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女性肿瘤的第2位。在乳腺癌的病理学种类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45%左右。其中54.6%的浸润性导管癌是由x线钼靶检查发现,但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现将北京民航总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总结如下,其中12例行超声检查,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导管 乳腺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 简介:对比增强双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CEDM)是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新进展,本文综述其物理原理、方法及对放射剂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现状。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对比增强 双能 放射物理学
  • 简介:乳腺X线摄影是目前早期发现乳腺癌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电离辐射与乳腺癌的产生有很大关系,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数字乳腺X线摄影在不同阳极靶面/滤过组合、不同曝光模式、不同腺体分型、不同厚度及压力时,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不同,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上应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辐射剂量 阳极靶面 滤过组合 曝光模式 腺体分型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乳腺肿块的超声与钼靶X线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00例中,恶性肿块28例,良性病变72例。超声诊断准确87例,准确率87%;钼靶X线检查诊断准确79例,准确率79%。结论:对乳腺疾病的检查,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术 乳腺疾病
  • 简介:目的比较高频超声、X线钼靶在社区妇女普查中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优缺点,探讨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1年6月进行妇女乳腺癌筛查并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23例早期乳腺癌(TisN0M0和T1N0M0)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0%(20/23),表现为实性占位16例,3例伴针尖样钙化,15例可见血流信号,4例为低回声区。X线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表现为肿块影14例,边缘模糊及伴毛刺者5例,有小分叶3例,有毛刺及血管征者3例,合并钙化影者5例。1例局部未见肿瘤影,1例表现为微小钙化。高频超声、X线钼靶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结论高频超声在社区妇女乳腺普查中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重要价值,联合X线钼靶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高频超声 X线钼靶
  • 简介:SWI是最新发展的MRI序列,是以GRET2*W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对顺磁性物质拥有高度敏感性的序列,可对组织间磁场的细微不同进行放大,从而发现常规MRI不易发现的出血性改变。脑出血是小血管病变的主要标志,脑出血的检出对于出血性病变诊断与预后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WI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可为常规序列提供更多的补充信息,提高了对脑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综述
  • 简介:目的比较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在诊断乳腺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在110例乳腺肿块中的诊断结果,分别比较其对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脓肿及乳腺囊肿或囊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同时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对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0.00%、70.00%、80.00%;特异度分别为94.94%、98.73%、97.47%。对于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乳腺X线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400,明显小于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均为0.669);乳腺X线检查对乳腺脓肿的诊断准确率也较低,ROC曲线下面积小于高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成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和0.766),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可通过提示肿块内部血红蛋白浓度来提高临床诊断非急性期乳腺脓肿的准确率。结论高频超声、乳腺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是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提高高频超声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乳腺脓肿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肿块 高频超声 乳腺X线检查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外伤性肝损伤的CT表现,旨在提高肝损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外伤性肝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包膜下血肿3例,肝内血肿6例,肝挫裂伤9例;病灶肝右叶多见,13例,左右叶分布3例,左叶分布2例。CT表现以肝实质内圆形、类圆形、片状低密度影或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最多见,也可有肝内不规则裂隙状、片状低密度影,其间夹杂斑点斑片状高密度影,及肝包膜下梭形、弧带状磨玻璃样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部分患者有合并腹腔积血或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外伤性肝损伤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判定有无肝损伤、损伤范围、类型及有无腹腔积血、有无周围其他脏器合并伤方面有重要价值,是目前外伤性肝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性肝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评估乳腺肿块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通过重复分析良恶性乳腺肿块超声造影图像的定量参数,研究取3次数据的中位数、最相近两次数据的平均值及3次数据的平均值这3种方法所得数据与病理结果间的差异。结果151个乳腺肿块中,3种数据处理方法显示良恶性肿块的峰值P值均为0.000,曲线下面积(AUC)的P值分别为0.002、0.004、0.004。选择评判标准时,中位数法以AUC<3.850时诊断恶性肿块的灵敏度80.7%、特异度为61.9%,三者均值法以峰值<25.000时诊断恶性肿块的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71.4%,为最佳选择。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乳腺肿块可行,重复分析,取中位数或平均值的方法均可减少数据偏差。

  • 标签: 乳腺肿块 超声造影 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6年1月-201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PMP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中,12例原发病变为阑尾、卵巢病变,4例为结肠病灶。CT、MRI检查很好地显示PMP病变的分布范围,CT、MRI检查均呈分房状、囊实性改变,改变体位无流动现象,增强扫描囊壁、网膜及腹膜轻度强化。部分病例可见肝、脾外缘'扇贝形'压迹,当肿瘤广泛浸润腹膜、网膜,甚至与脏器粘连形成'冰冻腹'时,腹膜、大小网膜增厚呈饼状。结论CT、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PMP的准确诊断,对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鞘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舌下神经鞘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颈部舌下神经鞘瘤的超声表现与其他神经来源的颈部神经鞘瘤一样,表现为肿瘤包膜完整,内部呈低回声且分布均匀,边界清晰,部分可在肿瘤长轴端看见梭形高回声,肿瘤内血流不明显或仅有稀疏血流。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位于肿瘤内外侧,肿瘤紧贴颌下腺,位于颌下腺的外侧或下方,在二腹肌上方。结论了解舌下神经鞘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可提高超声对舌下神经鞘瘤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舌下神经鞘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ofbore,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0例FDB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膨胀畸形,病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密度影像:软组织密度7例(纤维组织);磨玻璃样高密度18例(纤维异常成骨);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9例(软骨钙化);液性密度3例(囊变坏死)。结论:熟悉FDB的CT征象及病理基础,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纤维发育不良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随着放射源应用的频繁和使用放射源单位的增加,接触操作放射源的人员越来越多。眼晶状体是对射线较敏感的组织之一,长期接触射线可造成一定的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甚至造成视力减退形成放射性白内障。为了解现阶段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影响的情况,现对济南市的操作放射源接触射线的513例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 标签: 晶体 辐射 职业 健康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translucency,NT)厚度在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及其他结构畸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期间的227名孕11~13+6周胎儿进行NT厚度标准测量,分析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核型、结构及妊娠结局。结果NT厚度<2.5mm的胎儿中,染色体及结构正常211例,染色体或结构异常2例。NT厚度≥2.5mm的胎儿中,6例染色体异常(13-三体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1例、21-三体综合征3例、45X01例);3例结构畸形(胎儿多发性结构异常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1例孕20周前不明原因流产;4例无染色体及其他结构异常。正常胎儿的NT厚度呈正态分布,NT厚度随胎龄增加而增厚,男性与女性的N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胎儿与异常胎儿头臀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厚度异常胎儿的孕妇年龄大于NT厚度正常的孕妇。超声测量NT厚度值设为2.5mm时,检测胎儿早期异常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平衡,分别为80.0%和97.0%。结论NT厚度的标准化测量是一个早期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构异常,尤其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染色体疾病及其他结构异常,对评价胎儿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筛查 颈项透明层 染色体异常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