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棒与AF内固定失败比较,探讨基层医院在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选择内固定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170例胸腰段骨折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棒系统61例,AF内固定系统109例。其中棒系统内固定失败2例,AF内固定系统失败15例。结果AF内固定系统与棒系统在内固定失败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F内固定系统在费用低廉,操作方便上有优势,但在内固定失败尤其是断更易出现。

  • 标签: 胸腰椎 骨折 内固定 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膨胀髓内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的50例四肢骨折的患者进行可膨胀内治疗。50例患者中有3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0~75岁之间。其中开放伤的患者有7例,骨折不愈合的患者有11例,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6例。结果本次试验的50例患者手术时间均在35~200分钟之间,平均时间为90分钟,并且50例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50例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均在30~1500ml,平均出血量为278ml,手术中患者透视平均进行4.9次1。结论可膨胀髓内再治疗四肢骨折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的发生率小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四肢骨折,应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可膨胀内钉 四肢骨折 并发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带锁髓内及远端锁钉改进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带锁髓内及远端锁钉改进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70例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结论带锁髓内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方法较为理想,符合了生物力学的固定原理,手术创伤较小,骨折的愈合速度快,感染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远端锁钉 股骨干骨折 加压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分为A、B两组,A组行责任节段减压,PMMA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双皮质固定,责任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和sF一36评分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内固定松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月(18—30月)。A、B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固定节段A组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和SF-36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P〈0.05)。A组中无一例螺钉松动,B组中3例发生螺钉松动,其中2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PMMA道强化技术安全、可靠,较双皮质固定技术固定节段短,能够很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实际操作中,不会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

  • 标签: PMMA 钉道强化 双皮质固定 骨质疏松 腰椎管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术前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10天,平均3天。骨折分型(AO分型):A型24例,Bt型10例.B2型6侧,C型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8岁。比较术前体位过伸复位前、体位过伸复位后及术后Cobb角、伤椎前、中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占位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未出现术后神经损伤加重,无内固定失败,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结果显示过伸体位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复位前明显恢复,Cobb角度明显减小,椎管占位情况明显缓解。而术后较体位过伸复位前及复位后伤椎前、中缘高度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减小,椎管占位百分比情况减小。结论过伸复位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体畸形程度,结合后路短节段伤椎置治疗可显著提高伤椎前中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过伸复位 胸腰椎骨折 伤椎
  • 简介:目的探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拉力与骨折线的夹角及其与骨折复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采用InterTan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依照AO分型,选取31-A1.3到A2.3患者共90例,术后3d拍摄患髋正位片,使用IPP6.0软件测量拉力长轴与主骨折线夹角(A),设预加压长度为D,设实际位移距离为S,相对位移距离为d,代入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与骨折复位的关系。结果本组中A角90°以上11例(90.2°~108.8°),80°~90°20例,70°~80°34例,60°~70°17例,60°以下8例(59.1°~46.1°)。12.2%呈钝角,87.8%呈锐角。按预加压长度计算,A角为钝角时:d=Cos(180-A)×D;S=Sin(180-A)×D,d方向向上。A角为锐角时:d=CosA×D;S=SinA×D,d方向向下。结论当拉力与骨折线夹角为钝角或锐角时,骨折近端在加压时相对于远端有上移或下移的趋势,提示在复位时应根据该夹角预先留置控制量,从而改善加压后骨折断端相对位置。

  • 标签: 粗隆间骨折 髓内钉 骨折线 夹角
  • 简介: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总结138例病例资料,从术前访视,心理疏导,以及术中及术后医护人员的配合及观察详细的阐述了护理过程。结果: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引流至术后7d,拔除引流管,加密缝合2例治愈,1例发热,经再次清创,引流而治愈;1例术后7d出现切口感染,经换药、静滴抗生素后愈合。138例患者中10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2.8年。24例神经损伤者得到改善,X线片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棒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现象,2例患者出现鹅颈畸形,经理疗、对症治疗而治愈。结论:心理疏导可以减轻患者恐惧;正确的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熟练地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严密观察有利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 标签: 上颈椎 后路 内固定术 寰枢椎融合术 手术配合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带蒂肌腱成形术联合缝线锚综合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带蒂肌腱成形术联合锚技术综合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22例24膝。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阴性,髌骨倾斜试验对称,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Lysholm评分术前(58.5±4.3)分,术后1年(92.6±3.7)分。术后疗效按Insall标准评价:优12例(13膝),良8例(8膝),可2例(3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采用带蒂肌腱成形术联合缝线锚综合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获得了有效的动力重建,疗效肯定,适用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并发症少、不易复发等优点。

  • 标签: 青少年 髌骨脱位 复发性髌骨脱位 缝线锚钉 综合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