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重度吸收列缺失患者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重度吸收列缺失患者,以单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参照组采用传统全口义齿修复。记录并对比组间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在即刻戴上方面组间数据对比差异不大,即P>0.05。佩戴9个月后,实验组的全口义齿固位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功能性义齿修复重度吸收列缺失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牙齿的固位力和稳定性。

  • 标签: 生物功能性义齿 牙列缺失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平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体会。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的住院病人及门诊患者,均诊断为低平,并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收集时间为2007年4月至2013年4月,共计50例,作为改良组;对照组为同期50例病人,全口义齿按常规方法制取。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对义齿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中舒适程度、牢固性、固位性、咀嚼功能、语音、外观评分分别为(3.5±0.8、2.8±1.1、2.4±0.8、2.5±0.9、3.1±0.8、3.2±0.8;4.5±0.6、3.5±1.5、2.9±0.7、4.5±0.9、4.8±1.5),两组舒适程度、牢固性、固位性、咀嚼功能、语音、外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全口义齿修复可低病人全口义齿的满意度。

  • 标签: 牙槽嵴低平 全口义齿 修复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40-01
  • 简介:摘要目的将注塑工艺应用于下颌无低矮患者的口腔修复中,分析及研究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30例下颌无低矮患者作为本文实验资料,参考义齿制作方法差异性实施分组处置,采取常规的水浴加热方法制作的下颌义齿应用于参照组(n=15),采取注塑工艺制作的下颌义齿应用于实验组(n=15),分析并统计2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满意总计率、不良反应总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满意总计率(93.33%)对比参照组患者数据值(66.67%)更高,P<0.05,表明数据对比和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计率(6.67%)对比参照组患者数据值(6.67%),P>0.05,未表明数据对比和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注塑工艺制作下颌义齿并应用在下颌无低矮患者的口腔修复中能够获得良好修复效果。

  • 标签: 注塑工艺 修复 下颌无牙低矮牙槽嵴
  • 简介:目的探讨上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后神经伴行进入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牙齿缺失或拔除后,周围的软硬组织会生理性重建,的高度和宽度会降低。拔牙后对拔牙窝进行填塞对减少吸收起着重要作用,但各种填充材料各有优劣。其中常用的充填材料自体骨、异种骨、人工骨、生长因子类材料、含胶原蛋白材料等。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对目前常用几种充填材料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拔牙 填充材料 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用保存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一年(2021.6-2022.6)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分别治疗后的骨高度、宽度变化情况、吸收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骨高度、宽度明显更高,吸收量更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对患者采取保存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牙骨的吸收程度,并保留骨宽度与高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槽嵴保存术 牙槽骨
  • 简介:【摘要】目的:在我院收治的重度萎缩种植患者临床中探讨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的起止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研究样本为重度萎缩种植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指标情况。结果:通过深入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重度萎缩种植患者的体修复效果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结论:本研究数据结果表明,重度萎缩种植的过程中应用引导骨再生术技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进一步促进体美观度的提高,还具有较好的体缺损修复功能,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术技术 重度牙槽嵴萎缩 种植牙 边缘骨 牙槽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牙龈与修整手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行牙齿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修复,观察组行牙龈与修整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美容效果为(8.65±1.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1.24)分;修复满意度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与修整手术应用于牙齿修复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能提高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牙齿修复 牙龈 牙槽嵴修整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牙齿修复中采用常规修复术以及牙龈与修复操作在效果上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位牙齿修复病患,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应用常规修复操作,观察组采用牙龈与修整操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修复效果差异性。结果常规治疗下总有效率为72%,修复效果,为82%;观察组通过牙龈与修整操作下修复总有效率达到84%,修复效果达到95%。结论牙龈与修整操作在牙齿修复中具有更良好的美容效果,且有利于牙龈的恢复,具有应用意义。

  • 标签: 牙齿修复 牙槽嵴修整 修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龈和修整手术应用于牙齿修复中的效果做出分析。方法:采用2019年1月-2021年12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进行牙齿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例数62例,在随机抽样法方式下将患者划分成均为31例的两个组别,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牙齿修复手术,研究组使用牙龈和修整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包括修复有效率、修复效果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三方面。结果:研究组修复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牙龈 牙槽嵴 修整手术 牙齿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龈和修整手术应用于牙齿修复中的效果做出分析。方法:采用2019年1月-2021年12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进行牙齿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例数62例,在随机抽样法方式下将患者划分成均为31例的两个组别,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牙齿修复手术,研究组使用牙龈和修整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包括修复有效率、修复效果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三方面。结果:研究组修复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牙龈 牙槽嵴 修整手术 牙齿修复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牙龈与修整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纳入64例牙齿修复患者为样本,以治疗方案差异为依据,均分为研究组(牙龈与手术联合基础性牙齿修复治疗)、对照组(基础性牙齿修复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牙龈与修整手术应用于牙齿修复中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牙齿修复 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在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治疗中,往往会对一些口腔疾病患者实施拔牙术治疗方式,但是,拔除牙齿后,机体功能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一些改变,在变化重大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生活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医院通常会在患者拔牙后90天左右,利用口腔种植的方式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然而在此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吸收或是牙龈退缩情况,从而对后期的口腔种植形成制约,或是导致种植体难以保持长期稳定,本文以降低拔牙术引起吸收的研究进展为主题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贡献。

  • 标签: 拔牙术 降低引起牙槽骨吸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种植修复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吸收程度及最终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40例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治疗组,将同期40例无慢性牙周炎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种植修复治疗,对比治疗后的种植成功率及吸收程度。结果:治疗组种植成功高于对照组,吸收情况高于对照组,呈P<0.05。结论:种植修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可提高最终的种植效果,能够促进骨的吸收情况,可实现最终的治疗目的。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牙种植修复治疗 牙槽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简要探讨冠修复术联合牙龈、修整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选取12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本院行牙齿修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冠修复术,给予研究组冠修复术联合牙龈、修整术,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对比与分析,并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3.3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齿修复患者行冠修复术联合牙龈、修整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患者牙龈萎缩情况可得到有效减少,牙周组织的感染概率也可得到降低。相较于单纯的冠修复术,患者口腔修复质量大大提高,于修复体的固位和稳定、牙齿咀嚼效能的提高以及面部美观的改善也十分有利。因此,冠修复术联合牙龈、修整术值得在牙齿修复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冠修复术 牙龈 牙槽嵴修整术 牙齿修复
  • 简介:【摘要】下颌低平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吸收出现异常,导致低于正常水平,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全口义齿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治疗后的固位及稳定性并不理想,其中以下颌义齿固位不良的发生率最高,而种植体本身对下颌的高度和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患者下颌的骨体满足种植条件,对少数种植体实施磁性、球帽等辅助治疗方案,可以强化附着体的固位及稳定性。本次对临床上两种附着体辅助全口义齿修复治疗下颌低平的效果展开更进一步的综述。希望可以对临床治疗下颌低平方面给予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 标签: 种植附着体 全口覆盖义齿修复 下颌低平牙槽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宽度显著小于窦高组的颧宽度,窦低组24例,窦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mm和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mm和11.15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mm,女性约为12.53mm。

  • 标签: 颧牙槽嵴微种植体 锥形束CT 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颌低平患者予以全口义齿修复改良设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的80例下颌低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予以全口义齿修复临床治疗,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全口义齿修复,观察组予以下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改良设计方案,观察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佩戴的满意状况为满意21例(52.5%)、一般19例(47.5%)、不满意0例(0),佩戴满意程度为100.0%(40/40);对照组对佩戴的满意状况为满意12例(30.0%)、一般13例(32.5%)、不满意15例(37.5%),佩戴满意程度为62.5%(25/40);观察组佩戴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颌低平患者予以全口义齿修复的改良设计方案,能有效提升患者对佩戴的满意程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设计 全口义齿修复 下颌牙槽嵴低平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