本、阳性样本、强阳性样本图像各10张;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与分割测量法对每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对正常样本组、阳性样本组,2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强阳性样本组,其强阳性指标自身组、与强阳性值不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仍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与强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相比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2种图像分析测定方法对正常样本、阳性样本、以及强阳性样本中强阳性指标自身、与阳性指标不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强阳性样本中与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却影响很大。说明切割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具有较强的去除图像干扰作用。因此,在利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进行最终结果测定前,必须进行正确的图像分析、分割处理,才能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蛋白芯片 肿瘤标志物 图像分析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培养的衰老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变化特点。体外分离培养UC-MSC,取第3代(对照组)和第15代(衰老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增殖检测、流式表型测定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并选取重要基因进行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细胞形态变大,增殖速度减慢,但CD44和CD105等细胞表型阳性率无变化;衰老细胞组的核糖体小亚基组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合成、半乳糖代谢、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疾病;下调明显的是细胞骨架,DNA、mRNA结构的结合以及蛋白质功能等相关基因,与细胞黏附功能和细胞增殖周期等相关。结论:第15代的UC-MSC出现细胞代谢与增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基因表达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