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外固定联合骶髂螺钉治疗TileC骨盆骨折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7例TileC骨盆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该组行常规护理,分析术后护理措施。另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收收治的47例TileC骨盆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两组均行外固定联合骶髂螺钉治疗,对比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联合骶髂螺钉治疗TileC骨盆骨折效果良好,护理工作强调全面性,有助于提升护理效果,后续工作中可予以推广。

  • 标签: 外固定架 骶髂螺钉 Tile C型骨盆骨折
  • 简介:摘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手外伤和上肢骨折(特别是前臂)的病人,经手术及复位后,为了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常需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减轻患肢肿胀。而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骨科床及点滴进行悬吊抬高患肢,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疗效欠佳,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舒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开始时我们研制了一种卧式支架,应用效果相当满意。同时,具备可以左右上肢任选,多次使用的功能。适合于骨科、手外科、血管外科等术后及静脉穿刺所致的上肢肿胀病人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因为本项目是一种外置式治疗托架,对上肢疾病的治疗有着绝对的辅助作用。所以,属于零风险产品,因此,具备极大的市场前景。

  • 标签: 前臂 手托治疗架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既保障病人安全,维持病房良好秩序,省时省力,又维护病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术后病人搬运方法。方法对既往手术室接受的剖宫产后病人转运不同方法各10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A组和B组。对比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质量的评价、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B组护理质量的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平车单斜坡转运法,保证手术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比传统四人搬运方法更能节省人力、快捷、舒适又减少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剖宫产后 搬运法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肱骨干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为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0例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固定治疗,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为患者提供了固定治疗后,有30例治疗优秀病例,16例良好病例,3例基本可以病例,1例效果不佳病例,对患者进行6至12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患者均顺利痊愈。结论根据研究显示,外固定固定性好,手术损伤小,早期患者就可以活动肩肘关节,使用外固定治疗的治愈率高,临床并发症几率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对肱骨干骨折的效果尤为突出,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肱骨干骨折 外固定架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治疗肱骨干下端-肱骨髁上以上部位骨折的疗效。方法:患者平卧,术侧常规麻醉、消毒后,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开放复位,经外固定多针固定治疗肱骨干下端骨折。结果:本组35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经术后6~18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结论:外固定治疗肱骨干下端骨折,操作简单灵活,骨折愈合率高,神经损伤风险小,便于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骨折端创伤小,无须二次住院。

  • 标签: 肱骨骨折/外科学 外固定器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盆骨折创伤控制中应用外固定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重型骨盆骨折患者42例,并应用外固定损伤控制性手术对其进行治疗作为本次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42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操作的骨盆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的42例患者均选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对照组的42例患者选用外固定损伤控制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出现几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两年的调查走访发现,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1.9(5/42),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1.42%(9/42)。对照组术后随访两年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相关资料表示,选用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各个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切口内固定治疗方式,且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盆骨折 创伤控制 外固定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我院的9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创伤骨折的患者采取外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显著,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 标签: 创伤骨折 外固定架 常规内固定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用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对象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4年-2017年间收治确认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群体,随机于其中抽取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固定手段治疗,对患者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以归纳Plion开放性骨折患者用联合内外固定方案的病情改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于术后接受平均12个月时间随访。随访期间提示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优良率为77.8%;期间并无发生因手术而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开放性Plion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两种手段联合固定可作为治疗开放性Plion骨折的主要手段,广泛推广。

  • 标签: 有限切开内固定 超关节外固定 开放性Plion骨折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使用直留置针与Y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10日-2016年7月21日到我院儿科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为例,按照平均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组患者使用Y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患者使用直留置针进行输液。结果Y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上显著优于直留置针(P<0.05),研究组患者阻塞、穿刺成功率、静脉炎、液体外渗等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Y留置针因其留置时间长,患儿舒适度较高,并且更易于保护置管伤口,降低感染率。因此,Y留置针在临床上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直型留置针 Y型留置针 儿童输液 输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持救护车上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对胸外按压质量的效果,同时评价其对背部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模拟40个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护车转运的场景,招募的8名心肺复苏实施者在救护车转运过程中在模拟人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通过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评价胸外按压质量,同时应用背部疼痛评分量表评价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结果与未应用平衡组相比,应用平衡组有较高的有效按压比例(72%±4%vs.50%±3%),较低的按压中断时间比例(10%±3%vs.24%±5%)和背部疼痛评分(1.55±0.76vs.2.60±0.82)。结论这种救护车上保持施救者身体平衡的固定架有益于提高胸外按压质量,同时降低实施者背部疼痛的程度。

  • 标签: 心跳骤停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VSD技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接受救治的7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70例患者均实施VSD技术联合外固定治疗,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整体组(35例,应用整体护理)、基础组(35例,应用基础护理)。研究对比整体组和基础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整体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21.30±2.61)d、住院时间(25.62±2.10)d相比基础组(29.24±3.61)d、(39.24±2.32)d明显更短,P<0.05。结论对VSD技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明显,可行性较高。

  • 标签: VSD技术 外固定架 胫腓骨 骨折 软组织缺损 护理
  • 简介:目的:对管尿标本的保存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麝香草酚防腐冷藏法、甲醛冷藏法、-18℃冷冻法,对管尿的保存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三种方法最好的是采用麝香草酚防腐冷藏法,管尿可保存数月。

  • 标签: 管型尿 麝香草酚 冷藏 霉菌 检验专业 保存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人体的细菌L的分离培养,寻找一种培养细菌L的最佳办法,以便临床鉴定与研究细菌L。方法对在普通血液培养过程中瓶底出现轻微暗紫红、上清液微混或瓶壁有少量颗粒状物生长时,分别用血浆分离针抽取可疑培养物同时转种于普通血液琼脂培养基、L增菌培养基及L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在血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最终形成了细菌L,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了细菌、L、将可疑培养物再用血浆分离针转种于L细菌液体培养基上又分离出23例L细菌,使原来一般血培养阳性率提高。结论经过对细菌L的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血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对于培养细菌L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鉴定与研究细菌L

  • 标签: 细菌 L型 分离培养
  • 简介:摘要Degos病又名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及皮肤中小动脉闭塞性致死性综合征,临床可分为两系统,有累及不同器官的多发性血栓性梗塞性损害;皮肤,有特征性皮肤损害,但无系统累及证据,皮肤临床少见,下面为我们临床所见三例皮肤Degos病,均用贝复新(又名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凝胶)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皮肤型 Degos病
  • 简介:摘要凶险前置胎盘是产科最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易导致产前、产中、产后大出血,极易并发失血性休克、DIC、继发感染、早产等严重并发症,危害母婴生命安全。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出血,控制出血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子宫能否保留。剖宫产后止血方式包括子宫按摩、药物促进宫缩、宫腔填塞、B-Lynch缝合、子宫动脉结扎及介入疗法,如果患者术后出血凶险,并且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尽快切除子宫才能止血。

  • 标签: 凶险型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火针和刺络放血治疗寻常斑块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诊疗的90例寻常斑块银屑病患者,随机抽取40例患者使用他扎罗汀乳膏治疗,纳入参照组;余下50例患者使用火针和刺络放血治疗,纳入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各时间点PASI评分。结果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评分相似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PASI评分较优于参照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他扎罗汀乳膏相比,火针和刺络放血在寻常斑块银屑病救治中,能够显著增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PASI评分,值得推广。

  • 标签: 火针 刺络放血 寻常型斑块型银屑病 PASI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00例寻常银屑病患者探讨其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辨证分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9月—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纳入患者通过填写调查表,进行中医体质分与中医辨证分,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寻常银屑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多见,中医症候以血热风盛证多见,血热风盛证患者中阴虚质为易感体质,血瘀肌肤证患者中瘀血质为易感体质,血虚风燥证患者中气虚质为易感体质。结论在对寻常银屑病血热风盛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要治疗法则外还应该佐以滋阴之品;对血瘀肌肤证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活血祛瘀为主;对血虚风燥证的患者治疗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以上治疗方法将有望提高银屑病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辨证分型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弥漫结节肝癌与多发结节转移性肝癌患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弥漫结节性肝癌患者26例和18例多发结节转移性肝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整理发现,原发性弥漫结节肝癌患者CT表现主要特点如下平扫或增强扫描时,肝脏各叶体积比例均明显异常,不成比例;平扫时,肝脏各叶呈现等密度或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且边界模糊;增强扫描时,发现肝脏各部位病灶未出现明显强化或呈环状强化;对于多发结节转移性肝癌患者,其CT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平扫时,肝脏各叶呈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且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均出现明显的环状强化,但最外层显示为低密度,并无明显强化,“牛眼征”和“门静脉瘤栓”患者依次为14例和2例。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肝癌患者和多发结节转移性肝癌患者CT表现均具备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通过联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他检测结果,有利于病症的鉴别和确诊。

  • 标签: 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 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 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00例寻常银屑病患者探讨其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辨证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银屑病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将纳入患者通过填写调查表,进行中医体质分与中医辨证分,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寻常银屑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多见,中医症候以血热风盛证多见,血热风盛证患者中阴虚质为易感体质,血瘀肌肤证患者中瘀血质为易感体质,血虚风燥证患者中气虚质为易感体质。结论在对寻常银屑病血热风盛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要治疗法则外还应该佐以滋阴之品;对血瘀肌肤证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活血祛瘀为主;对血虚风燥证的患者治疗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以上治疗方法将有望提高银屑病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辨证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