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lthyroidcarcinoma,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尽管DTC预后较好,但仍有近10%发生远处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3%~5%,仅次于肺转移骨转移可引起严重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综合征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预后较肺转移更差。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骨转移 转移治疗 CARCINOMA 甲状腺乳头状癌 脊髓压迫综合征
  • 简介:世界上每年约100万妇女被诊断为乳腺癌,65%~75%的晚期患者最终发生骨转移。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乳腺癌骨转移的许多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及骨并发症,且有一个较长的中位存活时间(约2~3年),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骨转移 分子机制 晚期患者 诊治 病理性骨折 远处转移
  • 简介:目的描述胰腺转移的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特征。方法收集23例胰腺转移患者,分析胰腺转移的大小、数量、部位、密度形态、强化特征以及继发征象(胆胰管有无扩张、血管有无包绕、远端胰腺有无萎缩)。结果23例胰腺转移患者共发现肿瘤35枚,其中7例为多发癌灶,16例为单发转移。肿瘤最大径平均3.3cm,主要位于胰体尾。大部分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30枚),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23枚)、等密度(4枚)或明显边缘强化(3枚);5枚转移灶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呈持续强化。仅1例伴胰胆管扩张,2例伴胰管轻度扩张,1例包绕脾静脉。23例中13例伴有其他部位转移。结论胰腺转移CT有一定的特征,熟悉其表现并结合病史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比较博宁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999年4月至2002年1月住院的5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应用博宁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用化疗,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治疗组止痛有效率为88%,对照组有效率为60%p<0.05。结论:博宁联合化疗比单用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止痛效果好。

  • 标签: 博宁 联合化疗 单独化疗 治疗 骨转移癌 疼痛
  • 简介:本文报道了1例以多发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病例,回顾其病情发展、诊疗经过及近期疗效,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分类及特点,为临床医生在诊疗该疾病时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 骨转移
  • 简介: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的体部灌注软件,测量和评价胰周淋巴结转移与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Cardiac64排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0.4s/周),5mm层厚,4层,120kV,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300mgI/ml),流速4ml/s,延迟5S,数据采集40S。在工作站用SiemensBody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去卷积算法),测量29例胰周淋巴结转移和15例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的血流量(B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周淋巴结转移BF平均值为(53.63±10.82)ml·min^-1·100ml^-1,良性增生肿大淋巴结BF值为(29.78±7.52)ml·min^-1·100ml^-1,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胰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液灌注 淋巴结转移瘤
  • 简介: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类临床罕见的、恶性程度高的心脏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认识不足,往往难以早期诊断,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有广泛转移。现将解放军第305医院2014年收治的1例右心房肉瘤伴肺转移的病例进行报道。

  • 标签: 右心房 肉瘤 肺转移
  • 简介:垂体腺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据报道,垂体腺瘤年发病率约为O.2~2.8/10万,患病率约为8.9/10万。在尸检中,在1.5%~27%生前未被疑诊为有垂体疾病的个体中意外地发现了垂体腺瘤。这可能是由于肿瘤体积较小和/或没有明显的激素作用,故患者没有临床表现。

  • 标签: 垂体瘤 肿瘤 诊断 手术切除 肢端肥大症
  • 简介: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感染了世界上90%以上的人群。人体初次感染EBV后将成为病毒的终生携带者。在正常人体内,感染EBV的B细胞能被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s)控制[1]。最初的CTLs细胞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EBV感染的B细胞,

  • 标签: EB病毒 淋巴瘤 EB病毒相关淋巴瘤 发病机制
  • 简介:嗜铬细胞(pheochromocytoma,PHEO)/副神经节(paraganglioma,PGL)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常分泌儿茶酚胺等物质,临床较少见。2004年WHO内分泌肿瘤分类定义PHEO为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恶性约占10%;肾上腺外或异位嗜铬细胞统称为PGL,约占PHEO/PGL的9%~24%,30%~40%的PGL为恶性。

  • 标签: 异位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分子遗传学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肿瘤分类 PHEO
  • 简介:WHO分类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使得全世界NHL的诊断有共同的标准。随机试验表明:标准的CHOP方案加上利妥昔单抗可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的反应率和生存期。非清髓(降低强度)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能对NHL某些亚型患者有益,治疗相关毒性低于常规剂量同种异基因移植方案。对结合或非结合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正在进行前瞻性评估

  • 标签: 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常规剂量 WHO分类
  • 简介:多年以来即已注意到某些白血病在“着火之前已冒烟多时”。还发现一些不明原因的贫血,对常规的补血治疗无反应,并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然而,直至法、美、英三国(FAB)协作组(表1)国际分类标准的推出,血液学家们才开始正式诊断此综合征,并认识到其较为常见。

  • 标签: 多发性骨髓肿瘤 恶性疾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子 血清 尿 肾衰竭
  • 简介:反应停是作用明确的治疗手段;无致畸作用的反应停类似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应用强度降低的预处理意味着目前同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也是可用于老年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对RANKL—OPG系统在骨髓骨病中作用的理解使治疗干预具有了新的靶点。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反应停 治疗手段 OPG 骨病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 简介:乳腺淋巴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乳腺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乳腺癌或其他乳腺肿瘤,其治疗与乳腺癌有很大不同,因此治疗前的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为了提高乳腺淋巴的超声诊断正确率.本文复习并总结了乳腺淋巴的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并对超声新技术在乳腺淋巴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乳腺淋巴瘤 超声表现 超声新技术
  • 简介:多发性内分泌病(MEN)的特点是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内分泌腺体肿瘤。此病以往被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病”或“多腺性综合征”,现在命名为MEN。MEN有2种主要形式,1型(MEN1型,Wermer's综合征)和2型(MEN2型,Sipple’s综合征);两型各自有其特异的内分泌腺体肿瘤生成(表1)。ME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及其分泌产物有关。对每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与非MEN患者的相类似。

  • 标签: 多发性内分泌瘤病 MEN2型 多发性内分泌腺病 内分泌腺体 肿瘤生成 综合征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发病基础,是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病理过程,主要病理机制是慢性血管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细胞凋亡及新血管形成等,许多与炎症相关的标志物已被作为监测AS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新靶点,其中抑素M(OSM)在AS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现已证实OSM除了在黑色素、肝脏再生和慢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肺和皮肤炎性疾病中具有生物效应,在AS疾病中也发挥作用,本文对OSM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抑瘤素M 平滑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17例CT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7例中位于右后上纵膈2例,右后中上纵膈3例,右后中下纵膈3例,右后下纵膈1例,左后中纵膈3例,左后中下纵膈3例,左后下纵膈1例,双侧后中下纵膈1例。肿块平均大小6.3cnm×4.3cm(2.3cm×2.0cm~12.6cm×4.0cm),CT平扫显示肿块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楚9例;肿块密度不均匀13例,密度均匀4例,肿块内见砂粒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10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邻近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6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7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肿瘤越过中线6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5例,包绕主动脉3例,肋骨侵袭破坏3例,肋骨受压变形2例,胸椎受侵破坏2例,沿脊柱旁突入上腹部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10例,骨转移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CT增强扫描14例,不均匀强化11例,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3例,平均CT值36(20—56)HU;中度强化8例,平均CT值53(36~74)HU;明显强化3例,平均CT值70(56—88)HU。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7例,肿块内见多囊状改变6例。结论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 标签: 纵膈 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ic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胰腺囊性 黏液瘤 NEOPLASM 黏液性囊腺瘤 产粘蛋白肿瘤
  • 简介:1临床资料男,65岁,因“持续咽部异物感2周,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周”于2011年11月28日入武汉中心医院。既往无手术史。

  • 标签: 神经鞘瘤 咽旁间隙