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99例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观察住院患者的住院原因,比较住院和非住院患者的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糖、透析前血肌酐、透析前血钾、血浆白蛋白、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透析充分(Kt/v值)等临床指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个月中,99例患者59人有住院记录;共计住院106例次,平均住院次数为1.07±1.22次;每次住院时间28.27±24.73天;住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住院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住院组(66.6±12.62比56.63±13.16,P=-0.000)岁,住院组透析前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非住院组(804.05±226.01比954.80±226.35,P=O.030)um01/L和(33.13±4.16比37.30±3.33,P=0.000)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透析龄和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B=-0.030和一0.413)。结论心血管系统疾病仍然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首要原因,血管通路阻塞和肺部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低蛋白血症和低透析龄是影响其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透析 住院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MHD患者.实施针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差异。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的综合得分平均提高了12.8%,平均躯体健康指数、心理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能够有效改善MHD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肾透析 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在维持透析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中的效果。方法确定研究对象,通过延续护理干预的方法对血透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生活习惯改变、血压降低和体质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比对照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0.05),生活习惯明显改善(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血液渗透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高血压 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以46例首次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患者为病例组,按1:2选择与其同期行动静脉内瘘术且入组时内瘘功能仍良好的患者92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的各项临床和生化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10giStiC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2组之间年龄、糖尿病、内瘘部位、血管吻合方式、透析次数、透析时问、低血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三酰甘油、钙磷乘积、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用左卡尼汀等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OR=O.082)和钙磷乘积高(OR=O.963)是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使用左卡尼汀(OR=16.244)是保护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使用左卡尼汀者动静脉内瘘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96天,未使用者为272天,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O.001)。结论糖尿病、钙磷乘积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相关,长期使用左卡尼汀可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左卡尼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对在维持血透过程中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4例在维持血透过程中出现尿毒症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模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尿毒症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尿毒症症状控制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对在维持血透过程中出现尿毒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高通量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透 尿毒症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导管(CVC)作为维持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首选血路,它主要包含了移植物、非隧道导管、隧道套囊导管,此类血路建立主要适用于患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不能进行血路重建、动静脉瘘(AVF)不成熟、首次血液透析原有血路废弃的患者。在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治疗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CRBSI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维持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方式,但其对于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不良心理产生因素以及护理干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其为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终末期肾脏疾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探讨树脂吸附对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难治高血压患者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4例MHD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2人,即血液透析(HD)组:每例患者每周2~3次HD治疗(每次4h);HD+血液灌流(HP)组:每例患者在HD治疗基础上,每周1次HD+HP治疗(每次2hHP+2hH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末血压、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II(ATII)的变化情况。结果①HD组治疗前后血压、PRA、ATII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sw=-0.615、tDBP==0.660,tPPA=-473,tATⅡ=-0.644,tpTH=-0.170,P值均〉0.05);②HD+HP组治疗后血压、血清PRA、ATII及P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sBp:--ii.018,tDBP------25.773,P值均〈0.01:tpRA=-8.267,tAII=-26.593,tPTH=3.061,P值均〈0.05),且各指标均较HD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SRP=-8.566、tDBP=-24.257,P值均〈0.01;tm=-8.406,tATⅡ=-25.967,tpTH=-2.383,P值均〈0.05)。结论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较单纯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MHD患者血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使MHD难治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尿毒症 难治性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护理的风险管理,寻求理想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已达到良好的效果。方法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抽样选取132例相关病人进行研究,将其均分为两组,即正常组进行正常化的护理,实验组还要在护理的基础上配以风险管理进行治疗,比较血透室其前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对此次治疗满意的有61人(占总数的92.42%),发生风险事件2起;正常组对此次治疗满意的有47人(占总数的71.21%),发生风险事件11起、其中包括晚上发生的6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配以恰当的风险管理是能够消除血液透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病人的治疗及其预防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护理 预防 血透室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与在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对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出现症状低血压的64名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另一组为干预组,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法。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几率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很好的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低血压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行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l临床怀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样后拔除导管,同时留取血培养及导管标本。62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CRBSI组27例和非CRBSI组35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血白细胞计数(WBC)值、CRP值及降钙素原值(PCT值),并对比CRBSI组治疗前后的PCT值。结果CRBSI组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大于非CRBSI组,CRBSI组及非CRBSI组拔管时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7.16±5.84IIg/L和0.97±1.4411g/L(F=11.759,t=5.38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WBC(109/L)分别为9.52±3.10及8.65±2.19(F=O.860t=1.291P=O.202),CRP值分别为10.57±3.74mg/L及10.66±4.94mg/L(仁1.641,t=-0.081P=O.935),2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RBSI组拔管前后的降钙素原值(PCT值)分别为7.16±5.84ug/L及0.634-0.43IIg/L(t=5.904,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5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经验。结果全部45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有25例存活5-10年;16例存活10-15年;4例存活15年以上,所有患者中最长存活时间为20年零4个月。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老年患者 血液透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急性并发症的病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抽取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明显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 急性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液对血液透析相关高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合并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H组(透析液钙离子浓度1.75mmol/L),M组(透析液钙离子浓度1.50mmol/L)及L组(透析液钙离子浓度1.25mmol/L),透析液其他成分均相同。监测患者每次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记录透析前与透析过程中的最高血压,计算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值,比较3组间差异,同时监测透析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结果】H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值大于M组及L组(P〈0.05),M组与L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头痛发生率高于M组与L组(P〈0.05),L组肌肉痉挛发生率高于H组与M组(P〈0.05)。【结论】用钙离子浓度为1.25、1.50mmol/L的透析液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程度,采用钙离子浓度为1.25mmol/L透析液可较怏控制透析相关高血压,但采用钙离子浓度为1.50mmol/L透析液其透析副反应发生率可能较低。

  • 标签: 钙离子浓度 高血压 血液透析 透析液
  • 简介: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fistulas,AVFs)者生存期最长,感染率最低且最不易形成血栓,因此被推荐作为有条件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于2000年制订及2006年补充更新的肾病预后及生存质量指南(K/DOQI)推荐在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需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至少50%的患者应主要依赖自体AVFs作为血管通路,而最终这个比例应达到65%。

  • 标签: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伦理学问题 静脉导管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终末期肾脏病 血管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昆明市延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以来需要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的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在穿刺前、穿刺过程中应用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并实时记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情况,观察局部麻醉效果、穿刺是否顺利、穿刺导丝进入长度情况,分析心律失常与相关观察因素的关系。结果29/100(29%)在穿刺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导丝进入血管的长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身高、局部麻醉效果、穿刺顺利与否及电解质、PH值、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等无关。心律失常多表现为房及室早博,以房早博多见。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剌插管过程中有较高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导丝过深插入有关,避免过度插入导丝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颈内静脉 心律失常 导管
  • 简介: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fistulas,AVF)具有方便、安全、长期通畅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的通路类型。由于动静脉内瘘在动静脉间建立了血液分流,它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一直为。肾科医师关注。本文就AVF建立后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长期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左心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尤其是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缺血、中心静脉狭窄及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患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流动力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