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英国乡村医生Jenner用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取得成功以来,疫苗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预防剂在临床应用已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Wolff等偶然发现给小鼠肌注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细菌染色以外的环状双链DNA)后,可在体内检测到编码蛋白,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 标签: DNA疫苗 免疫佐剂 肿瘤抗原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抗-HBe阳性与HBV-DNA检出关系.方法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101例抗-HBe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HBV-DNA阳性36例,阳性率35.64%,HBV-DNA阳性检出率,以慢性重型肝炎最高,其次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中度患者,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最低.检出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升高.结论表明抗-HBe阳转,体内HBV-DNA并未彻底清除,HBV的持续存在是变异发生的基础.

  • 标签: HBV 抗-HBE HBV-DNA 慢性乙型肝炎 斑点杂交法
  • 简介: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的DNA多态性检测,能准确判断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及疾病是否复发.笔者选择一个VNTR基因座(D1S80)和5个微卫星(STR)基因座(HumFGA、HumTH01、vWF3、D5S818及TPOX)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基因型进行了分析[1-4].

  • 标签: DNA多态性 分析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DNA含量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IMS-2000型癌细胞DNA分析系统测定163例胃癌患者的DNA指数、平均CV值、DNA主峰面积、DNA主峰质量(pg)、平均DNA质量(pg)、G0G1期细胞百分率、S期细胞百分率、G2M期细胞百分率以及5超过率等9项指标,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这9项指标与生存率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含量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无相关性.DNA含量不能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 标签: 胃癌 DNA含量 图像细胞仪 预后
  • 简介:应用图像分析仪对41例乳腺癌,49例乳腺腺病及6例正常乳腺的组织细胞进行DN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正常乳腺与1级腺病间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级腺病及乳癌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DNA含量的测定在Ⅰ,Ⅱ级腺病的判定及与乳癌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DNA含量增加的腺病应警惕其癌变可能。

  • 标签: 乳腺癌 纤维囊性乳腺病 图像分析 DNA含量
  • 简介:目的 探讨在肿瘤组织切片上确定二参考细胞核的选择依据;方法 五只健康兔的七种正常组织,每种组织包埋在同一包埋块内切片,Feulgen染色,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和分析计算其中五种组织细胞核的以完整细胞个体体积为单位的DNA含量;结果 脊神经节细胞核和小脑浦肯野氏细胞核都未能染上颜色,其余五种正常组织着色呈紫红色,其细胞核的DNA含量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55~136%);结论 在进行肿瘤细胞核的DNADNA恶性度等指标的分析时,最好选择与肿瘤组织同一个和和同源的正常组织细胞核作为二参考细胞,采用同样的样品制备和同步的染色方法,才可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 标签: 二倍体细胞核 DNA含量参考值 图像分析
  • 简介:利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小鼠肝细胞涂片内单个肝细胞核的DNA含量,探讨图像分析仪在测量显微图像的光度时光衍射现象所导致的测量误差.本文选取10只成年健康雄性小鼠的肝组织涂片,Feulgen染色,TIGER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单个肝细胞核的DNA含量并分析DNA含量;结果显示,(1)涂片内肝细胞核分布均匀,轮廓清晰,呈紫红色;(2)不同小鼠同一DNA含量的肝细胞核的DNA含量大致相同;(3)二、四、八肝细胞核的DNA含量比值均大于/[Dept.1]等于2或4,二、四、八肝细胞单个核DNA含量的CV值均小于10%;(4)同一小鼠不同DNA含量肝细胞核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较小.结论:光衍射现象可导致DNA含量的测量结果偏低,其偏低的程度随待测细胞核的面积增加而减小.

  • 标签: 光衍射现象 图像分析仪 DNA含量 肝细胞涂片
  •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的过氧化损伤对其线粒体DNA(mtDNA)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30%TBSAⅢ度烫伤1、3、6、12、24h组,半定量PCR法测定大鼠心肌mtDNA缺失情况,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假烫组大鼠心肌mtDNA未见缺失;伤后1、3、24h组大鼠心肌mtDNA出现4834bp大片段的部分或完全缺失(P<0.05或0.01).与假烫组比较,伤后1h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伤后6h组SOD活性达最低值(76.90±8.30)U/mg、MDA含量达最高值(3.17±0.80)nmol/mg(P<0.01).结论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组织受到严重的过氧化损伤,此为大鼠心肌mtDNA发生大片段缺失的重要原因.

  • 标签: 烧伤 心肌线粒体 DNA 实验研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了解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TTVDNA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TTVDNA及血清稀释法检测血清TTVDNA的滴度。结果山东肝癌25例标本中8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2.0%;广州肝癌16例中6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7.5%;广西肝癌65例中28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43.1%。16例肝硬化标本中6例TTVDNA阳性,阳性率为37.5%。结论研究证实中国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中存在35.7%的TTVDNA感染,这种TTVDNA感染是否对肝癌和肝硬化有促进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TTV 肝癌 肝硬化患者 DNA 阳性率 套式PCR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与e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对照患者e系统的模式,发现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92.9%,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71.4%,HBeAg(-)、抗-HBe(-)者HBV-DNA阳性率为27.3%。结论PCR法较e系统更能准确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 标签: HBV-DNA E系统 聚合酶链反应(PCR)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EAG(+) HBV的复制
  • 简介:目的:研究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PCNNA表达和肿瘤细胞DNA含量的影响,及PCNA阳性指数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配对组各18例非小细胞肺癌PCNA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肿瘤DNA分析测量.结果:化疗后组与对照组肿瘤在PCNA阳性指数(PI)、DNA指数、平均DDNA质量、S期比率及>5C细胞百分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PI与DN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两组间异肿瘤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化疗影响肿瘤细胞PCNA表达及DNA含量,即降低了肿瘤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PCNA DNA含量
  • 简介:目的本文对我院应用深圳国产OUR-QGD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治疗部恶性肿瘤1100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中肺癌及转移性肺癌606例(55%),肝癌及肝转移癌116例(10.6%),食道癌98例(9%),胰腺癌72例(6.5%)等。方法应用美国PICKER2000型螺旋CT行薄层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在TPS治疗规划系统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根据肿瘤性质质、类型、部位、血管、神经、气管、食管、胃、肠、膀胱的毗邻关系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再行治疗方案的模拟显示、评估、修正,确定治疗次数5~9次,边缘剂量400~900cGy/次,等剂量曲线50%-90%。结果110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004例(91.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6例(4.2%)无临床症状治疗后无变化,30例(2.7%)症状加重,20例(118%)近期死亡;1100例患者中,840例患者治疗后2~4个月行CT/MRI影像复查,220例病灶完全消失(26.2%),550例病灶缩小(65.5%),42例病灶无变化(5%),18例出现转移(2.1%),10例病灶增大(I.2%)。临床总有效率为91.3%,影像有效率为91.7%。结论全身伽玛刀治疗部恶性肿瘤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伽玛刀 放射剂量 等剂量曲线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性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5)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性息肉,异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性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本文报告用生物素标记4.3kbDNA探针,以菌落原位杂交法检测15株产肠毒素金葡菌和4株阴性对照菌的情况、并与斑点杂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落原位杂交法检出产毒金葡菌的阳性率是100%、与斑点杂交法阳性的符合率是92.9%。SEC,DNA探针与4株阴性对照菌杂交均呈阴性。

  • 标签: 菌落 DNA探针 金葡菌 原位杂交法 效果观察 生物素标记
  • 简介:目的观察贫铀(DU)引起的细胞DNA损伤及二甲基亚砜(DMSO)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为靶细胞,贫铀设置0、1.5,2.0mg/mL3个剂量,以0.5%的DMSO为保护剂,过氧化氢为阳性对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细胞产生的DNA损伤作用。结果BEAS-2B细胞经贫铀染毒后,可引起DNA链断裂,彗星尾部面积、尾长、尾部DNA含量、尾距随贫铀浓度增加而增加;0.5%的DMSO对贫铀诱发BEAS-2B细胞产生的DNA链断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贫铀染毒能造成细胞的DNA损伤.DMSO对贫铀所致细胞的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贫铀 BEAS-2B细胞 彗星试验 二甲基亚砜 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 保护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瑞(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加两种抗生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患者共86例,分别为瑞组与对照组,瑞组用瑞350mg+呋喃唑酮100mg+阿莫西林1000mg,bid,共用7天;对照组用洛噻克20mg替代瑞,其余与瑞组相同.观察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溃疡的愈合率.结果瑞组与洛噻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为主的三联一周方案具有疗程短、疗效高、价格低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一线根除HP感染方案.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HP)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 简介:出血是大剂量电离辐射后所致损伤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且可发展在民致命的出血综合征,国内外均尝试在辐射或化疗动物模型上用一些细胞因子促进血小板恢复,以减少出血,但由于多次注射等不尽人意,因此人们仍在进行新措施的研究,用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可能增加感染的几率,本实验尝试运用质粒载体对辐射损伤进行基因治疗,本研究观察了辐射对体内质粒载体基因转移效率的影响,以及转移hIL-6基因后对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经6.5Gy照射的小鼠一次肌内注射表达IL-6的质粒DNA后,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6水平,以蛋白表达量评价基因转移效率,结果显示,治疗组从照后4天hIL-6开始增加,于照后1天左右达峰值,而此时对照组仍处于低水平,治疗组照后28天时蛋白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照射剂量治疗组的结果相比,7.5Gy照射组hIL-6水平约为5.0Gy照射组的两,体内高表达的hIL-6明显促进照射小鼠造血恢复,治疗组不仅血小板物最低值明显提高,而且骨髓细胞中CFU-GEMM和CFU-Meg也明显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板数的增加部分是由于网织血小板的增加,说明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的速度加快,以上结果表明电离辐射要以明显提高IL-6质粒DNA的体内转染效率,为质粒载体基因的方法治疗辐射所至的造血损伤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基因治疗 血小板生成 白细胞介素6 辐射损伤 质粒DNA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病人的30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0%。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和活动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节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选择 抗凝治疗 后交叉韧带 骨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