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8例缺血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结果21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对缺血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康复护理,疗效明显,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急性缺血实施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的能效。方法:我院74例老年急性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37例/组。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开展替罗非班的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成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成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4.59%,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老年人 替罗非班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高尿酸水平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关于高尿酸和缺血脑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2篇(4432例)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经统计学分析,高尿酸对缺血脑卒中造成的不良预后明显高于低尿酸水平,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OR=3.15;95%CI=2.73-3.16;P<0.00001);讨论积极控制高尿酸水平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升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且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尿酸 脑卒中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溶栓治疗可使 AIS患者的闭塞血管实现早期再通,重建循环或建立侧支循环、缩短缺血状态持续时间,经 MRI及 CT评估确定有溶栓指征时应立即为 AIS患者提供溶栓治疗,以降低病残风险及改善功能转归。溶栓虽然能降低残疾率,但存在出血转化风险,应用溶栓疗法治疗 AIS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本文查阅了多种期刊资料的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AIS的溶栓治疗进展情况,旨在为 AIS的溶栓流程提供实用性强的临床工作框架,促使溶栓获益最大化。

  • 标签: 溶栓 卒中 缺血 急性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疾病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还有病死率都会比较高。当前临床医学方面,针对这种脑卒中急性治疗进展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可以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来开展溶栓治疗方式,但是这种药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现如今医学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对于急性急性缺血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工作产生了新的突破。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 治疗 新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血栓弹力图对缺血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0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5d的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血细 胞 凝 集 块 形 成 时间(kineticsofclot development,K)、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及α角。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5d时R和K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MA 和α角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摘要:脑梗死,也就是所谓的缺血,是世界上造成残疾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第三大死因。我国每年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患有,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死亡,三分之一的人残疾,对世界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在这些因素,80%~85%的是由于脑动脉栓塞或栓塞造成的。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脑卒中过程,免疫炎性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脑缺血后,由于炎症反应的发生、脑组织遭受损害、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侵袭,都会引起脑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脑组织的损害。本文以缺血炎症反应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症反应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作为最主要的中亚型,早期复发率高,复发与否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急性缺血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和临床评估的进展,以识别缺血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优化缺血的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复发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和管腔狭窄程度以及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患者为观察组,收治的60例非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了解急性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急性缺血患者单发和多发的斑块分布均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也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且不稳定,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吸烟以及血脂异常等几种,因此患者治疗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问题。

  • 标签: 超声检查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超声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后抑郁状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患者入院后NIHSS评定为7~32分的轻、中度患者,根据Zung自评量表评分后分为脑梗塞后并发抑郁症组38例,脑梗塞后无抑郁症组6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定变化。结果急性脑梗塞并发抑郁者与脑梗塞后无抑郁者,4周后其神经功能恢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脑梗塞后抑郁状态可严重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后期康复和预后。

  • 标签: 卒中 抑郁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刺治疗缺血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缺血后尿潴留病例,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基础治疗与醒脑开窍针法主穴、辅穴治疗,再行加刺曲骨、中极、气海等,对针刺治疗缺血后尿潴留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痊愈、好转、无效分别为45例、13例、2例,其占比分别为75.00%、21.67%、3.33%,痊愈率为75.00%,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采取针刺治疗,可以对后尿潴留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予以有效控制,将痛苦感降至最低,而且临床疗效显著,可以保证高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患者接受程度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针刺治疗 缺血性卒中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缺血的后遗症是影响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研究表明,炎症机制导致的缺血后梗死进行性加重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警报蛋白,参与脑卒中后炎症机制及免疫反应过程。是预测脑卒中预后的指标之一。

  • 标签: 缺血性卒中,HMGB1,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地区缺血及潜在中人群分布情况,为我国的区域性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甘肃省7家脑卒中筛查基地医院、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所乡镇卫生院及2家职工医院所覆盖地区≥4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整体抽样调查。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此次甘肃地区共筛查≥40岁常住居民共45179例,完成筛查人数为43673例,男性21161例,女性22512例。缺血中高危人群14.78%,危人群10.81%,低危人群74.40%,既往患者1.5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TIA)患者2.31%。兰州、白银、酒泉、庆阳及天水各地区既往中和TIA患者的患病率两两比较均P<0.001。白银、酒泉、庆阳、天水和兰州既往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0.82%、1.17%、4.37%、0.98%和1.31%。白银、酒泉、庆阳、天水和兰州TIA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1.28%、1.13%、6.60%、2.72%和1.60%。结论通过筛查发现甘肃各地区既往、TIA患者、中高、及低危人群地区分布存在差异。庆阳地区既往及TIA患者患病率最高,而白银地区最低。除庆阳地区外,其他地区女性患者发病率均较男性低。除酒泉地区外,其他地区TIA女性患者发病率均较男性高。除酒泉地区外,城镇中和TIA患者患病率均高于农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参加国家课题对缺血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脑梗死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按照国家课题的标准来管理病人。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复发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2.2%)显著低于对照组(10.0%),治疗组NIHS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医院参加国家课题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国家课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缺血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及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无深静脉血栓的急性缺血患者,观察和统计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年龄占据比例为86.00%;手术感染占据比例为42.00%;高血压占据比例为38.00%;糖尿病占据比例为36.00%;卧床占据比例为14.00%;冠心病占据比例为10.00%;血栓病史占据比例为6.00%;脑血管意外占据比例为4.00%。结论:导致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手术、高血压、糖尿病、卧床、冠心病、血栓病史、脑血管意外等,在临床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以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根据临床实验结果来分析对急性轻型缺血患者使用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划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为选取范围,并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急性轻型缺血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取ONT≤4.5h的患者12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ONT分为0-0.3h组(A组)和3.0-4.5h(B组)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静脉rt-PA使用后的24小时内过程按照2013、2018年AH A、ASA急性脑梗死早期管理指南中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管理共识予监测血压、心率及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A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A组患者心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轻型缺血患者在早期使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和神经功能评分,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情况,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值得使用和推广。

  • 标签: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 早期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院内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情况,并探讨救治流程改进对急性缺血脑卒中(AIS)救治成效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缺血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收治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收治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病例总数及构成、发病3-6小时内到达医院的病例数、接受静脉溶栓病例数、急诊介入病例数、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中位数、入院到动脉穿刺时间(DTP)中位数等救治关键指标方面的差异。数据处理采用SPSS 27.0软件,统计方法包括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发病4.5小时内到达医院病例数、接受静脉溶栓病例数、急诊介入病例数、静脉溶栓率、DNT中位数和DTP中位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救治流程改进对AIS救治成效有积极影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