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近海海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海水经增菌培养、细菌分离,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海水共分离出肠杆菌科6属6种2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杆菌2株,聚团泛菌2株,弗劳地拘橼酸杆菌2株,产酸克雷伯菌2株,蜂房哈夫尼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16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氨曲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陛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氯霉素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在80%-9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四环素的敏感率在70%以下。结论海水中肠杆菌科细菌调查及药敏试验对海水细菌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近海 海水 肠杆菌科 细菌 分离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直接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就诊的525例患者的血液样品,采用美国BacT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标本培养,进行一段时间血标本培养后再进行药敏试验,并与直接药敏试验结果相比,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效果。结果525例血液标本中阳性标本有437例,其中直接药敏试验方法阳性检出353例,常规药敏试验检出427例,符合率82.67%。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371例,革兰阳性菌检出59例。两种细菌检验方法革兰阴性菌总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细菌检验方法革兰阳性菌总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均可以快速鉴定血液标本中细菌,药敏试验可有效指导抗生素选用,减少盲目用药,可明显提高细菌感染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

  • 标签: 直接药敏试验 常规药敏试验 临床血液细菌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标本50例微生物学检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方法按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微生物诊断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我们用丹麦王国提供的NEO-SENSITABS系列11种抗生素药片对50株细菌做药敏试验。结果各类标本总阳性率为31.4%,高于国内其他同类资料公布的数据,其中血标本为51%,这是由于我们采用的需氧,厌氧同时培养的方法有关,厌氧菌如类杆菌及兼性厌氧菌得分离出来,痰检率较低为19.9%。结论传统意义上的传染性疾病(如由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引起的疾病)逐步减少,而由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和来自周围环境的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逐年递增。耐药菌株明显增加,我国由于微生物检验工作尚为广泛开展,大多数临床医生根据经验,而不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

  • 标签: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 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PCR检验法及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进行比较与观察。方法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具有典型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分泌物标本作为试验研究,检验时分别予以PCR检验法以及细菌培养法等检验办法。比较两种检测措施的检出结果。结果PCR检验法的检出率与细菌培养法相比显著偏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细菌性阴道炎的标本实施PCR,其检出率比较高,应用前景较广。

  • 标签: PCR检验法 阴道细菌 细菌培养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临床细菌检验结果,提高准确性,探讨一些有效措施,保证以后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细菌检验情况,主要是检验的正确性。结果尿液检验正确率为92.72%,创伤组织样本检验正确率为96.25%,痰液样本检验正确率为95.00%,粪便样本检验正确率为82.61%,生殖道分泌物样本检验正确率为84.35%,由此可见,创伤组织样本检验正确率最高,粪便组织最低。结论临床细菌检验工作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临床检验技术、标本采集、运输等过程均可影响细菌检验质量,因此,严格掌握样本采集规范,保证样本运输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样本操作章程进行样本保存,从此保证细菌检验的质量。

  • 标签: 细菌检验 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人体的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寻找一种培养细菌L型的最佳办法,以便临床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方法对在普通血液培养过程中瓶底出现轻微暗紫红、上清液微混或瓶壁有少量颗粒状物生长时,分别用血浆分离针抽取可疑培养物同时转种于普通血液琼脂培养基、L型增菌培养基及L型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在血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最终形成了细菌L型,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了细菌型、L型、将可疑培养物再用血浆分离针转种于L型细菌液体培养基上又分离出23例L型细菌,使原来一般血培养阳性率提高。结论经过对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血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对于培养细菌L型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

  • 标签: 细菌 L型 分离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189例受检人员,研究时间为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05月30日,均给予尿液细菌培养,且对检查后阳性率、阴性率及细菌培养结果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189例受检人员经尿液细菌培养后阳性率为36.51(69/189),阴性率为63.49(120/189)。189例受检人员经尿液细菌培养后排名第一为大肠埃希菌、排名第二为铜绿假单胞菌、排名第三为粪肠球菌。于大肠埃希菌治疗中以氨苄西林药物的耐药性最高;于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中以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棒酸、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等药物的耐药性最高;于粪肠球菌治疗中以达福普汀药物的耐药性最高;于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以氨苄西林药物的耐药性最高。结论在临床上采用尿液细菌培养方法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疾病诊断中提供客观、准确、全面的参考依据,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尿液细菌培养 泌尿系统感染 药敏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的15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ESBL阴性)最多。糖尿病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肝脓肿临床大部分表现为发热、畏寒、右上腹疼痛等。146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失访。45例患者行肝穿刺引流术,7例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98例患者因液化不完全,仅使用抗感染治疗。结论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的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护理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护理质量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及其与患者结局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科学、灵敏、实用、统一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对护理工作所能影响的最重要的患者结局进行评价,提升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并体现护理的独特价值,促进良好护理环境的形成、优质护理的深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敏感与特异性 质量评价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呼吸危重症科(RICU)患者痰液标本检出细菌的定植情况,探讨醋酸氯己定(CHX)对RICU患者及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细菌定植率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入院的180例RICU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生理盐水(NS)和CHX清洁口腔。所有患者于入RICU当天及此后每7d或临床怀疑呼吸道感染时留取痰液标本,将标本接种、培养后,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学鉴定及纸片扩散法(K.B法)分析其呼吸道细菌类型、细菌定植率及耐药性变化特点。结果:RICU所分离的菌株耐药性高,尤以多重耐药菌增加显著,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RICU中最常见的细菌。CHX组患者的呼吸道细菌总定植率较NS组明显降低(4s.05%比71.91%,P=0.0003),且其MRSA及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率亦均较NS组明显降低(6.59%比16.85%.P=0.0320:8.79%比21.35%,P=0.0183)。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CXH组的细菌总定植率及MRSA、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率也明显较NS组低。结论:使用0.05%的CHX进行口咽部清洁,可降低RICU患者特别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细菌定植率。

  • 标签: 醋酸氯己定 细菌定植 呼吸道感染 危重症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细菌检验中运用革兰氏染色法、PCR检验法以及细菌培养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革兰染色法、PCR检验法以及细菌培养法对患者进行阴道细菌检验,并且对比分析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与革兰氏染色法相比,细菌培养法和PCR检验法的检出率均较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是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检出率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三种方法的细菌检出情况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PCR检验法进行阴道细菌检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阴道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培养法 PCR检验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重症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细菌感染78例患者作为细菌感染组,其中56例患者根据ACCP/SCCM共识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度细菌感染另外48例为各病房收治的非细菌感染的其他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对该两组患者同时测定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56例重症细菌感染患者的PCT阳性率(PCT≥0.5ng/mL)为94.6%,WBC阳性率(WBC≥20×109/L为阳性)为46.4%,hs-CRP阳性率(hs-CRP≥8ng/L为阳性)为64.3%。三项在重症感染时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是PCT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和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检测对重症细菌感染疾病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用药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室内质控在临床细菌检验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检验中心2017年1~12月60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标本的鉴定要求进行检验鉴定,并对部分细菌进行药敏检测,分析并统计细菌检验结果。结果60株细菌,临床检验结果出现差错5株,差错率为8.3%;临床检验结果准确55株,准确率为91.7%,其中包括革兰阴性球菌7株(100.0%),革兰阳性杆菌25株(88.0%),革兰阴性杆菌28株(92.9%)。55株菌株,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出现差错3株,差错率为5.5%;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准确52株,准确率为94.5%,其中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4株(92.3%),革兰阴性杆菌28株(96.6%)。结论室内质控在临床细菌检验的运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及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的准确率,进而提升临床细菌检验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室内质控 临床细菌检验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用床头呼叫按钮细菌污染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对我院366个医用床头呼叫按钮,分为对照组(消毒前)和实验组(消毒后),按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菌落计数。结果对照组所有呼叫按钮全部污染,污染率达100%,培养出的菌落为15~234cfu/cm2,同时检出微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和真菌等;实验组经过75%酒精消毒后,未检出细菌细菌污染率下降了100.0%。结论医用床头呼叫按钮污染严重,应加强日常消毒工作,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呼叫按钮 细菌污染 消毒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敏感指标理的建立与运用对于提高血管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血管外科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血管外科敏感指标体系建立后)51例和对照组(血管外科敏感指标体系建立前)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96.08%>84.44%)相对更高(P<0.05),而风险事件发生率(3.98%<15.56%)相对更低(P<0.05)。结论基于血管外科敏感指标体系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其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安全风险,帮助其快速、有效的恢复健康。

  • 标签: 血管外科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的90例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90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儿实施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的45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甲强龙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2.01±0.29)、黏膜充血消退时间(4.57±0.89)、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5.02±0.61)、手足肿胀消退时间(5.32±0.6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3.33%,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用丙种球蛋白对不敏感川崎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强龙辅助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患儿各项川崎病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加快促进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恢复,同时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不敏感川崎病 临床疗效 甲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