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至而有效”是指导针灸实践的总则,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有关针刺部分的经文,对“至”有了新认识。“至”并不是简单等于“得气”,“得气”也并非简单等于有效,更不能简单等同于针下胀感。“至”是一个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同时针刺的补泻手法对“至有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黄帝内经 气至 得气 针刺
  • 简介:背景:前期实验发现锶的聚磷酸钙材料对单独培养内皮细胞或成骨细胞的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目的:观察锶聚磷酸钙对共培养下成骨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行为和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以2∶1的浓度比接种于24孔板中,然后再分别加入锶聚磷酸钙、聚磷酸钙与羟基磷灰石,共培养7d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与聚磷酸钙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在锶聚磷酸钙表面生长的细胞呈现更加良好的形态,细胞融合生长形成单层覆盖在材料表面,并且在材料表面有一定的跨度生长,说明锶聚磷酸钙材料能促进内皮细胞在其上黏附、伸展,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锶聚磷酸钙组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高于聚磷酸钙组和羟基磷灰石组(P〈0.05),说明锶聚磷酸钙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掺锶聚磷酸钙 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体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在神经外科,昏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有痰难排、舌后坠等等现场,为了使患者能够呼吸顺畅,就应该及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人工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善呼吸的重要作用。但是人工道的切开,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及相关性肺炎,如何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这类疾病的出现,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人工道的护理干预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神经外科 昏迷 人工气道 护理
  • 简介:当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首要的任务是即刻进行心肺复苏,即有效地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得呼吸及循环得以重建,恢复有效微循环,使重要脏器获得再灌注,同时积极保护大脑,为大脑功能的恢复做好准备。但如果建立有效人工呼吸、循环所用时间超过4~6min将发生大脑神经不可逆损害〔1〕。因此要求抢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重建有效呼吸和循环。胸外按压对临床医护人员来讲相对容易,而气管插管则要求较高的技术,若反复插管或者插管过程中耽搁胸外按压,耽误时间,从而降低复苏成功率。为了探索喉罩和常规气管插管2种方法,

  • 标签: 喉罩 气管插管 气道开放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评价无创双水平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则在给予常规治疗及BiPAP无创通气的同时加用纳络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aCO2、Pa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纳络酮是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性脑病 COPD BIPAP 纳络酮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