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脊髓损伤(SCI)不仅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而且也引起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如何改善SCI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医学难题.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通过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排尿 电刺激 脊神经根 SCI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腹膜间隙平片疝修补术与加拿大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加拿大疝修补术,观察组应用经腹膜间隙平片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等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间隙平片疝修补术与加拿大疝修补术相比,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更短、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少,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膜前间隙 加拿大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改良管阻滞方法麻醉效应的临床。方法将40例选用管阻滞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坐标法,另一组采用计算法,分别用于手术用药量和用药方法的指定标准,观察两组的用药总量、持续时间、平面不足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药容积和麻醉平面符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法组患者平均达到麻醉的时间明显短于坐标法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小儿手术患儿,使用七氟醚复合管阻滞麻醉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术后苏醒时间短,术中追加药物量少,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改良骶管 阻滞方法 麻醉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髂螺钉、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从本院自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组别分类根据固定方法进行,对照组(43例)的固定方法为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观察组(43例)的固定方法为经皮髂螺钉内固定,比较疗效。结果在手术指标(伤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对照组显然差于观察组;在复位优良率上,对照组显然低于观察组,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经皮髂螺钉内固定,可以将复位优良率显著提高,疗效显著,推广使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多见,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具有代表性,观察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08例,行管注射,1次/周,并辅以脱水、活血化瘀,腰部中频,红外线,腰肌锻炼。结果208例病人中优86例,良62例,可36例,差24例,优良率71.15%,总有效率88.46%,。结论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痛苦小,见效快,疗程短,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推拉,按摩或牵引,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和卫生医疗机构的门诊治疗。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 骶管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关节病变中采用CT和MRI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CT扫描和MRI检查,分析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确诊为髂关节炎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诊断出髂关节炎I级显著低于MRI诊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对髂关节炎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 标签: 骶髂关节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9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儿分组。对照组用七氟醚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管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结果观察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两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麻醉效果,缩短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减少七氟醚的平均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维持术中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合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骶管阻滞麻醉 小儿短小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光敏树脂在前牙牙间隙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美观满意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需要进行修复前牙牙间隙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追踪观察1年,2年后的疗效及满意率。结果1年满92.31%,2年满意率88.46%。结论光敏树脂是修复前牙牙间隙比较理想的材料,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光敏树脂前牙牙间隙疗效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间隙在剖宫产行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120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入选产妇应用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其中一半患者经L3-4进行穿刺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为对照组;另外一半经L2-3进行穿刺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为研究组,比较不同穿刺间隙的麻醉效果以及手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χ2=8.621,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71.67%(χ2=7.851,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L2-3穿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穿刺间隙 联合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采用MR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CT检查进行诊断,试验组采用MRI检查进行诊断,以手术检查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试验组更高,数据对比P<0.05。结论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诊断中MRI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能有效明确患者的病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骶骨骨折 骶神经损伤 MRI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处理当中,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患者腰丛丛神经阻滞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116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其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均匀分成常规组以及超声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超声组患者则接受超声引导腰丛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超声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的不良发应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患者接受超声引导腰丛神经与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下肢 腰丛神经 阻滞 骶丛神经 超声引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6例作为研究资料,对其进行编号和随机分组,各28例,其间隙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间隙性蓝光治疗,而持续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持续蓝光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间歇组患儿与持续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3%、9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组与持续组患儿发热、腹泻、皮疹及其他不良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39.29%,间歇组安全性更高,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均具有较高的疗效,但间歇蓝光治疗安全性更高,因此应当重视对间歇蓝光治疗方法的推广。

  • 标签: 蓝光照射治疗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从-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40例该病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种麻醉效果。结果接受腰从-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的联合麻醉办法治疗的患者疼痛得分明显低于仅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的全身组患者,接受联合麻醉办法的联合组患者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仅采用我院常规全身麻醉办法的全身组患者有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腰从-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效果显著。

  • 标签: 髋部手术 联合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电图检查应用于腰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80例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来分析研究,有20例疑诊L4,5椎间盘突出,有60例疑诊外周神经病变,为这些患者提供肌电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腰神经根性病变疑诊患者有18例符合,符合率是90.0%,2例因周围神经嵌压误诊,漏诊率10.0%。60例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疑诊患者有55例符合,符合率是91.7%,5例神经根病变筛查出,占8.3%。结论腰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采用肌电图检查,可为明确疾病类型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腰骶神经根病变 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85%。细胞缝隙连接(gapjunction,CJ)是细胞间普遍存在的一种通讯方式,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等表型,对内环境的稳定也起作用。近来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与Cx的表达异常和CJJC损伤紧密相关,Cx家族中的Cx43较受关注,分布广泛且功能最为复杂和重要。间隙链接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低表达,其有效的检测不仅有助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也有助于其治疗及判断预后。本综述旨在系统讨论间隙链接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可以对疾病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乳头状甲状腺癌 间隙链接蛋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外固定架联合髂螺钉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7例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该组行常规护理,分析术后护理措施。另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收收治的47例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两组均行外固定架联合髂螺钉治疗,对比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联合髂螺钉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效果良好,护理工作强调全面性,有助于提升护理效果,后续工作中可予以推广。

  • 标签: 外固定架 骶髂螺钉 Tile C型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管阻滞辅助静脉麻醉在特殊体型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9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芬太尼+丙泊酚,观察组进行改良管阻滞辅助静脉麻醉。比较两组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产后出血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水平。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两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管阻滞辅助静脉麻醉在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减轻疼痛,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提高麻醉效果,且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 标签: 改良骶管阻滞辅助静脉麻醉 特殊体型患者 宫腔镜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自制水垫预防脊柱关节手术患者尾部压疮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进行脊柱关节手术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自制水垫结合传统压疮护理)及对照组(常规压疮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翻身总次数及护理时间间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翻身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时间间隔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制水垫可以有效降低脊柱关节手术患者尾部的压疮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也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进行学习和使用。

  • 标签: 自制水垫 脊柱关节手术 骶尾部压疮
  • 作者: 彭素琼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东南医院检验科,重庆401600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加上医院技术水平的提升,这对患者输血检查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因此,输血血型评估、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对于增加健康输血治疗安全系数具有着非常的关键的意义,绝不容忽略。输血检查,其目的是让新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地存活下来,并不是导致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损伤。在检验医学中,并没有几项检查能够像输血检查那样,临床医生几乎可以全部信赖其成果,在输血检查的过程中,每一环节均有可能出现偏差,稍有疏漏后果将相当严重。本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输血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阐述意见。

  • 标签: 输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采取间隙蓝光照射或持续蓝光照射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行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97.56%,而对照组患儿总体治疗有效率仅为86.59%,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是7.32%,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26.83%(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采取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并推广。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效果 间隙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