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针对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保证用血安全。方法对2013~2014年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主要的原因是ALT增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后依次是离心破损等。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献血征询工作,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分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原因回收各种因素引起的血201 8 - 2019年间由于处置水平非技术测试中的血液高于未经检验的,包括:测试类酶(ALT)高于国家标准上限,而未经证实的阶级大多血量不足。必须采取全面的管理措施,降低劣质血液的过时率,有效利用宝贵血液资源。

  • 标签: 血液报废 原因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择选2022年1月~2022年6月,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予以统计分析,将2022年7月~2022年12月期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采取预防性措施,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是脂肪血浆,此外,还有血辫热合不严渗漏、近端开放、离心破袋、血袋质量差等原因。经过献血前严格征询、规范化热合和离心操作、制定有关标准流程。结论:导致成分血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主要是脂肪血浆和破袋,严格献血前征询,定期维护有关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可有效改善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脂肪血浆,离心破袋。
  • 简介:摘要 目的:统计并分析血站血液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方法:以2020~2021年血站按规定采集、制备、储放及输送的血液为研究总体,期间标识、隔离及记录报废血液情况,统计非检测因素血液报废情况及报废原因并进行分析,且对报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结果:除全血报废率、红细胞报废率外,2021年总报废率、血浆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破袋渗血、血浆颜色异常、非标量血液、凝块、其他原因外,2021年脂肪血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2021年存在一定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需根据报废原因制定相应对策用以保障血液资源充分利用。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测 不合格项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站在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血站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及发生原因;择取血站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采取预防对策,同样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对比预防对策采用前后血液报废率所发生的变化。结果采取对策前,共有6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6%,其发生原因分布为脂肪血54例(90%),离心操作时血袋破裂2例(3.33%),血液颜色异常2例(3.33%),热合不严1例(1.67%),血量不足1例(1.67%)。采取对策后,仅有1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1%,下降幅度明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血、离心袋破、血液颜色异常、热合不严、血量不足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血站在进行成分制备时应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预防。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 血液样本 血液报废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在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62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分为延续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延续组实施延续护理。结果护理后,延续组患者SAS(20.70±1.04)分、SDS(22.56±0.67)分、SF-36(97.00±2.58)分、依从性100%、满意度96.77%、并发症发生几率19.35%,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到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膀胱肿瘤 化疗 骨髓抑制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评价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未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作为参照组,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实施血液报废相关应对措施的1000份血液样本作为实验组,分析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原因,同时比较两组样本血液报废发生率。结果参照组血液样本在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发生率1.6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血液报废发生率0.50%,P<0.05,统计学具有组间计算参比意义。结论制备血液成分过程中包括仪器设备、人为因素等引发血液报废的因素,因此需要临床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定期维护仪器设备、提升相关人员操作技巧,降低血液成分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的概率。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预防方法
  • 简介:目的为了加强血液管理,充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报废,通过分析本血站2011~2015年的血液报废原因寻求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湛江血站各种原因报废的血液数据,将其分为检测不合格和非检测不合格两大类,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标准进行报废处理.结果本血站5年来总血液报废率为2.82%,血液报废的原因以非检测不合格因素为主,其中又以乳糜血及过期血居多,且过期血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检测不合格因素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及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血液管理,做好平时用血与战备储血的调剂,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操作误差造成的血液浪费.

  • 标签: 血液报废 原因 对策
  • 简介:2000年1月~2003年12月对31978名部队无偿献血者采血。采血后留取血样,选择两种不同厂家试剂。由2人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及ELISA法抗.HCV、抗、HIV、HBsAg和梅毒抗体5项指标的初检和复检。ALT。采用赖氏法检测,初检用微板法,复检用试管法。结果表明,31978人中因5项指标检测结果异常而报废的血液643份,占2.1%。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初检 血液报废 ALT 采血 复检
  • 简介:目的通过对本站血液报废原因的统计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的发生.方法统计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制备成分血正常报废、异常报废、品种报废的情况,分析原因.结果经过统计得出血液正常报废率为97.11%,异常报废率为2.91%,按品种报废中血浆报废率为94.06%、红细胞报废率为4.04%、浓缩血小板报废率为1.81%、全血报废率为0.04%、冷沉淀报废率为0.03%.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得知有些报废是可避免的,因而应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技术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有效降低血液报废.

  • 标签: 血液报废 离心破袋 破损 成分血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血站因血液凝块导致血液报废情况,并制定相应策略  方法  收集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血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四年中血液报废情况的数据,了解因血液凝块导致血液报废的情况;结果  2017年-2020年期间因血液凝块导致的血液报废分别占全年总采集量的0.61‰、0.64‰、0.45‰  0.31‰ 。2017年因物理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及全血类血制品中主要原因为血液不足量的共90袋占74 % ,血液凝块共11袋占9 %,2018年因物理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及全血类血制品中主要原因为血液不足量的共82袋占73 % ,血液凝块共12袋占10 %, 2019年因物理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及全血类血制品中主要原因为血液不足量共107袋,占78.10%,血液凝块共9袋,占6.5%, 2020年因物理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及全血类血制品中主要原因为血液不足量的共128袋占86 % ,血液凝块共6袋占4.0 %。结论  血液凝块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需通过相应对策减少血液凝块产生,进而减少血液浪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凝块 血液报废
  • 简介:摘要:目的 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嘉峪关血站单采血小板ALT筛查模式,杜绝单采血小板采集后因ALT不合格的报废,稳定和逐步壮大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本站2019—2023年单采血小板ALT不合格情况,对ALT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统一召回重新采样进行全项检测,根据结果评估献血者健康状况。结果 2019-2023年本站共采集单采血小板3210人份,不合格65人份,其中ALT不合格57人份。召回57人检测8人ALT仍不合格,其余项目均合格。结论 在严格做好不同生化仪器的性能比对和校准的前提下,单采血小板ALT只进行速率法初筛,而不再进行复检的筛查模式既能杜绝单采血小板采集后因ALT不合格的报废而造成的血液浪费,又能节约检测成本,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ALT 单采血小板 筛查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度泉州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在国家规定的制备标准下制备的新浆冰冻血浆(FFP)和普通冰冻血浆(FP)之间的溶血情况,为尽可能减少制备FFP和FP的溶血单位数提供参考,从而尽可能降低可能造成的FFP和FP的制备过程的溶血率。方法对2014年度泉州地区采集的无常献血者的血液总单位数用于制备FFP和FP产生不同的溶血报废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年度泉州市中心血站制备FFP的溶血率为18﹪,而制备为FP溶血报废率为236﹪情况做表统计可以直观的看出,采集后超过18小时制备的普通冰冻血浆在同样的制备标准下从2014年1月到12月FP溶血单位数明显比FFP多。结论通过对2014年的FFP和FP的溶血结果比较,从2014年1月到12月FP溶血率都比FFP多(U>1.96,P>0.05)。因此,单采获得的血浆或全血应该尽快过滤去白同时分离出FFP,以减少溶血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

  • 标签: 新浆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FP) 溶血率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街头无偿献血者目测脂肪血浊度方法,在降低脂肪血的报废率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街头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微量毛细管脂肪血浊度目测方法。结果通过对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微量毛细管脂肪血浊度目测的方法,脂肪血的报废率比单一靠通过咨询饮食期间有了明显下降。结论微量毛细管脂肪血浊度目测的方法是一种有效检测脂肪血的方法。

  • 标签: 目测 毛细管 脂肪血浊度 报废率
  • 简介:从血站发往医院的临床用血中,偶而会发生血液不合格被退回的现象,为此,笔者对2005~2007年兰州市临床用血单位因外观不合格退回报废血情况做调查分析,探讨血站与医院之间的接口管理,以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浪费,保障输血安全。

  • 标签: 血液 接口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现象的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2021年7月-2023年7月间血站的成分制备工作展开研究,记录其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后制定预防措施,比较改进前后血站血液报废占比变化情况。结果:根据血站近两年的工作情况可知,共发现12次血液报废情况,其中脂肪血的占比最高,其次为凝块、血袋破损、溶血等。在制定预防措施后血液报废占比显著下降,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显著。结论: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此在未来应做好工作人员宣教、做好血站成分制备过程的细节管理等工作,可显著预防血液报废问题发生,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血站 血液报废 预防措施 成分制备
  • 简介: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模式逐渐转变为街头流动采血,献血工作流程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由先体检、检验合格后再献血转变为当场体检、检验(HBsAg、Hb)合格后采血的模式.由于街头无偿献血对时间的特殊要求,无法现场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项目检测,采集的血液需返回单位后进行初、复检,不仅造成大量的血液浪费,而且也有损献血者的健康.因此,对血液初、复检阳性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降低成品血液报废率的措施十分必要,现将本站2000年以来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初、复检阳性报废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流动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血站中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实施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9月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血液制品报废情况。结果在血站中制备了总计300077.91U的血液制品,据统计发现有8000U的血液成分制品中发生了血液报废情况,其中,以报废率来看,所占比率最高的报废成分制品是由于脂血和溶血而造成的。结论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在每一个环节中所会造成的血液浪费情况,尽可能将血液存放的时间缩短,以此保证血液质量。

  • 标签: 血液成分 血液制备 报废情况 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