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在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导下,综合分析新合并的Ⅰ~Ⅲ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表现。14例行CT检查,12例加行增强扫描;16例行MRI检查,14例加行增强扫描。术后病理,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5例。结果:6例呈类圆形,10例呈分叶状,6例见蘑菇状结节,5例见坏死囊变;T1WI呈等信号7例、呈低等不均匀信号9例;T2WI呈混杂信号11例、呈等信号5例。12例DWI呈低或等偏低信号,4例呈混杂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13例,轻度强化3例。9例可见血管流空信号。9例见肿瘤与硬膜以窄基底相连,5例见脑膜尾征。6例引起邻近骨骼骨质破坏,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影像表现有相似处,鉴别有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通过仔细分析影像征象,可提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及分级的准确率。

  • 标签: 脑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诊断显像
  • 简介:在目前众多器官移植当中,肾移植是开展较普遍、效果也较理想的治疗.随着移植肾患者的不断增多,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renalarterystenosis,TRAS)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我院4年来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或支架治疗TRAS共6例,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肾移植 肾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高血压内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往外科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但对病人的再损伤大,且危险性高、住院时间长;而内科应用脱水剂及一般支持疗法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现在随着CT的普及应用,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我们采用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内出血30例,取得了很好效果.

  • 标签: CT定位 颅内血肿 穿刺引流术 脑疝 颅内压
  • 简介: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胶质瘤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87例,均在术前、术后定期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MRI表现。结果:术后反应性强化26例,多表现为均匀环状或伴片状强化,厚度〈3mm,边界清晰,随访变化不明显或变薄;肿瘤残存19例,多为不规则强化,肿瘤边缘结节状或肿块样强化,边界模糊,厚度〉3mm,厚薄不均,随访渐增厚;肿瘤复发42例,MRI表现为术区或其周围出现新病灶,呈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强化;2例术后反应性强化,1例误诊为术后残存,1例误诊为复发。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对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16SCTA)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7月间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4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24)和试验组(n=24)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4、9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83%(23/24),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8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5.00%(18/2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评价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在采取整体护理手段,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输尿管镜 钬激光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血肿后并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收治颅脑外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23例,结合其临床表现、预后等分析CT的诊断价值。结果:23例均行血肿清除术,其中9例死亡,5例呈植物人状态。结论:CT检查和及时复查可以了解血肿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大面积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出血 创伤性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苏醒手术室护理等相关内容。方法着重选择我们医院在 2018 年 2 月~

  • 标签: 神经外科 全麻术后苏醒期 手术室护理
  • 简介:超急性血肿的CT、MR表现文献多有报道,而关于低场MR的报道国内较少.我院自1997年以来经夜间急诊MR检查诊断为超急性血肿并经临床证实22例病人,现结合文献对其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探讨如下.

  • 标签: 超急性期 脑内血肿 低场 MR表现 诊断价值 MR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腔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和影像学表现等,采用Forgaty导管取栓、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结果:37例中单纯取栓12例,置管溶栓8例,取栓+置管溶栓5例,取栓+经皮血管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2例,取栓+PTA+支架术8例,溶栓+支架术2例,成功率100%.肢体疼痛麻木缓解、皮温变暖34例(92%).疗效为优22例(59%),良好10例(27%),一般2例(5%),不良3例(8%).1例腘动脉瘤溶栓后缺血加重截肢,2例取栓后第1足趾干性坏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7例失访,余术侧肢体均无缺血复发症状.结论:腔介入联合手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取栓 导管溶栓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探讨体外冲击波与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泌尿系结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与手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不仅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内镜手术治疗 泌尿系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胃肠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肠营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 接诊的84 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参与本次课题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42 例)和实验组(n=42 例)。术后,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早期肠营养支持护理。密切观察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其患者 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营养指标达标时间为(5.68?.96)h,排气恢复时间为(32.16?.24)h,排便恢复时间为(45.14±5.08) h,住院时间为(14.02?.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为 95.24%,明显高于 对照组的 73.8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结论:胃肠外科手术后,对患者实施早期肠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缩短排气 及排便时间,改善其术后恢复情况,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胃肠外科 肠内营养 早期应用 研究分析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posteriorencephalopathysyndrome,RPES)的MRI诊断价值及与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静脉窦血栓的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于发病后2~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RPES提供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 标签: 妊娠 后部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瘤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高压的临床、CT及CTA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GE750HD-128螺旋CT对25例急性高压患者进行CTA检查,对原始数据进行MPR、MIP、VR重建。结果:广泛性肺挫伤并感染7例、气管支气管纵隔瘘并两肺严重感染6例、4例重症肺炎、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重度脑损伤、1例溺水;急性高压引发原发性脑死亡10例、深度昏迷15例。头颅CT平扫呈广泛性脑组织密度减低及脑室、脑池、脑沟变浅或消失;3例脑血肿、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原发病变。结论:临床可根据高压脑死亡的CTA影像表现指导临床进行疾病诊治。

  • 标签: 急性颅高压 CTA 影像 探讨
  • 简介:随着低场MRI在县市级医院的普及,临床拟诊急性脑梗死而实际为脑出血行MRI检查的患者日益增多。脑出血的MRI表现不仅与出血的时间有关,而且与机器的磁场强度相关。已有文献对高场MRI的脑出血表现描述较多,低场MRI的脑出血表现虽然也有论述,但各家描述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院最近3年偶然发现的27例急性脑出血病例的MRI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低场MRI特征。

  • 标签: 低场磁共振 急性脑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下肢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25例中,良性11例,其中脂肪瘤5例,骨化性肌炎1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瘤4例;恶性14例,其中滑膜肉瘤6例,转移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良性组肿块最大径平均(8.36±3.50)cm,恶性组(11.9±4.61)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均匀中等或中等偏高信号为主,1例伴瘤周水肿;恶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4例伴瘤周水肿(P>0.05)。良性组6例未强化,恶性组均不同程度强化;良性组5例STIR呈低信号,恶性组2例STIR呈低信号;良性组无周围组织侵犯,恶性组8例伴周围组织侵犯,以上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边界、范围、大小、内部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SWI技术在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结果:SWI序列发现15例患者共67个病灶;T2WI发现8例共30个病灶;T1WI发现5例共14个病灶。SWI显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序列(P〈0.05)。SWI与常规序列同时显示32个病灶,SWI序列显示病灶范围平均为(2.3723±4.6361)cm2,大于常规序列的(1.8827±3.0813)cm2(P=0.000)。ICA在SWI序列上及常规序列上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爆米花样”或“桑葚状”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包绕低信号的“铁环征”。结论:SWI序列对ICA十分敏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