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组42例上颌(窦)癌瘤的病例,都未作创面粘膜瓣或皮瓣的修复,均靠粘膜的自然生成修复。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98-2010年间,上颌(或窦)癌瘤行上颌全切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均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自然生成修复满意,无感染坏死,术后随访12年,除未作放化疗且侵犯部分颅底晚期1例存活3年,41例患者存活均超过5年,8例超过8年,3例超过12年,手术时间40-7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600-800ml,38人输血400ml,4人输血600-800ml(包含颈清出血)颈清时作颌外动脉的灌注化疗,部分患者作适度放疗。

  • 标签: 上颌骨,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上颌复合性损伤的病例特点、救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52例上颌复合型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52例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在抢救中就已经死亡,其余的150例患者当中治愈率为32.67%。上颌闭合性骨折的治愈率要比开放性骨折的治愈率更高,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比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好,一期手术的治愈率明显要比二期手术的治愈率更高。结论上颌复合性损伤患者之所以抢救不成功是因为抢救中出现了出血和窒息的情况,在治疗效果方面通常会受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手术的方法和治疗的方法的影响,所以对患者要尽早的实施坚强内固定治疗。

  • 标签: 上颌骨 复合性损伤 治疗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上颌窦底提升不植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23颗,试验组共植入种植体26颗。对照组患者采用上颌窦提升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开展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开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新获得量、牙周探诊深度以及植入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新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1±0.36)和(2.86±0.25),对照组患者的新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6±0.34)和(2.83±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2周后和4周后的骨密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8周后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02±0.022),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37±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上颌窦提升不植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与植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基本一致,均可用于颌后牙缺失患者。

  • 标签: 上颌窦底提升 种植体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区微创挤压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高度不足病例42例。上颌窦剩余牙槽高度为6.6mm(4.8~7.6mm)。进行微创挤压技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mm(2~5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量改变及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高度平均增加2.3mm(1.8~3.7mm)。边缘丧失平均为1.2mm(1.0~1.7mm)。结论应用微创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手术操作步骤简单,并且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上颌窦区 后牙种植 微创骨挤压技术
  • 简介:对我院上颌前牵引矫治器矫治性Ⅲ类错[牙合]8例失败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4.8~14(平均9.6)岁。乳牙期2例,替牙期3例,恒牙期3例。临床均表现为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凹面型。临床上均采用的是口内可摘矫治固位装置.配合口外面具式支架,前方牵引力采用500~800克/侧.每天不少于12h,平均用时6个月左右。

  • 标签: /治疗 正畸学 矫正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如何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第一组常规行种植体埋入,第二组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埋入种植牙,第三组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二期埋入种植牙。统计种植牙的存活率。结果各组存活率结果表明上颌磨牙区埋入种植体时用挤压和填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术后二期埋入种植体更安全有效。结论挤压法提升上颌窦底的过程中,改变了骨密度,增加了支持的高度,为种植体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标签: 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 提高种植牙成功率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外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选择2014年7月-2017年7月就诊于本院儿童口腔科的牙外伤患者,符合纳入条件的137例连续病例。随机采用(A)正畸舌侧扣和0.25mm金属丝结扎、(B)带钩金属夹板和0.4mm金属丝结扎、(C)直丝弓托槽和圆弓丝、(D)0.2mm结扎丝对折三次形成麻花丝后用树脂粘结进行固定,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在有效固定患者数、牙龈指数、操作时间、材料脱落牙数及舒适指数等综合方面显著优于B、C、D组(P<0.05)。结论正畸舌侧扣结扎固定是一种更高效舒适、易操作的松动前牙固定方法。

  • 标签: 上颌前牙 外伤 不同固定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源性上颌窦炎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研究方法从我市口腔医院选取近一年来接收的77例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的资料,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35人,第二组42人,其中第一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柯陆手术,第二组患者采取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通过患者窦前壁开窗,来明确引起病变的具体位置,并在检查的同时对牙齿周边的病变粘膜进行消融。最后对采用这两种手术的患者进行跟踪回馈观察,得出结论第一组采用柯陆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11天,经术后治疗有18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侧上颌牙齿酸痛现象,并有23例患者表示术后侧面部麻木,且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术后面部肿胀的想象。第二组采用鼻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6天,经过手术后对患者的追踪回访,基本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在手术一年后上述77位患者进行复查,第一组患者中有15为鼻道窦口引流不通畅,第二组患者鼻道窦口引流完全通畅。得出结论为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比柯陆手术在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炎 柯陆手术 等离子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衰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力衰竭程度分为II级26例、III级24例、IV级20例,同时与健康人员进行对比,分析红细胞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健康人群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力衰竭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临床上可通过红细胞检查疾病预后情况,利于疾病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慢性心衰 红细胞分布宽度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的数值可能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预测。因此,这项研究计划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是否也能预测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6例为对照组,于入院后24h内及10d后进行APACHEII评分、检测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N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等指标,床旁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RDW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随着心脏功能加重RDW指标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与NT-proBNP相关度呈正相关(r=0.520,P<0.05),RDW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209,P>0.05),RDW与LVEF呈负相关(r=-0.573,P<0.05),将入院时与入院后第10天RDW指标比较分为升高组与下降组,其中升高组27例,死亡24例(88.89%);下降组29例,死亡6例(2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可以反映急性心力衰竭危重程度,动态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判断急性心力衰竭近期预后有意义,且高效、易得、费用低,值得推广。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踝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和微骨折手术治疗距软骨损伤(OLT)的临床疗效,寻找更加理想的治疗手段。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OLT患者,随机分为甲组(采取自体软骨移植术治疗)和乙组(微骨折手术),均在踝关节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踝关节疼痛改善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术后3个月、6个月踝关节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乙组的82.35%,两组各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和微骨折手术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在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踝关节疼痛程度方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镜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 微骨折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在此段时间内,选取健康体检者25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对比两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可随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大而上升。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疗效确切。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在此段时间内,选取健康体检者25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对比两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可随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大而上升。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疗效确切。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性大段缺损采取搬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采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缺损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人。对照组采用移植术,观察组采用搬移术,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对比2组手术疗效。结果本组随访6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但切口长度、出血量和修复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针道感染、愈合不良、疼痛和患肢缩短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搬移技术在治疗胫骨缺损的过程中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效果良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术后感染性大段骨缺损 骨搬移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选为研究目标,依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患者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段滑移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5.9%、81.6%,对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2.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胫骨骨髓炎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段滑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 游离皮瓣移植 骨段滑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瓣与标准外伤大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将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前一组采取常规瓣术治疗,后一组实施标准外伤大瓣治疗。将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常规瓣术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常规骨瓣 标准外伤大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2月1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量为4~7mm(平均5.08mm),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植入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12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1例上颌窦黏膜破裂,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和头痛等2例,鼻腔出血1例,有3枚种植体在整合期脱落,脱落5个月后均重新种植成功,12颗种植体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7.36mm(5.4~11.2mm),植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形态均会有明显的改建,成效果良好。结论与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相比,上颌窦底内提升植手术创伤小,成快,可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高度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 标签: 上颌窦底内提升 牙种植 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外固定架应用于外科中的价值。方法所选的96例外科患者入院施治时间为2015年8月~2016年8月,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外固定架治疗,统计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经对比分析后,发现实验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皆比对照组明显较少,而实验组的总疗效为95.83%,明显比对照组的81.25%高,两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正骨方法联合三维外固定架方法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优先推荐。

  • 标签: 中医正骨方法 三维骨外固定架 骨外科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