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的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近10年来,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生物治疗有望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Survivin于1997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Altieri研究小组发现.其在成人除了在胸腺细胞、CD34^+骨髓造血干细胞、结肠基底部上皮细胞等日少数组织细胞外.在大多数终末组织中均无表达.而选择性在大多数人类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细胞耐受放疗、化疗,与肿瘤病人的总体存活率、肿瘤的复发率有关。这些特性使Survivin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本文就近年来Survivin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靶向SURVIVIN 肿瘤生物治疗 现代分子生物学 骨髓造血干细胞 宿主防御机制 基因工程技术
  • 简介:抗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表现出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以适当浓度广泛分布。危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用于预防的抗生素不良反应要少。除了作用于感染的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导致重叠感染和偶尔耐药,这可以影响到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药物治疗 抗微生物药 重叠感染 耐药性 实验室检查 抗生素
  • 简介:抗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独特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对其有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广泛分布,并具合适的组织浓度。风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预防用药需采用不良反应低的抗生素。除了作用于致病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会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可导致重叠感染,有时产生耐药,可影响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抗微生物治疗 抗生素 耐药性 氨苄西林 甲氧苄啶
  • 简介:在心室收缩期心肌的同步收缩产生将血液泵出心脏的力量。与之相反,在舒张期肌细胞的松弛和心室的被动运动(主要由胞外基质的性质决定)决定了心跳间期心脏的充盈。许多相互影响的调节机制保证了心脏可以很好地工作并满足循环的需要。本文对心肌收缩的调节机制、以及该调节机制功能失调在疾病状态(如心力衰竭)中的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收缩 调节机制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结构 兴奋收缩偶联
  • 简介:系统生物学是一门学科紧密交叉的学科。它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利用高通量实验技术获得的海量数据,整合不同类型的信息构建生物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揭示生命的本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系统生物学为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系统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系统生物学 高通量 心血管疾病 网络模型
  • 简介:近十年来,尽管我们对病理学的了解是突飞猛进,但许多疾病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基因组研究通过基础实验和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工具发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分子异常,从而为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时机.本综述将举例说明基因组研究提高了我们对分子病理学的理解,并对一般复杂性疾病的研究具有潜在的优势.

  • 标签: 疾病发展过程 基因组医学 生物学 分子病理学 探针 复杂性疾病
  • 简介:甲壳素是1811年法国学者Braeonno发现.1823年由Odier从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TTIN.又名:几丁质,几丁聚糖。化学名称:聚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式:(1,4)-2-乙酰胺基-2-脱氧-β-D-葡萄糖fC8H13N05)n。2002年在山东召开咿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家研讨会”上.采肘甲壳素”作为统一命名。主要以资源丰富的虾蟹壳为原料,经脱钙、脱蛋白、脱色等工艺加工而成,是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等产品的基础原料。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得到的产物.是线性高聚物,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具有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粘合性及成纤成膜性能良好.目前它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第六大生命要素。对人体具有强化免疫。抑制老化,预防疾病,促使疾病痊愈和调节生理机能等五大功能。

  • 标签: 甲壳素 疾病研究 消化道 衍生物 乙酰葡萄糖胺 D-葡萄糖
  • 简介:生物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其高度并行性、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独特优势,使得药物筛选、靶基因鉴别和新药测试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在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域展示着无穷魅力.

  • 标签: 生物芯片 药学 药物筛选 药物毒性
  • 简介:通过研究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对蛋白功能进行注释,甚至应用于药物开发,是蛋白组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大规模测序和其他各种高通量的生物技术的采用为蛋白质调控网络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预测.

  • 标签: 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 计算生物学 蛋白调控网络
  • 简介:<正>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保肝、纠正低蛋白血症、利尿、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生长抑素衍生物(善宁)0.1mg,皮下注谢,每12h1次,7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后门静脉主干内径缩小,门静脉

  • 标签: 生长抑素 善宁 门静脉主干 低蛋白血症 门静脉血 顽固性腹水
  • 简介:在临床上,有大约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血管壁大量脂质沉积有关。然而,虽然人们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心血管病仍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机制除了单纯的脂质浸润以外,我们还必须从更广泛和深层次的角度加以理解。目前研究提示极似慢性炎性过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可能包括感染。一些学者认为,冠状粥样斑块形成是一种自身免疫过程。本文就微生物感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微生物感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进展 胆固醇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慢性进行性疾病。氧化LDL脂质衍生物激活NF-κ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认识NF-κB的组成及活化、氧化LDL脂质衍生物激活NF-κB、激活的NF-κ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必然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深层次的理解。目前的研究已经从氧化LDL整体与NF-κB的关系进入其脂质衍生物激活或抑制NF-κB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这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 标签: 氧化LDL 脂质衍生物 NF-ΚB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100例患者,对照周期单用化疗,治疗周期用相同化疗+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40μg/(kg·d),连续10d。可评价疗效89例。治疗后血小板≤75×10^9/L者,对照周期89例。治疗周期44例,P=0.00。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天数,对照周期中位数为9(1~47)d,治疗周期为5.5(1~18)d,P=0.00。

  • 标签: 重组人白介素-11 血小板降低 生物治疗 多中心临床研究 血小板减少症 化疗
  • 简介: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今年7月四川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今年中秋节广西生态工程学院的轮状病毒感染事件等。从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与疾病控制来看.医学教育应培养既通晓医疗.又懂得预防、疾病控制知识.还懂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的新型人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极需认真思考,更新观念,

  • 标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微生物学 免疫学 轮状病毒感染 疾病控制 猪链球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